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怎样看待修行人的旅游经济价值

诗曰:扫尽心田秽与尘,不贪名利不恋情。退步收心明本性,一身清气入山林。

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低迷不振的情况下,如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事业,在提高民众文化修养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很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心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怎样看待修行人的旅游经济价值

现代社会,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到处都呈现出了城镇化、都市化的景象。人们在都市中生活久了,自然就会思念山林溪谷的自然生活。于是回归自然就成了健康生活的一个标配。可是,人们在实践中很快发现,没有深厚文化底蕴支撑的回归自然,其实就是把撸串、烧烤活动搬到了山林溪谷之中。这种单纯的吃吃喝喝、拍照爬山、漂流野营,已经不能满足高层次的文化精神需求。很多人出去吃喝几次之后,就渐渐地对吃喝失去了兴趣。

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山水自然风景,终究是无生命的事物。如果其中没有仙圣之类的高层次人物居住修养,山水就缺乏了灵气。一个没有灵气的山水,自然难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因此,文化旅游必须要突出文化的底蕴,才能把旅游变成一种学习,一种享受,一场心灵与精神的升华之旅,进而涵养道德,陶冶情操。这样的旅游,就算去上十次八次,也不会厌倦,反而越去越想去,使人流连忘返。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怎样看待修行人的旅游经济价值

古人所说的仙人,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就是修行之人。所谓仙人隐居山中潜心修炼,其实就是修行之人在山林洞穴茅棚中正常生活过日子。但是修行之人过日子与普通人有着根本的不同。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修行之人每天的生活,就是在行住坐卧之中,时时处处观定自心,损之又损,以至于常常清静无为。老子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如此使自心常处清静,日久天长,就可以修炼道德,积功累行。

修行之人的心是清静的,凡俗之人的心是浮躁的。一切自然山水,只有得到修行之人的清静之心点化,才能充满灵性,仙气飘飘,使人恍如身处仙境。可见,要想使一方的山水自然风景变成人间仙境,离不开修行之人的隐居修炼。如果能把修行之人与自然景点有机结合,必然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怎样看待修行人的旅游经济价值

不过,心境君在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修行之人之所以充满灵气,关键在于“隐居”二字。要让自然景区内的修行之人处于自隐无名的生活状态,若隐若现,可遇而不可求,这样才能体现隐居修行的本意。切不可大肆宣传,那样就事与愿违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损之又损   溪谷   旅游   灵气   山林   清静   高层次   山水   自然   价值   经济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