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国家湿地公园增至27个

广东国家湿地公园增至27个

广东共有27处(含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图为星湖国家湿地公园。 南都拍客 邓伟强 摄

广东国家湿地公园增至27个

我国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今起施行,明确禁止占用国家重要湿地;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应当避让湿地。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日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通知,公布了2021年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结果。广东两处入选,分别是广东新会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和广东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

今年初,《广东省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印发。

《办法》规定面积在20公顷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湿地,可以申请设立省级湿地公园:一是尚未设立自然保护地或者划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国家重要湿地和省重要湿地。二是湿地生态系统在省内具有典型性;或者湿地区域生态地位重要;或者湿地主体生态功能具有典型示范性。三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生物物种具有区域代表性,或者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的集中分布地或聚集地。四是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文化价值。

全省建有湿地公园近270处

广东是全国湿地大省,是全国湿地类型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截至2021年底,广东省湿地总面积为179万公顷,居全国第7位。

近年来,广东省探索实施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湿地公园发展模式,湿地公园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201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把湿地公园建设纳入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重点建设内容,全省湿地公园数量规模上新台阶。

广东省已建立湿地公园约270处,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含试点)27处,湿地公园总面积达到5.15万公顷,其中18处已正式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验收挂牌。“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内国家湿地公园年游客量达2300万人次,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总量约17亿元,湿地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持续增强。

推动特色湿地公园建设

各地还大力推动特色湿地公园建设,充分发挥了湿地多种功能效益。广州市通过建设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高标准开展湿地资源保护、河涌湿地生态修复、湿地科研监测和科普宣教等工作,获得迪拜国际可持续发展最佳范例奖。

深圳市开创了“政府领导,企业管理,公众参与”的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模式,群策群力推进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提升,成立了全国第一所自然学校,向27个省份上百所自然学校输出生态保护理念经验。

东莞市通过建设麻涌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积极修复水网湿地生态系统,治理水污染,推动湿地周边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打造了香飘四季的岭南水乡风貌。

法规和规划护航 加大湿地保护

据悉,新修订的《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十四五”时期,广东省林业局将通过设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等保护形式,逐步完善全省湿地保护体系。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对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自然湿地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持续加大湿地修复力度。

同时,广东省将全面落实《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2020-2025年)》,计划至2025年,建成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构建完善的水鸟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内滨海地带的联通性,开展廊道节点质量提升、水鸟栖息生境修复、科普宣教建设和生态旅游建设,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候鸟湾区”。

新会小鸟天堂:

全国唯一独木成林赏鸟胜地

新会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江门市新会城区中央,总面积275公顷,具有典型的河口水域湿地生态系统特点,是巴金笔下《鸟的天堂》原型。该公园所在流域属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径,成为华南地区鸟类重要的栖息场所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独木成林的天然赏鸟胜地。

广东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

深受市民喜爱的生态新坐标

广东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的广州市花都区,总面积250公顷,湿地率70.3%。该公园是由湖、河、涌、塘与森林、农田镶嵌交错构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较高。除此之外,公园所处水域还是广州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该公园通过5年试点建设,具备了湿地物种—湿地群落—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层次和结构,成为了深受广州市民喜爱的生态新坐标。

深圳华侨城湿地:

记录黑脸琵鹭等濒危动物

深圳华侨城湿地是深圳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地处珠江口深圳湾北岸。拥有近5万平方米红树林湿地,是国际候鸟重要的中转站、栖息地。每年有数万只候鸟南迁北徙在此停留。宽阔的水面、茂盛的芦苇、稀疏的草甸、葱郁的红树林吸引了100多种、数千只鸟在此栖息,包括黑脸琵鹭等10种国家保护鸟,7种中国濒危鸟,8种广东省重点保护鸟类。

郁南大河湿地:

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丰富

郁南大河湿地位于云浮市郁南县,有维管植物155科,其中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金毛狗、水蕨、樟树等3种,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公约)附录列入种有见血清、石仙桃等两种;有鱼类及陆生脊椎动物199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蟒蛇,国家II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虎蚊蛙、穿山甲、小灵猫、花鳗丽等。省级保护野生动物沼蛙、白鹭、池鹭等13种。

广东湿地知多D

湿地水资源

广东湿地水资源有河流、湖泊和水库的淡水资源、河口海岸区的咸淡水资源和浅海区的咸水资源。河流星罗棋布、纵横交错。全省共有大小河流1300多条,总长25290km,平均每100km2有河流11km。

淡水资源相当丰富,据1956-1997年统计,年平均径流总量180万m3,仅珠江流域年平均径流量约11000m3。全年入海总水量仅次于长江,相当于黄河的7倍。

湿地动物

广东省处在古北区东亚地区越冬水鸟迁徙路线上,通过我国境内的三大迁徙路线中的两条经过本省范围。

湿地鸟类在省内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粤东沿海地区和雷州半岛东西两岸。湿地鸟类共有11目23科155种(亚种),占全国湿地水鸟总数的近50%,以鴴形目、雁形目、鹳形目、鸥形目的鸟类为优势。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和黑鹳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18种(亚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名的有几种:东方白鹳、黑鹳、白琵鹭、白腹海雕、鹗、小青脚鹬等。

湿地兽类约有32种,隶属于17个科,其中猕猴、中华白暨豚、小爪水獭、江獭、水獭、水鹿等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全省海岸湿地还有珊瑚70多种,以及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丰富的无脊椎动物资源。

湿地植物

根据资料记载和野外调查统计,广东湿地植物共有近500种。种类最多的是莎草科,其次是禾本科。

许多湿地植物经济价值高。

纤维植物如卡开芦、芦苇、苔草和华克拉莎短叶茳芏、萤蔺等是造纸或编织的原材料。药用植物如芡实、灯心草、石菖蒲、香茅、芦苇、鸭舌草、卡开芦等。莲、菱、茭笋、荸荠、西洋菜和雍菜等是珠江三角洲栽培历史悠久的食用植物。

在高州市、惠来县、肇庆市等地发现的我国濒临绝种的野生稻是珍贵的基因资源。

吴川县湿生植物香根草群落可提取香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湿地   广东   廊道   公园   国家   水鸟   广东省   鸟类   生态系统   生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