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爱读书的人们一个忠告:尽信书不如无书

给爱读书的人们一个忠告:尽信书不如无书

读书的重要性人所共知。古今中外,勉励读书的名言警句,可谓洋洋大观,俯拾即是。


富兰克林说,“读书使人充实”;


伏尔泰说,“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培根说,“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


爱默生说,“两个人如果读过同一本书,他们之间就有一条纽带”。


高尔基把书视为“人类进步的阶梯”;


赫尔岑把读书视为“取得多方面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

给爱读书的人们一个忠告:尽信书不如无书

梭罗把阅读,看成“是一项高尚的心智锻炼。”


杜威把读书比作“是一种探险,如探新大路,如征新土壤。”


孟德斯鸠认为,“爱好读书,就能把无聊的时刻变成喜悦的时刻。”


马克吐温认为,“有能力而不愿读好书的人和文盲没有两样。”


巴甫连柯认为,“不读书的家庭,就是精神上残缺的家庭”。


中国古代,最具读书煽动力的一句名言,出自宋真宗赵恒,这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意思是,只要努力读书,就会有一个好的前程和幸福生活。


近代以来,最著名的一个读书金句,当推新中国开国总理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把读书与民族振兴紧密联系起来,可谓目光远大、志存高远。

给爱读书的人们一个忠告:尽信书不如无书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引用这些名人、伟人的读书观开篇,旨在说明读书的重要,早已成为忠告世人的古训和成典。


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想活得明白,过得有意义,就需要读书,离不开读书。读书,不仅是成长进步的大道,也是一种生命的质量和生活的乐趣。



读书作为一种“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的认识运动,从来都是与思考相伴的。


圣人孔子有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圣人倡导的是一种读书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这里告诫人们,读书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给爱读书的人们一个忠告:尽信书不如无书

孔子去世二百年后,他的儒家学说继承人、亚圣孟子,向天下读书人提出了一个与至圣先师异曲同工的忠告:“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又过去了一千四百多年,南宋哲学家、著名心学教育家陆九渊,基于对亚圣的读书观的深刻理解,抑或基于对史实的透彻观察,再一次向学生们重复了孟子的忠告:“呜呼,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掰开来讲,就是读书不能拘泥于书本,更不能迷信书本。


为什么?道理并不深奥。凡是书籍,都是人写的,包括严肃的秉笔直书的史书,都必然带有自己的观点。尽信书中所说,就会迷失自我,因而读书需要思考,否则照搬照套书本所说,人云亦云,等于当二传口,无论对于认识客观世界,还指导具体实践,都是有害无益的,故“不如无书”。


由于人的思想隐蔽性、伪装性和动态性,古今中外存在着若干若干的“两面人”;而记录其存在的人们,或因感性认识的局限,或因理性认识的缺憾,也不排除别有用心的记传,以致太多太多的虚文假故事竟然通过各种路径、手段留存于文章的书籍之中,甚至流传于后世。这就需要读书人在读书时,必须多长几个心眼,多存一点置疑。


  先说做人。秦始皇时的李斯,只读他的那篇《谏逐客书》,看他批驳逐客令的利害剖析,很容易被文中“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观点所打动。然而,考量他嫉贤妒能、诬陷韩非坐狱致死的缺德,再读他的观点,就有一种吃了苍蝇的感觉。


康梁变法的主角康有为,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他自己却妻妾成群,先后娶了六位太太,年逾花甲时娶的六太太年方18岁。大画家徐悲鸿还专门为他画了一幅作品《康有为妻妾成群图》。可见这“康圣人”在道德上是个“两面人”。

给爱读书的人们一个忠告:尽信书不如无书

著名大汉奸汪精卫,早年为推翻满清王朝,刺杀摄政王,何其勇武,万死不辞。在狱中写下的绝命词“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更是气壮山河,流传一时。谁能想到,他后来居然变节投敌,成了天字第一号大汉奸。倘若不了解他的全部为人,单读其绝命词,单讲其“想当初”,你或许会以为他是“大英雄”哩!
  

再说做官。西晋诗人潘岳,是一个趋炎附势、献媚权贵、钻营利禄的无耻小人,却以一篇《闲居赋》描绘自己淡泊名利、忘怀功名、情志高洁。元好问因之讽他“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安仁,即潘岳)。


明代阮大铖是魏忠贤的奸党,可是他写的《咏怀堂诗集》却自比正人君子。


还有奸相严嵩,卖官鬻爵,恶贯满盈,却在其《钤山堂集》里自我标榜“晚节冰霜恒自保”,恬不知耻至极,足以把人笑喷。
 

我国民间有则故事说,清代献县城外的坟丘,有一处相传是汉朝的。一农夫耕地不小心犁坏了一座,回家后就发烧说胡话。说是鬼上了身,怪其触犯了汉代古人,要他献祭赔礼。

给爱读书的人们一个忠告:尽信书不如无书

有位叫陈瑞康的秀才偶然到此,便问鬼是何朝何地人,鬼答是汉朝献县人,故葬于此。


陈秀才笑着说:此地在汉朝是河间国的封地,叫乐城。金朝改为献州,明朝时才改为献县。汉朝哪来的献县人呢?


这个假冒的“汉朝野鬼”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好逃走。农夫立时病好了。
  

传说是荒谬的,但这个传说却让人联想了许多。看一看官场、商场、名利场,想一想做人、做官、做事,乃至著书立说、成名成家,都可以发现“鬼”的踪影,感受到有“鬼”作祟。故这篇《问倒野鬼》,无论是针对做人,还是指向为官,均有一定启迪意义。


今日之官场,类似的“野鬼”更是不一而足。仅从近几年查处曝光的贪腐案件和违纪问题来看,故事就不少:

给爱读书的人们一个忠告:尽信书不如无书

比如,有的腐败分子就外观上看,骑自行车、穿朴素衣、吃剩饭,俨然一个本分的“好官”,焉知暗地里却乐此不疲被人“围猎”,大搞权钱交易。那个平日里总骑自行车上班的司长,东窗事发后,家中搜出现金竟高达2亿之多;


再如,有的贪官台上大讲清正廉洁,甚至面对媒体采访,也大言不惭“我的最大缺点是太廉洁”,台下却大搞以权谋私、批发官帽。有一个“大老虎”,竟把家里变成了权钱“交易所”;


还有的嘴上讲“马列”、讲“唯物主义”,事实上却“笃信鬼神没商量”。修祖坟、请和尚做法事,请道士做法驱邪,家中设佛堂,按时拜佛龛者大有人在。某地一位贪官事发后,因其自生肖兔子,竟在父亲坟前放生兔子,寓意“动后逢(坟)生”。那傻冒的劲儿,让人笑谈其唯物辩证法读到哪去了。
 

给爱读书的人们一个忠告:尽信书不如无书

鲁迅先生90多年洞察于此,曾鲜明指出:“现在有一班好讲鬼的人,最恨科学。”这话如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针砭性。


鬼话不管怎么包装,最终都改不了骗人的目的。就像有阳光便会有阴影一样,只要我们这个充满着生机的世界存在,就会有鬼的依附。


因此,善良的人们要想不被鬼骗,凡事就该来点本能的怀疑,至少不能光凭其言,而要“既知其言,又观其行”,有点自己的清醒辨别,这样才会避免着鬼道、上鬼当。

给爱读书的人们一个忠告:尽信书不如无书


当然,最好能够像陈秀才那样具有置疑精神和“问倒野鬼”的本领。


这就需要在读书中注意用批判的眼光,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否则读死书,就会变成书呆子,就变成鲁迅所警告的“成为书橱”。


在读书问题上,我赞成培根的那个座右铭:“书本应该依据科学,而不是让科学去依据书本。”


我也赞成胡适提出的“四到”:一是眼到,二是口到,三是心到,四是手到。在看过之后,经过自己的思考,变成自己的文字,分享于世。


我更赞成爱默森的一个思想,“一个人要善于读书,必须是一个发明家。”这个发明,就是在读书的基础上,作出新的思考,提出新的观点。这也正是那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名言,之要义之所在。

给爱读书的人们一个忠告:尽信书不如无书


人类社会正是在这样的不断地继往开来中,奔腾向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尽信书不如无书   安仁   献县   孟子   亚圣   孔子   汉朝   圣人   书本   忠告   观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