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看待“联想事件”

联想,一个大家熟悉的互联网大企业,何以发展至此呢?

今年4月份,联想收到北京证监局的责令改正行政监管措施的决定,

如何全面看待“联想事件”

到5月份,北京证监局表示,已收到联想控股的整改报告,正在核验。那么,联想的“整改事件”是否可以告一段落了呢?

一、司马南所指的国有资产流失包括哪些方面?

先看一下联想的发展历程:

1984年:联想由中科院出资出人创办,当时占股100%。

1993年:联想向中科院提出35%分红权请求。

1995年:分红权正式实施,联想管理层和员工35%、中科院20%、计算机所45%。

2001年:联想改制,从全民所有制改为有限责任公司,中科院股份下降至65%。

2009年:联想36%股权转到中科院旗下国科控股,29%股权被泰山会成员卢志强的泛海控股收购。

2011年:杨杨元庆举债31.5亿港元购买了联想集团7.97亿份股票,占联想集团总股本的8%,成为联想集团第二大股东。

同一年,一直持有联想控股35%股份的员工持股会,转变成一个名为“联持志远”的员工持股平台。与此同时,泛海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把9.6%的股份转让给了柳某等6人。

随后,新成立的“联持志远”也迫不及待的把9.5%股份协议转让给泛海。

2012年,“联恒永信”故技重施。

2014年,联想控股改为股份有限公司。

2015年,联想在香港上市。中科院旗下国科控股股权被稀释至29.05%,彻底失去一票否决权,股份只剩下9.71%。

从上图可以看出,最初的国有资产控股到最后的国有资产股份被稀释到29.05%失去一票否决权相反柳传志所持有的的股份从0变成了16%,吃成了“胖子”。高管的天价工资也是压垮企业的稻草,柳传志退休工资1个亿,杨元庆工资甚至高达2个亿,公司资不抵债,欠供应商以及一些小企业1000多亿元,这是多少小企业的血汗。

二、股权改制是利益输送?

股权改制把科研人员的股权全部拿走,计算机公司持股变为0,全部归到“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下面,这就去掉了计算机所所有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却落到了高管的口袋中,让高管赚的盆满钵满,科研人员分文未有甚至连知识产权都被别人无情剥夺。直接或者间接通过别的经济组织来持股,彻彻底底的变成了玩资本市场。

如何全面看待“联想事件”

股权变更图

三、研发投入低

很多年前,倪光南与柳传志两位高管,在事关联想未来的发展战略上发生了严重分歧。科学家倪光南坚持走“技工贸”路线——以技术为先,而“中国企业家教父”柳传志,则坚持“贸工技”路线——以销售为先。

按照倪光南的思路,联想应该是对标英特尔这样的头部芯片企业,具有完全的自主产权,很多方面就不会受制于人,可以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在市场上掌握主动权,但是他的理想最终也没有实现。而2015-2019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96.36亿元、93.95亿元、80.09亿元、85.27亿元和94.64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3.32%、3.16%、2.81%、2.48%和2.63%,与华为的差距想去甚远,2019年华为研发费用1317亿元,营收占比达到15.3%。

如何全面看待“联想事件”

倪光南


最后,最近看到联想也在加大研发投入,期待在各方的介入下有朝一日能够看到联想成为第二个华为,成为国之重器,创造出更多的核心技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联想集团   华为   否决权   小企业   中科院   股权   工资   员工   事件   股份   计算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