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百年变局,中国不仅要屯粮,还要屯肉、屯进口肉

一、俄乌战争——不只是遥远的新闻


冬奥闭幕、俄乌战争暴发。欧洲的战争离中国很遥远,大家都是吃瓜的心态。


但随着战火的蔓延,战争的后果通过供应链向全球传递。最近粮食危机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多国及国际组织就此发出警告。有分析人士惊呼:全球小麦库存只有十周(《全球小麦库存仅够十周!鸡牛羊价格猛涨?!|优合观察》)。欧美已在行动,印度、印尼等国也纷纷停止本国棕榈油、小麦、食糖等物资出口。


但万里之遥的中国民间,除了各期货、金融、宏观、外贸群里面密切关注俄乌战争与粮食危机外,老百姓好像还没什么感觉。中国4月CPI环比上涨0.4%,同比上涨2.1%,但仍远低于西方主要经济体。而且中国政府一直在紧盯物价、供给,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即应对,同时还在未雨绸缪。所以老百姓确实也没必要过于担心。


但有一点,大家要明白:在未来中国将面临更大挑战的大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方面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在武汉、吉林、上海暴发疫情的时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向疫区供应农产品,最终取得抗疫胜利。但这里有个前提——当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农产品生产流通状况良好,这样才能举国之力、解一地之急。但是,如果将来更多的地区出问题怎么办?谁帮谁?(从一点也更能理解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动态清零。)


中国极为重视粮食等战略物资的储备。1月份官方公开表示:中国粮食库存处于较高水平,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能够满足一年的消费需求。


但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经到来之时,居安思危是非常必要的。


二、粮食要安全,肉类也要安全


粮食的安全要保证,那其他生活物资呢?不说别的,动物蛋白也少不了。以前,肉、鱼、蛋都被称为“副食”,可能意思是跟主食相比,这些“可吃可不吃”。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只吃馒头、米饭行吗?如果说大人十天半个月不吃肉还没太大问题的话,那还在发育的孩子呢?隔几天不吃肉,还不把桌子给掀了?


实际上,我国在60-70年代是非常重视肉类储备的,当时的背景是“深挖洞、广积粮”,是同时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盟友。虽然现在形势还没到那个份上,但肉类同样是战略物资、需要储备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也一直重视肉类供应。否则也不会每年一号文件次次强调、不会肉价上涨就开始调控、收储。特别是最近几年,国家储备肉已经制度化、常态化。


三、进口肉的经济优势


纯粹从经济的角度看,与国产肉类相比,进口肉类有几方面经济优势。


一是价格优势


由于饲料成本、育种养殖技术水平、屠宰加工技术、规模优势等因素,国外肉类主产国肉类生产成本普遍比中国更低。


衡量养猪效率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PSY,即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数。先进国家PSY为22-28,而中国平均为16。二是料肉比,即生产每公斤猪肉消耗的饲料公斤数。美国料肉约2.7~2.8:1,中国平均约为3:1。


这使得美国生猪的养殖成本约每公斤6.2元,而中国约12.5元(这还是非洲猪瘟疫情前的成本)。这么多年,中国猪周期周而复始,猪价起起落落;但即便是最低的猪价,仍远远高于美国。


面临百年变局,中国不仅要屯粮,还要屯肉、屯进口肉

(来源:http://yte1.com/datas/pig-pr)


即便算上运费、关税、消毒等费用,一些国家输华猪肉价格仍相当有竞争力。


面临百年变局,中国不仅要屯粮,还要屯肉、屯进口肉


面临百年变局,中国不仅要屯粮,还要屯肉、屯进口肉


以上是猪肉的对比情况。牛羊肉同样如此。肉牛的料肉比,美国约6:1,中国为8.5:1。


二是品质保障


能够向中国出口的肉类,都要经过多重把关:国家准入、工厂注册、产品检验检疫,因此安全、品质有保证,而且在分割技术、品种多样化方面可以弥补国内肉类的不足。


三是货源多样化


目前共有42个国家的肉类可以对中国出口。


从产品种类看,猪肉来源国23个,牛肉来源国27个、羊肉来源国10个、禽肉来源国12个。


从洲别看,欧洲肉类来源国23个,北美洲肉类来源国4个,南美洲洲肉类来源国6个,大洋洲肉类来源国2个,亚洲肉类来源国5个,非洲肉类来源国2个。


可见,中国的肉类来源是相当多样化的——既有品种上的多样化,也有各大洲的多样化。


四、储备进口肉的必要性

适度进口肉类作为储备肉,具有以下必要性:


一是有利于保护国内环境


畜牧业包括屠宰加工都会排放气、液、固体废弃物。非洲猪瘟暴发前,很多地区限制生猪养殖。非瘟暴发后,迫于恢复生猪产能的压力,这些地区才部分放开限制。虽然国家持续加大对畜牧业废弃物处理的投入、引导,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畜牧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仍将突出。


此外,畜牧业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在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目标的进程中,也必须要考虑畜牧业这一领域。


适度进口肉类,对于减轻国内畜牧业对环境的影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都有积极的意义。


可能有人担心:到时有些别有用心的人会炒作“中国大量进口肉,把污染和碳排放留在国外”。近日也有个别西方国家批评“中国屯粮”,将来是不是也会批评“中国屯肉”?笔者认为也不用过于担心。由于肉类来源国恰恰大多分布在北美、欧洲、澳洲、南美,只要这些国家愿意向中国出口,那就愿卖愿买、皆大欢喜,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再说,不管做什么、怎么做,都会有人说这说那,不管他就是。


二是有利于国内土地休养生息、藏粮于地


中国人多、耕地少,是基本国情。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是粮食安全的底线。除了守住耕地面积的红线,还要确保耕地的质量,否则也会影响粮食安全。


适度进口肉类(以及其他一些农产品),有利于减轻国内耕地负担,防止过度透支土地肥力——即“藏粮于地”。


从这个角度讲,适度进口肉类也可以说是“藏粮于外”


三是更有利于进口供应链安全


生猪养殖的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包括种猪、饲料原料、动物保护(疫苗等)等,多多少少依赖国外进口。种猪:目前国内生猪养殖绝大部分种猪依赖进口。饲料:玉米、大豆80%以上依赖进口。鱼粉也大多来自进口。


种猪来源国:丹麦、美国、法国,英国、比利时

玉米来源国:乌克兰和美国等

大豆来源国:巴西、阿根廷、美国等

鱼粉来源国:秘鲁、越南、俄罗斯、美国、智利、泰国等

猪肉来源国:23个,西班牙、巴西、美国、丹麦、荷兰、加拿大等


可见,国内生猪养殖产业虽然位于国内,但所需的关键要素很多依赖于进口,可以说是进口各种要素到国内来“组装”。换句话说,生猪产业虽然在国内,但关键供应链在海外。一旦种猪、饲料、鱼粉中的任何一个海外供应链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国内生猪生产


打个比方:疫情期间居家想吃烧烤,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网购烤架、木炭、竹签、刷子、食材、调料等各种用品,然后自己在家烤;第二种是外卖一键下单。如果不考虑享受烧烤乐趣等因素,单论两种方式“供应链”受外界影响(比如暴雨)的程度,肯定是第二种方式的“供应链”更有韧性(resilient)。因为,第一种方式需要网购N次,第二种则只需要1次;前者“供应链”受外部因素影响的概率是后者的N倍。


相信国家肯定也一直在想办法未雨绸缪、避免全球形势波动影响种猪、饲料等关键要素的供给。但与进口肉类这个单一供应链相比,毫无疑问,事实上依赖进口的生猪产业链不可控的因素更多一些、我们要“操心”更多一些。


四是储备进口肉比储备进口粮效率更高


上文提到料肉比,即多少公斤饲料生产1公斤肉。从这个角度讲,储备1公斤肉类,相当于储备3~8.5公斤的粮食。因此,直接储备肉类,比先储备粮食再生产肉类,无疑具有更高的效率(所需库容、运输周转量、储运损耗等方面)。


五是储备肉可以节省宝贵的粮食储备


直接储备肉类,在非常时期可以减少用于饲料的储备粮食,将宝贵的粮食更多地用做主食。


六是通过农产品贸易增强中外经贸纽带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之间的对决将是主要战场。中国是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积极践行者。对中国来说,通过经济贸易纽带把世界各国连结成经济命运共同体,是应对逆全球化的关键所在。


而农产品是世界贸易的大头,其中肉类又是大头中的大头。2021年,中国进口货物26875.29亿美元,其中进口农产品2198.15亿美元,占8.1%。在进口农产品中,肉类又占到14.6%。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进口国。


全球产肉大国,大多同时也是全球政治经济舞台上的重要玩家,如北美、南美、俄罗斯、澳洲、欧洲。说到这里,你就明白了。


可能有人会说:进口大豆、玉米这些农产品,不也同样能起到增强中外经贸纽带的作用吗?


是的,这些农产品的进口也同样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不过有个差别:与进口玉米等初级农产品相比,进口肉类的附加值更高(包括养殖、屠宰、加工等环节的附加值),因此这种作用更明显。


事实上,进口肉类已经是中国储备肉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近几年国内肉价高涨的时期,政府储备肉的主要来源就是进口肉。


面临百年变局,中国不仅要屯粮,还要屯肉、屯进口肉

(2020年1月16日,湖南红星北盛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省食品公司指定存放的1000多吨储备冻猪肉用纸箱包装,堆放得整整齐齐。)

图片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辜鹏博 摄


2021年收储5.3吨,2022年截止5月收储35.8吨。这些加起来可能都撑不了国内市场一天的消耗。


五、几个问题


一是进口肉类要适度,要保持进口与国产双循环。


请注意:本文从头到尾,一直说的是“适度进口”。为什么要适度?


——不能依赖进口。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包括畜牧业在内的农业是立国之本,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所以国内的肉类供应绝对不能完全依赖进口。


——“饭碗端在自己手上”,不等于一点都不进口、闭关锁国。适度的进口,不只是在国内缺肉时补充国内市场,在平时也起着互补的作用。国外普遍不吃、国内大受欢迎的鸡爪、猪蹄、牛杂等副产品,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另外,进口产品有利于国内产业与国外保持交流、对标。


——适度进口绝不是限制进口、减少进口。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肉类消费量还低于(某些肉类品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中国有广阔的中西部地区,肉类消费有更大的增长空间。要满足不断增长的肉类需求,国产肉增产的幅度有限,所以也必须保持进口肉类的适度增长。


二是加大牛羊肉等品种的储备


长期以来,国内牛羊肉产量远低于消费量,供应缺口越来越大。牛羊肉还是很多民族地区必不可少的食品品种。要加大进口牛羊肉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三是要科学看待进口冷链的风险


有人担心“进口冻肉会传播新冠病毒”。实际上主管部门、权威专家等各方面已经无数次阐明,但在这里还是要再次重申:


——新冠病毒通过物品传播(物传人)的风险较低,远低于人传人的风险;


——经过长途、长时间储运的物品传播新冠病毒的风险则更低。权威专家说:这种风险“比遇到车祸的概率还低”;


——经过中国政府非常严密的防疫消毒(从境外工厂防控、入境检验检疫到流通环节消杀等)以后,再发生“物传人”的风险可以说等于零;


可以这么说:如果在这么严密的防控体系之下,还对冷链产品的消费不放心的话,只能用一个词形容:杞人忧天。


四是要大力发展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是冷链食品流通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是国内不断增长的冷链食品流通量(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乳品、速冻食品、预制菜等等),还是不断增长的进口冷链食品,都以健全、充足、迅捷的冷链物流体系为前提。


常温食品和其他商品不需要冷藏集装箱、能插电的码头堆场、冷库、冷藏车,一般的场地就可以储运;紧急情况下,随便找个地方就可以堆放、随便找个车就能拉走。但冷链产品不一样,冷链断裂就意味着一切归零。在紧急情况下,就算有物资,也必须依靠冷链设施来储运。从这个角度讲,冷链物流也是一种战略资源


国家意识到了冷链物流的短板,发布了冷链物流发展的十四五规划,出台了系列激励政策,以促进冷链物流跨越式发展。这即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对未来的布局。


写在最后


综上所述,不妨列个算式:


进口肉类 = 进口种畜/种禽

+ 进口大量饲料原料(玉米、大豆、豆粕、鱼粉、鱼油等)

+ 更高的性价比

+ 更高的储备效率

+ 节省宝贵的粮食储备

+ 增强中外经贸纽带

- 畜禽养殖屠宰污染

- 土地水源等资源消耗


= 保障肉类供应安全(配合国产肉类)


就是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适度进口肉类,作为国内的储备肉,是非常有必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中国   种猪   生猪   畜牧业   美国   肉类   变局   农产品   粮食   来源   国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