北京白云观

唐玄宗奉祀老子的圣地,名天长观。金世宗时,引大加扩建,更名十方大天长观,金末重建为太极宫。

白云观位于北京西城区西便门外白云观街道。

号称“道教全真第一丛林”,在北京历史上最为著名、也是北京现存规模最大的道观。


北京白云观


白云观内收藏着,最著名的有“三宝”:明版《正统道藏》、唐石雕老子坐像及元大书法家赵孟頫的《松雪道德经》石刻和《阴符经》附刻。

白云观总体布局规整,依南北纵轴线布置建筑,序列疏密有致。观前为照壁和牌坊组成的入口,牌坊后为山门,山门内有水池,池左右有云水堂、十方堂等小建筑。水池后布置灵官殿和主殿玉皇殿,左右设配殿和钟、鼓楼。三清殿后为老律堂,堂后分为3条轴线。正中轴线主体为邱祖殿,传说为元代全真派首领邱处机的墓地。殿后又有三清阁、戒台院、云集山房等组成的两组庭院,空间尺度亲切,建筑联系穿插得很灵活。东轴线上为斋堂及一些小型殿宇,西轴线上有供奉吕祖、后土、八仙等的小殿宇,都是一些陪衬的建筑。观后为花园,有亭子、假山、树木,格调清雅。


一 北京白云观历史


白云观初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9),原名天长观,

相传白云观创建于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原名天长观。金正隆五年(公元1160年)毁于火灾,七年后重建,取名十方大天长观,观内建筑分为中、东、西三路,殿堂廊庑150余间。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改名太极宫。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时,邀全真派道士丘处机一同前往。丘处机劝他少行杀戮,得到赏识。后来,成吉思汗命丘处机住持该宫,予以重修扩建,并改名长春宫。1227年丘处机死后,其弟子改名为白云观。每年正月十九日,人们都到这里来会神仙,实际上是纪念丘处机。

金明昌三年(1192),重修此观,改名为太极宫,金泰和三年(1203),太极宫毁于火。

元初道教全真派长春真人丘处机奉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诏驻太极宫掌管全国道教,遂更名长春宫,为中国北方道教的中心。

金正大四年(1227)丘处机逝世,其弟子尹志平在长春宫东侧建立道院,取名白云观。

元代末年,长春宫等建筑毁于兵燹,白云观独存。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重建前后二殿和一些附属建筑,正统年间又大规模重建和添建,使观之规制趋于完善。明正统八年(1443),正式赐额“白云观”。明末,白云观毁于火。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在原来基础上重新大规模重修与扩建,今白云观的整体布局和主要殿阁规制即形成于此时。以后,在乾隆、光绪年间又有修缮和少量添建。

民国期间,观内建筑大都因年久失修变的残破。

解放后,政府于1956年拨款进行修缮,1957年定为中国道教协会会址。

“文革”期间,白云观再次受到破坏,1981年又拨款全面修葺,并对外开放。

1979年,白云观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白云观


二 北京白云观建筑


白云观坐北朝南,分为中、东、西三路以及后院计四个部分,

主要殿宇位于中轴线上,包括山门、灵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丘祖殿、三清阁等建筑,配殿、廊庑分列中轴两旁。


北京白云观


山门前神路的前端有棂星门,为一四柱七楼木结构牌坊,正楼前后有额,前书“洞天胜境”,后书“琼林阆苑”。山门建于明代,面阔三间,单檐琉璃瓦歇山顶,汉白玉雕花拱券石门,檐下额书“敕建白云观”,门前有石狮、华表等物。棂星门外有砖砌照壁,壁心嵌“万古长春”字样的琉璃雕砖。

山门内为灵官殿,原为四帅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内奉王灵官像。灵官殿后东西两侧有钟鼓楼,为方形二层建筑,东为鼓楼,西为钟楼,与其他寺观布置相反。其后为玉皇殿,坐落于高大的“凸”字形台基之上,殿面阔五间,三间前列月台,灰筒瓦歇山顶,殿内供玉皇大帝神像,现两侧的万历年间铸造的铜像为他处移来。老律堂原称七真殿,位于玉皇殿后,为观内道士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殿面阔三间,勾连搭建筑,前出月台。殿内供奉全真道祖师王重阳的七大弟子塑像,丘处机居中,殿内正梁上悬康熙御书“琅简真庭”横匾。殿外月台右方立铜骡一骑,原为东岳庙之物,后移至此处。


丘祖殿为老律堂后一组自成院落的前列建筑,始建于金正大五年(1128),名处顺堂,清康熙年间改为贞寂堂,乾隆四十五年(1780)改为今名,是全真龙门派后裔奉祀丘处机的殿堂,殿面阔三间,灰筒瓦歇山顶,殿内塑有丘真人和二胁侍像,有瘿钵置于石座上,相传为宋代遗物,为乾隆帝所赐。


北京白云观


三清阁和四御殿是与丘祖殿组成院落的正房,上下两层,上为三清阁,下为四御殿,面阔五间,前出廊,是白云观中路北端的顶点建筑。三清阁供奉道教最高尊神玉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四御殿供天神界的四位大帝像。阁两侧有转角翼楼相通,东为藏经楼,原藏有明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后移交北京图书馆。西翼楼为朝天楼或望月楼。三清阁后为云集园,是白云观的后院,也是观最北端的建筑。云集园始建于光绪十三年(1887),园中以戒台、云集山房为主体建筑,另外尚有云华仙馆、友鹤亭、妙香亭、退居楼等建筑点缀园中。云集山房面阔三间,周以围廊;戒台位于其南,北向,为传经受戒之所,其两侧有游廊迂回,后有假山横亘。整个后院布局精巧、景色幽美。


观东路原有南极殿、真武殿、火神殿、斋堂等建筑,因所奉神像早毁,现已辟为寮房,作为生活居住区。东路尚有保存完好建于雍正年间的罗公塔,塔八角三级,砖石结构,雕花细腻,古朴庄重。西路建筑吕祖殿、八仙殿、元君殿、元辰殿、祠堂院等;祠堂在南端,为供奉白云观历代方丈神位之所;元君殿,亦称娘娘殿,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面阔三间,歇山顶,中奉碧霞元君,左右为子孙娘娘和眼光娘娘,殿左右复有悬山各一座,下有催生娘娘和天花娘娘塑像,殿原为坐北朝南,现为坐南朝北,为观中唯一的倒座殿;吕祖殿位于元君殿西侧,建于嘉庆十三年(1808),为一独立院落。院分前后亮殿,均面阔三间,两侧配以庑廊;前殿为八仙殿,殿中顺两山塑八仙像。


穿八仙殿而过为吕祖殿,为供奉吕洞宾的专殿,殿为绿琉璃瓦顶,为观中仅有;元辰殿在三清阁西侧,又名六十甲子殿,为供奉六十甲子星宿神像之所,殿面阔五间,灰瓦歇山顶,殿内原奉六十甲子像毁于“文革”,现为1984年补塑,并于中央新塑斗姥像做主神。


北京白云观


三 北京白云观建筑细节


照壁


照壁又称影壁,位于观前,正对牌楼。壁上嵌有“万古长春”四个大字,为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


牌楼


牌楼原为棂星门,是观中道士观星望气之所。后来棂星门演变为牌楼,已失去原来的观象作用。此牌楼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为四柱七层、歇山式建筑。


山门


山门为石砌的三券拱门,三个门洞象征着“三界”,跨进山门就意味着跳出“三界”,进入神仙洞府。山门石壁上雕刻着流云、仙鹤、花卉等图案,其刀法浑厚,造型精美。中间券门东侧浮雕中隐藏着一个巴掌大小的石猴,已被游人摸得锃亮。


窝风桥


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后毁坏。1988年重建。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桥。桥下并无水。桥洞两侧各悬一枚古铜钱模型,刻有“钟响兆福”四字,钱眼内系一小铜钟。那么,为什么要修建一座桥呢?据说,由于北方风猛雨少,观外原有座“甘雨桥”,人们便在观内修了这座“窝风桥”,两座桥象征风调雨顺之意。另有一说为纪念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而建,据说王重阳弃家出游,在陕西甘河桥遇异人授予他修炼真诀,于是出家修道,创建全真教。后世全真弟子修建“甘河(干河)桥”以为纪念。


北京白云观


灵官殿


主祀道教护法神王灵官。神像为明代木雕,高约1.2米,比例适度,造型精美。红脸虬须,怒目圆睁,左手掐诀,右手执鞭,形象威猛。其左边墙壁上为赵公明和马胜画像,右边墙壁上为温琼和岳飞画像,这就是道教的四大护法元帅。


钟鼓楼


钟楼、鼓楼白云观的钟鼓楼,在建筑布局上与其他宫观的钟鼓楼截然相反,其钟楼在西侧,鼓楼在东侧。据称,元末,长春观殿宇大都倾圮,明初重建时,以处顺堂(今邱祖殿)为中心,保留了原来的钟楼,在钟楼之东新建鼓楼,故形成了今日所见之格局。


三官殿


三官殿奉祀天、地、水“三官大帝”。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财神殿


供奉三位财神,中间为文财神比干,左为武财神赵公明,右为武财神关羽。赵公明,亦称赵公元帅,元始天尊封为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领招财、进宝、纳珍、利市四神。于是成为民间广泛供奉的财神。关羽,即关圣帝君,被民间广泛信仰,管辖范围极广,是一位全能之神,财神只是其形象之一。


玉皇殿


奉祀玉皇大帝。神像为明代木雕,高约1.8米,身着九章法服,头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手捧玉笏,端坐龙椅。神龛前及两边垂挂着许多幡条,上面绣有许多颜色各异的篆体“寿”字,一共是一百个,故称为“百寿幡”,此幡为慈禧太后御赐。左右两侧的六尊铜像均为明代万历年间所铸造,他们即是玉帝阶前的四位天师和二侍童。殿壁挂有南斗星君、北斗星君、三十六帅、二十八宿的绢丝工笔彩画共八幅,均为明清时代佳作。

救苦殿奉祀太乙救苦天尊。天尊骑九头狮子,左手执甘露瓶,右手执宝剑。据道经说:太乙救苦天尊是天界专门拯救不幸堕入地狱之人的大慈大悲天神。


药王殿


奉祀唐代著名道士、医学家孙思邈。他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多种著作,在中国医学和药物学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因而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老律堂


原名七真殿。供奉全真七子,即全真派祖师王重阳的七大弟子:中座为邱处机,左边依次为刘处玄、谭处端、马钰,右座依次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清代高道王常月曾奉旨在此主讲道法,开坛传授戒律,求戒弟子遍及大江南北,道门玄风为之一振。后世为纪念这一盛事,便将七真殿改称“老律堂”,即传授戒律之殿堂。老律堂建筑面积较大,是观内道士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每天早晚道士们都要来到这里上殿诵经,逢道教节日或祖师圣诞,要在这里设坛举行斋醮法会。


邱祖殿


奉祀全真龙门派始祖长春真人邱处机。殿内正中摆放着一个巨大的“瘿钵”,系一古树根雕制而成。此钵为清朝雍正皇帝所赐。传说观内道士生活无着落时,可抬着此钵到皇宫募化,宫中必有施舍。邱处机的遗蜕就埋藏于此“瘿钵”之下。


三清四御殿


为二层阁楼,上层奉三清,下层奉四御。三清像为明朝宣德年间所塑造,高2米余,神态安详超凡,色彩鲜艳如初,富丽而又不失古朴。四御即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和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这些都是清代中期泥塑金漆沥粉造像,高约1.5米。殿前院子中的鎏金铜鼎炉,为明嘉靖年间所铸造。香炉造型浑厚,周身雕铸着精美的云龙图案,共有43条金龙。


藏经楼、望月楼


两楼为三清阁两侧配楼,有游廊相通.东侧藏经楼原藏有明版《道藏》,包括正统十年(1445)编写的《正统道藏》和万历三十五年编写的《万历续道藏》,共计5485卷,为道教经典的总集。每年旧历六月初一致初七,白云观都要举行晾经会,将经书统统搬出,放于通风处翻晒,以防书蠹。现存此处的为复印本,原版于1950年移交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保存。西侧望月楼又称“朝天楼”。


祠堂院


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五年(1706),堂上奉祀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坐像,堂下埋藏其遗蜕。堂内左右室墙壁上嵌有元赵孟頫书《道德经》、《阴符经》石刻,为白云观之珍宝。


八仙殿


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殿内奉祀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李铁拐、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等八位道教仙人。


吕祖殿


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殿内奉祀吕洞宾祖师。吕洞宾是八仙中影响最大,传闻最广的一位仙人。他周游天下,化度世人,或隐或显,世莫能测。


北京白云观


元君殿


奉祀道教女神。中座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左座分别为催生娘娘和送子娘娘,右座分别为眼光娘娘和天花娘娘。过去妇女们最担心的就是不育、难产,产后又担心婴儿出天花、闹眼疾、夭折或落下残疾,而这里的四位娘娘正好掌管这一切,故而香火非常旺盛。


文昌殿


奉祀掌管人间科名禄位的文昌帝君。


元辰殿


俗称“六十甲子殿”,奉祀六子甲子神和斗姥元君。六十甲子源于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即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环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止,一个周期刚好为六十年,故名“六十甲子”,意为六十年另起一甲子。六十甲子神为六十位星宿,轮流值年,掌管一年之事。值年神,又称太岁神。如某人出生在哪一年,那么值班之神就是某人的本命神(本命太岁)。六十甲子神都各有名号。如甲子年出生的人,他的本命神就是甲子太岁金辨大将军。相传礼拜本命神,就可获其护佑,百恶皆伏,所行大吉。


罗公塔


位于东北角塔院内,造型为八角形,三蹭砖石结构。原塔前还有供奉罗公像的“罗公前殿”和“白云观重修碑”、“罗真人道行碑”、“粥场碑记”、“云溪方丈功德碑”四块石碑,现仅存罗公塔。罗公为江西人,康熙年间来京,常住白云观,雍正五年(1727)年逝世,被雍正帝敕封为“恬淡守一真人”。民间传说罗真人创造了剃头理发的工具和按摩术,传入皇宫后得到雍正帝的赞赏,旧时理发行业尊奉罗真人为祖师爷。


三星殿


三星殿,清朝时为“华祖殿”,奉祀神医华佗。2000年重修后改为“三星殿”,奉祀福、禄、寿三星真君神像。


慈航殿


慈航殿,清朝时为“火祖殿”,奉祀火德真君。2000年重修后改为“慈航殿”,奉祀慈


航天尊(佛教称为观音菩萨)。


真武殿


真武殿,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 2000年重修,奉祀真武大帝。


雷祖殿


建于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所奉主神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陪祀风、雨、雷、电四位雷部天将。殿内神像均为明代所铸铜像。


北京白云观


观内建筑都是明清北京(明清)官式做法,体量都不太大,但比例严谨,造型端庄,尺度合宜。

总体的艺术效果主要是依靠尺度、形式不同的庭院互相穿插联系,构成活泼多变的序列,以及大小不同的建筑巧妙搭配而取得的。

白云观保存着大量的碑刻,如重修碑记、捐产碑记、亩产碑记、香火碑记等,保留了白云观历史变迁的有关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三星   白云观   钟楼   道教   殿内   甲子   天尊   山门   娘娘   北京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