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促进法》解读(6)家风是国风的基础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坚持写作第六十一


《家庭教育促进法》解读(6)家风是国风的基础

由于本条的内容比较多,所以笔者就一段一段来跟大家解读细说。

第十六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下列内容为指引,开展家庭教育。

从孩子出生到18岁成年,其实孩子的成长是经历了几个阶段的。

首先是出生到一周岁的婴儿期主要内容是通过喂养获得信任感,核心问题是“我能相信他人吗?”

其次是1-3岁的幼儿期,幼儿期智力发育迅速,语言、思维、感知、运动能力增强,这个阶段的核心问题是“我能独自行动吗?”,通过自主行动获取意志力的品质。

之后是3-7岁的学龄前期:学龄前期小儿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力发育逐渐完善,通过探索核心问题“我能成功地执行自己的计划吗?”而获得主动感,否则孩子就会变得很被动。

接着到了7-12/13岁的学龄期:学龄期乳牙换恒牙,思想发育更成熟,体格稳步增长;通过勤奋感去探索“与别人相比我是有能力的吗”这个问题。

最后是12/13岁到18/20岁的青春期:青春期是身体发育的第二次高峰,几乎发育成熟,同时思想发育由挣扎至相对稳定的成熟阶段,也是人生立志的主要阶段,主要通过探索“我到底是谁?”来获取同一感!

(一)教育未成年人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主义,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儒家文化中人生的志向顺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其实就是在社会国家中获得认可,实现自我价值,而实现被社会认可的自我价值的前提就是“家国情怀”,诸如李超人固然钱赚的很多,但是有些行为妨碍人中国人对“家国情怀”的价值认同,所以被很多人猛批就是这个原因,我们对孩子宣讲感恩教育的核心也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观。

《家庭教育促进法》解读(6)家风是国风的基础

 (二)教育未成年人崇德向善、尊老爱幼、热爱家庭、勤俭节约、团结互助、诚信友爱、遵纪守法,培养其良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意识和法治意识;

这一段话说得眼花缭乱,把一个人最基础的品质都囊括了,笔者在这里给大家做个简单的总结,这一段话隐藏的核心就是希望你做一个“好心、好行和好言”的真好人,而不是刀子嘴豆腐心、或者口是心非、或者做模做样的“好人”。

所谓“好心”,就是我们骨子里的崇德向善,也就是我们的底层的三观,我们原生家庭的影响让我们去做个好人的这个最底层的出发点。

所谓“好行”,就是要有好的行为,简单来说在与人相处上体现就是礼貌上和对人的态度,在更大范围上体现是有“公德心”。

所谓“好言”,就是我们能把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给到我们的家里人,而不是在家里随心所欲地发泄自己的情绪,不顾家人感受地胡乱说话。

《家庭教育促进法》解读(6)家风是国风的基础

(三)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引导其培养广泛兴趣爱好、健康审美追求和良好学习习惯,增强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保证未成年人营养均衡、科学运动、睡眠充足、身心愉悦,引导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六)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我将这三点糅合在一起来理解,这三点主要是讲未成年人的“心身”健康,“心”是道德素养的心,“身”是身体的身。

也就是说孩子既能融入社会,又能接纳社会!既能知道现在接受教育,接受挑战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步入社会时做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有价值的人,又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培养相应的爱好!

同时作为家长要做好后勤保障,让孩子吃得健康的同时还要保持健康,不要因为对事物的贪心引发对生活的贪心。

(五)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导其珍爱生命,对其进行交通出行、健康上网和防欺凌、防溺水、防诈骗、防拐卖、防性侵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帮助其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增强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这点和上面的第三点其实是不矛盾的,上面的“心”的健康主要指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而这个心理健康主要指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就是自己要爱护自己,保护自己,要敢于在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受到威胁伤害的时候,敢于站出来借助他人的力量保护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家风   崇德   国风   未成年人   家庭教育   情怀   意识   核心   阶段   能力   孩子   基础   社会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