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间|淤泥缄不住清泉流

文/李召新

山海间 淤泥缄不住清泉流

淤泥,清泉,在众人眼里是两个毫不相干、甚至格格不入的词语。然而,它们却藏在了济南七十二名泉的一个档案里。这就是泥淤泉。翻阅泥淤泉的史料,我才真正懂得了泉水文化的渊博与厚重。

一个雨后初晴的夏日,我和几个老年大学的同学乘车到南山寻美。沿着103省道经过门牙景区不远,一个“泥淤泉”的指示牌出现在了路口。

“泥淤泉?是淤泥泉吧。肯定是笔误!”不知是谁在车里喊着。

“不可能。谁还会把七十二泉的名字写错?”

“泥淤泉,淤泥泉。除了泥,没别的。有啥好看的?”

“管它呢?在这大山之中有一个特别的泉,这就足够了!说不定还真的有奇妙之处哩!”

“走,看看去!”

我们顺着笔直的摩泥路往南奔去。平整宽阔的大道,两旁杨柳茂盛,绿荫蔽日。穿行在这天然的氧吧里,凉风习习,真的是神清气爽呀!西侧的大山、东边的村庄都乖乖地向我们的身后跑去,而我们却在一路前行。过了闫家水库,摩泥路不再笔直,朝着西南方向开始爬坡。前面是一个山村。绿树掩映之中,白墙红瓦。

“到了,到了,泥淤泉村!”

我们在一座小桥旁停下车来。嗬,这简直就是江南水乡呀!河水顺着路西边的小溪往北流去,两座小桥、两个村庄构成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面。泥淤泉东村,泥淤泉西村。这泥淤泉在哪里?好客的山里人,人人都是免费的导游。一位扛着铁锨、看上去不过五十岁的大个子兄弟给我们比划着:“往南走,见了道再往东拐,很快就到了。”

山海间 淤泥缄不住清泉流

雨后的山村,天空是蓝的,空气是湿的。不知是谁设计的,平整干净的青石板路,中间有一条六十公分宽、五公分深的浅沟,清水撒着欢地顺流而西去。好像是为了今天雨后赏泉的我们铺设的。在我们的前面,有一位游客停住脚步,把水捧在手上,自言自语:这就是泉水吗?

泥淤泉到了!首先进入我们视线的是一棵老槐树,弯曲的身姿,像一个佝偻着身子的老人,可看到树上枝繁叶茂的景象,我又觉得他是一个返老还童的长者。再往前看,几个用石条砌成的栏杆,栏杆里面是一个个洞口。我断定:这就是泉眼了。三个栏杆拼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品”字,其中东北角的那个最大。离地面大约两米深处,就是涌动的泉水。水流不急,但水声隆隆。村里人说:那是泉水进入海眼所发出的声音。海眼,当地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泥淤泉的泉水是通往东海的。在泉水的西侧有一组关于泥淤泉的介绍。说实在的,我不太在意这些图版式的东西。最感兴趣的还是那棵古槐树、风化了的石刻碑记,还有泉口边上的那些光滑的纹理。回过头来,再拜访泉边的住户,听他们讲亲身的经历。还有,泉池边那副挑水的扁担、盛水的瓢倒也让我乐此不疲。

泥淤泉村,泉村同名。其历史可追溯到唐朝。有一年,九位印度僧人来到这梨峪东侧的庞庄一带传教。恰逢大旱之年。僧人们为了表现自己的虔诚和善良,就带领着乡亲们寻找水源。几经努力,找到了泉水。人们为了纪念这些僧人,就把这泉水命名为印度泉,村子也改为印度泉村了。后来,此地遭遇山洪爆发,泥石顺着山坡流进村里。房倒屋塌,泉眼也被厚厚的泥石堵住,泉水不再喷涌。从此,印度泉被叫成了缄泉,村名也被改叫了缄泉村。大山深处的山里人,不仅走不出大山,连吃水也十分困难了。为了生存,村里人自己组织清理淤泥,寻找泉眼。一年,两年·····人们在不停地挖掘寻找,终于在淤泥中找回了泉水。泉水复涌,人们奔走相告。随将缄泉改名为泥淤泉,缄泉村也改成了泥淤泉村。

山海间 淤泥缄不住清泉流

如今的泥淤泉村,街直村正,柳绿花红。走进泉水人家,家家窗明几净,人人面带笑容。为啥?这日子过得好呗!顺着石板路继续东行,快到山脚下了。石板路在这里拐了一个九十度的弯儿。南行是个慢坡。山水从小道上、树林里、还有农家小院内流出,汇集到这石板路中间的“小溪”里。“你们看:那是一座老房子。”我仔细一看:眼前的老房子是土坯墙,草棚顶,与相邻的二层楼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紧走几步,来到屋前。但见一块“中共济南市委指挥所旧址”的牌子挂在墙上。走进院子,细心观察,西屋的墙是用胶泥砌成的。屋内陈列着指挥所的一些旧物,还有一份简介:1945年到1947年之间,中共济南市委曾在这里联络城乡的工作站点,收集各地的抗日信息,策划反击国民党的作战计划,还成立了济南第一个儿童剧团 。泥淤泉村是地地道道的红色根据地呀!

山海间 淤泥缄不住清泉流

从古槐树到指挥所旧址,我们为泥淤泉村的历史所感动,为泥淤泉村的经历而震撼。泉脉如血脉。一股清泉日夜不停地喷涌着,浇灌着这里的一草一木,滋润着这里的一翁一童。在泥淤泉村人的心里有一个永不干涸的泉眼。这就是他们世世代代永不改变的信念。有人问,为啥不给这泉子起个响亮的名字?其实,顺其自然是我们生活工作的规律所在。没有大山,哪来的山泉?没有泥土,哪来的森林?没有这山村指挥所的油灯闪闪,哪来的今天泉城之夜的灯火阑珊?泥淤泉村的历史不就是改造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奋斗史嘛!

淤泥缄不住,清泉竞自流。

(图片源自网络)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联系电话:13853164811、18765312921、18653131587;投稿邮箱:ddsww2022@163.com

壹点号当代散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淤泥   泉流   指挥所   泉眼   山东省   印度   济南   僧人   清泉   泉水   散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