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即亏2个亿,到销量登顶行业第一,这个新能源汽车只花了4年

创业即亏2个亿,到销量登顶行业第一,这个新能源汽车只花了4年

中国第一智能电动车企业,会是它吗?

本文由 “新能源汽车评论EV”(ID:Xinnengyuanev)原创,经授权后可转载。

文/黄晓军

头图来源/网络


理想汽车,是新造车势力中颇为特别的一个。

在三巨头“蔚小理”中,它是出场最晚的一个,却是最早实现正向现金流的一个。

早在2020年4月,只卖一款车的理想就表示:公司已经在当年3月份实现现金流为正,现金流够花36个月,并且C轮融资还一分没动,公司50%资金用于研发,30%用于建设工厂,20%用于人员及销售。

聚焦到整个中大型SUV市场,它是最不起眼的一个,却又悄悄成为了市场第一。

2022年初,根据中汽数据统计,理想ONE既是中大型SUV市场里2021年12月的月度销量第一,也是2021年全年的销量第一。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第一”没有限制性条件,不分价位区间、不分新能源和燃油车,是整个中大型SUV市场的第一。这份榜单中,其销量是奔驰GLE的2倍、保时捷Cayenne的3倍、一汽-大众揽境的7.6倍……

理想的崛起,不只是新能源汽车或是汽车行业值得学习,更是所有初创企业的参考样本。

创业即亏2个亿,到销量登顶行业第一,这个新能源汽车只花了4年


01
锚定年轻人的品牌其实并不聚焦

关于理想崛起的底层逻辑,我们应当先跳出汽车这个垂直领域,放下续航、性能、安全性等专业术语。

从纯商业的角度来看,理想崛起的第一个关键点则是真正抓住了目标用户群体。

直方大创新中心创始人许正就曾谈到,初创企业或是传统企业转型时,需要自问几个问题:

①我们到底是在解决真实的用户问题,还是试图解决自己模式创新的问题?

②我们的用户是谁?最有价值的用户又是谁?

③在逐步摸索中,用户价值主张如何变化?

有人可能会说,这还用问吗?如果不去解决用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做创新呢?事实上,这恰恰是很多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能会陷入的误区。

企业创业的最初成功,都是源于解决了用户的真实问题,从而获得了用户的认可,创造了价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企业的管理开始越来越复杂,创始人和创始团队可能会逐渐忘记最初的目标,而将自身的盈利变成核心的目的。

以新能源汽车市场为例,大多数企业确立的目标都是80后、90后年轻人。于是,他们努力打造高颜值、极致设计的内饰、智能化等标签,试图以此抢占年轻人的心智。

典型代表,是新宝骏E300、五菱宏光MINI EV等A00级车型。这些车型,在销售量上甚至一度超越特斯拉。而购买人群中,80后、90后的占比高达80%。

对于用户群体的选择,理想汽车曾也以年轻人群为主。当时,其主要打造“小而美”的SEV低速纯电动车,定价5万以内,满足城市1~2人短途出行需求。

但SEV属于监管的灰色地带,李想曾预计相应法规最早会在2016年出台,然而2018年还没出来。最后,这款车投放到了法国和美国做分时租赁。

结局有目共睹,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共享汽车,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公司把商业模型跑通,SEV项目宣告失败——为此,李想创业即亏2个亿。

创业即亏2个亿,到销量登顶行业第一,这个新能源汽车只花了4年

在长久的深思后,李想对用户群体的选择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他曾在一次直播中谈到:你不能说我选的是年轻用户,什么是年轻用户,讲不清楚。

“年轻人”三个字过于泛面。对于一个好的用户群体,李想总结出两个标准:

第一是当你说出来用户群的时候,每个人脑子里呈现出来的用户形象应该是一样的;第二个是我们要选择用户群的市场,必须是增长的。

在经过半年的摸索后,理想团队发现,真正在增长的人群就在身边,那些奶爸奶妈。

这群人又怎样的特点?

第一是,是能够消费这种25万、30万以上的车的人群,90%以上都是父母在帮着照顾孩子。

第二是,这群人很有安全意识,他们都会在车里装一个儿童安全座椅车。只是这样一来,父母坐在后排就不够舒适了。三排座椅的需求,就此诞生。

此外,根据中国国情来看,单个家庭拥有多个车位的情况并不多见。这意味着,家庭中基本就是一辆车满足上下班、日常出行、全家出游等多动能需求。

多种需求点的汇合,最终交集出了理想ONE,一款定位25万~40万元价格区间的三排、七座中大型SUV。

创业即亏2个亿,到销量登顶行业第一,这个新能源汽车只花了4年


02
关注同行的品牌无法理清竞争对手

当理想ONE的雏形在市面上流传时,大多的行业媒体用了这样一句话:对标蔚来ES8。

作为蔚来汽车第一款量产车,ES8也是中国PPT造车之中第一款真实交付到车主手上的产品。到2019年,蔚来ES8在1-4月交付量就已超过沃尔沃XC90,占据了豪华3排座(含6、7、8座设计)SUV细分市场最大的销量份额。

理想,这是要在蔚来ES8的口中抢蛋糕?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从行业整体的销售大盘来看,整个市场的销售不会提升了,甚至从2018年开始出现了下滑趋势。但2021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却同比增长了157.5%。

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增长,来自于燃油车的下滑。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对手,并不是另一家新能源汽车品牌,而是同类型的燃油车品牌。

所以,在对标奶爸奶妈的豪华中大型SUV时,理想的竞争对手其实是宝马X5、丰田汉兰达Highlander等燃油车。

毕竟,在用户选购汽车时,他们不会将新能源汽车放在一块,燃油车放在一块,然后进行相互比较。新能源汽车要想能够获得用户,必须在所有汽车中脱颖而出。为此,理想设立的目标是,提供比燃油车更好的智能电动车。

在李想看来,汽车之所以出现在过去100多年里边,它最大的好处是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出行的自由。

今天在北京、上海养一量三五十万的私家车是比打车要贵好几倍,但汽车给我们带来了真正的出行自由。比如在省钱上,我们可以网约车叫滴滴,但打开APP发现前面还有20、30个人在排队,那么你挣再多钱也没有意义,连自己的出行都不自由。

创业即亏2个亿,到销量登顶行业第一,这个新能源汽车只花了4年

所以新能源汽车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行业问题,成本必须低。

如果一辆新能源汽车的售价比燃油车更贵,用户凭什么选择你这个新事物?

第二是用户问题,即车本来所拥有的自由度必须实现。

那种双十一出门在充电站排队几个小时等充电桩的故事,那种跑高速不敢踩油门、开空调的故事,实际上都在印证新能源汽车没有还原汽车本来该有的自由度。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主要的成本其实在于动力方面。目前这个领域有三大动力: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如氢能源)。

目前,纯电动已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主力,但电池成本伤人脑筋。此前,抖音一条短视频就引发热议。当时,一位车主为2017年购买的宝马新能源汽车更换电池,没想到总价50万的汽车,电池更换需要47万。

电池成本之高,可见而知。

广发基金一份报告显示,传统燃油车动力总成系统成本占比约为25%。然而,新能源车中的动力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成本占比达到52%,远超燃油车动力总成,其中电池系统成本占比最高,达到了38%。

创业即亏2个亿,到销量登顶行业第一,这个新能源汽车只花了4年

混沌创新领教张雷曾介绍,如果一个SUV全装上电池,来保证其300公里的续航,加上税的成本在10万元左右。要知道,目前一辆国产的紧凑型SUV燃油车零售价,也不过10万元。

如果没有相应的补贴,这些成本都将转嫁给用户。

此外,这样一个电池的重量在800~900kg,而同样一个续航300~500公里的燃油车,加满油也就15~200kg。这就意味着,新能源车为了保证电池续航,就要从车身方面寻找减重途径——全铝车身替换钢车身,成为有效途径。

然而全铝车身成本更贵,且在后期的车辆维修上更贵,这些东西如果全部体现在价格上,都是用户承受不起的。

为此,诸如蔚来、小鹏等品牌按此逻辑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每卖一辆都是要亏损数万元。

理想则采取了混合动力模式,采取增程技术。即把纯电动汽车的大电池换成了一块小电池,用于日常在城市100~200公里内的通勤;在这个系统上,理想增添了一个增程器(燃油发动机),就可以加油为电池充电。

这样一来,材料成本大大降低。此外,三分钟加油和排队充电30分钟相比,车本身的自由度也得以保证。

只是,当时整个市场仅有理想一个品牌选择了这样的模式。为此,大众汽车中国CEO冯思翰还表示,这从整个国家和地球的角度来说,简直是胡说八道,是最糟糕的解决方案。

然而,只有这个模式在当下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的行业问题。最终的结果是,到2021年11月,理想ONE销量超越了大众品牌旗下所有中大型SUV产品之和。

创业即亏2个亿,到销量登顶行业第一,这个新能源汽车只花了4年


03
理想的风险来自于李想不可替代

而今,外界对于理想的质疑,依旧在于增程技术。

如果将时间拉长,汽车电动化发展一定是大势所趋,未来纯电动技术将会日益成熟,相应的成本也将逐步缩减。这样一来,增程式混动就成了一项过渡性技术。

一时间,各大汽车厂商都开始布局到电池生产上。

特斯拉内部有一个名为“Roadrunner”的秘密项目,该项目的核心内容就是自主制造成本更低、性能更佳的高性能电池;沃尔沃、宝马、大众,也开始在各地建厂打造自己的电池生产线。

国内方面,比亚迪在重庆璧山、贵阳、宁乡等地建设了电池工厂;长城旗下的蜂巢能源于2019年底在中国江苏常州启动了其第一家电池工厂;吉利旗下有一家威睿公司,专门从事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相关业务;汽集团与宁德时代、长安汽车与比亚迪成立动力电池合资公司……

那么,理想要不要自己做电池?这需要一个长周期的判断。

对此,李想认为,车一定会变成一个智能终端,自动驾驶等智能化技术将和当下智能手机一样普及。而电池,未来会基建化,就像燃油车之于中石油、中石化,动力方面都被基建化,而不需要某个燃油车自己建设加油站、炼油厂等。

也即是说,未来新能源汽车主要比拼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智能化,而电池技术将成为基础设施。为此,李想早在2020年的演讲中就提到,理想汽车自己会做操作系统(智能化),不做电池。

但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看,汽车从代步工具转变为智能设备,它的竞争逻辑可能更像智能手机一样,各个厂商争抢市场份额淘汰弱者。

而在2021年1月,理想核心团队就开了一整天战略会,讨论了新能源市场有多大和拐点何时到来。

最终达成共识是,中国智能电动车市场将在2025年出现拐点。晚点LatePost对这场战略会的报道是,“那时,整个市场的规模将达到800万台——高于工信部规划的500万台。淘汰赛也将在那时开始,只有至少占据20%的市场份额,即160万台,才有机会拿到下一场比赛的入场券。”

创业即亏2个亿,到销量登顶行业第一,这个新能源汽车只花了4年

也就是说,理想必须在2025年卖160万台车,占到市场的20%。显然,当下颇受用户欢迎的增程技术,是快速达到这一销量的捷径之一。

在那之后,通过20%的市场份额,理想将拥有一定规模的用户量及其背后的使用数据。而这些数据,将是整场新能源汽车淘汰赛中的弹药库——它们支撑着汽车智能化、驾驶无人化等核心技术的炼成。

其实,增程技术之外,理想最大的“弊病”其实是李想。

作为理想的大股东,美团王兴曾在资本寒冬时刻耗资8亿美元重仓理想。当时,王兴只说了一句“很多人低估了创始人李想。”

从用户群体定位、竞争对手分析、产业趋势和终局等判断上来看,理想的走向都来自于李想一人所为。

他能细节到什么程度?有媒体报道,李想曾驾驶着理想ONE测试车在京承高速体验,并发现轮胎与路面摩擦时出现了空腔音。经测量,空腔音是轮胎发出的,与路面机理有关,经测量,噪音频率在 200hz,不到 45 分贝,大家认为可以接受。

但在李想的要求下,资金并不宽裕的理想立即更换了静音轮胎。

过于细节的关注,将导致品牌对个人的过渡依赖。就像李想曾经评论特斯拉一样——其具体的风险来自于马斯克本身。

不知李想是否发现,理想或许同样如此。


04
写在最后

抛开汽车行业条条框框的专业术语,从商业逻辑的角度来看理想的崛起,这个品牌其实离不开3C战略三角模型。

这是由日本战略研究的领军人物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提出的,包括:

1. 公司用户(Customer)-奶爸奶妈家庭消费升级群体

2.竞争对手(Competitor)-新能源汽车要打败的不是其他新能源汽车,而是那些百年燃油车巨头。

3.公司自身(Corporation)-集中资源专注智能化放弃电池,并在2025年抢占20%市场份额。

创业即亏2个亿,到销量登顶行业第一,这个新能源汽车只花了4年

大前研一表示,只有将公司、用户与竞争者整合在同一个战略内,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才有存在的可能。

理想通过用户需求选定了理想ONE这样的30万左右的三排大中型豪华SUV,以燃油车为竞争对手选择节约成本增加便利的增程式技术。而根据自身对于产业终局的判断,这个品牌将资源集中到了智能化打造而非电池上。

只是,这些种种布局皆来自于李想及其核心团队对于未来趋势的一种判断。而这样的趋势是否真正能够加速变为现实?我们还需让时间来作答。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公开资料或详见图片水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销量   新能源   汽车   燃油   电池   成本   理想   品牌   用户   行业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