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三个简单原则

养生的三个简单原则

养生防病是中医最重要的指导原则之一。

养生是中医的一个分支,传授实用的方法来预防疾病和终生保持身体健康。

2000多年来,这种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尤其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亚洲文化的生活方式。

古时,圣人治病,防患于未然,就像一个好的政府或皇帝能够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避免战争一样。

病发后治,犹如暴发后镇压。如果有人渴了才挖井,或者打了仗才锻造武器,不禁要问:这些行动是不是太晚了?

– 黄帝内经(公元前 475-221 年)

以下是我们想与您分享的三个简单却不可或缺的中医养生原理:

养生的三个简单原则

1. 与自然和环境和谐相处

中医“整体论”认为人属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它认识到我们的健康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密切影响。我们受到季节变化、白天和黑夜的循环以及我们周围的所有自然的影响。

当一个人能够认识到并根据环境的日常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他们就可以与自然保持和谐,避免许多常见的疾病原因。这包括调节我们的精神和身体活动、起床和睡眠时间、衣着和饮食,以适应季节变化。

有时,当我们的家、办公室和我们居住的建筑环境与自然不和谐或不支持我们的健康时,我们可能也需要调整它们。

还要记住要在大自然中度过时光:温暖的阳光、新鲜空气的气味、海洋的声音以及我们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美丽自然对我们的健康有益。

养生的三个简单原则

2. 保存身体和精神

保全身体是指对身体的保护和滋养。在中医里,这包括五脏六腑、人体精气、气血、筋脉、神识。

身体是我们精神(我们的)的居所,只有身体健康,精神才能健康。适当的饮食、工作和休息的平衡、适度的生活、避免极端环境(冷热)、体育锻炼和训练都有助于保护身体。

尤其要注意保护心脏,它是我们的精神所在,掌管着所有器官的健康。

把心想象成一池水。当表面平静时,它清楚地反映了外界的看法。当表面被七情的风动所搅动时,反射就会变得混乱,人就难以了解情况的真实性质。
– 王菊义博士

保存精神意味着在我们的许多情绪之间取得平衡。如果我们的精神或情绪过度或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则可能会影响我们体内气的顺畅流动。

我们不应该让自己变得非常生气、悲伤、害怕甚至高兴太久。我们也不应该怀恨在心,或者把我们的感情藏在心里。

养生的三个简单原则

在你的生活中与积极的人相处,避免某些让你失望的人。同样,请注意,我们对他人的行为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健康。这就是为什么欺凌和情感虐待会导致许多身体健康问题。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情绪是许多身体疾病的重要原因。同样,某些内脏器官疾病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性格、情绪和日常生活体验。

因此养生保健强调,为了避免伤害身体,还需要保持头脑冷静,减少情绪压力,尽量避免情绪过度过度。

照顾身体可以在受伤时帮助精神,保持精神的清晰和平静可以保护身体免受伤害。就像阴阳一样,身体和精神是相辅相成的,绝不应该被视为分开的东西。

养生的三个简单原则

3.平衡活动和静止

大自然有四季,有昼夜,身体也需要活跃和平静。正所谓“身要动,神要静”。只有活与静得到适当的平衡,才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活动包括一个人的工作和体育锻炼。如果身体(包括思想)不活跃,气血就会停滞并导致疾病。坚持太极拳、气功等有规律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防止过早衰老。

静止与活动相反。它包括心灵的宁静和身体的宁静。为了保持健康,我们还应该保持平静的心态,远离压力,克制强烈的情绪和欲望。

养生的三个简单原则

活动和静止都必须适度进行。从长远来看,两者的失衡都会损害一个人的健康并导致疾病。

每个人都应该经常锻炼,但不要到身体疲劳的程度。每个人都应该勤于用心,但不能到精神疲劳的地步。目标是积极而不疲惫,静止而不疲劳。

太极和气功练习是不需要极端动作的体育锻炼的好例子,同时培养良好的姿势、呼吸技巧和冥想来训练自己保存身体和精神。当然,您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或体育活动。

过去,人们修行道,生命之道。他们理解以宇宙能量转换为代表的平衡原理。他们制定了练习来促进能量流动,使自己与宇宙和谐相处。他们按时均衡饮食,按时起床和休息,避免身心过度紧张,避免各种过度放纵。他们保持身心健康;因此,他们活了一百多岁也就不足为奇了。
——黄帝内经

养生的三个简单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黄帝内经   平静   中医   情绪   身体   原则   疾病   自然   精神   简单   环境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