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洛拉石窟

从公元7世纪至11世纪,埃洛拉陆续开凿了34座的石窟,其中佛教石窟12座(开凿于600-800年), 印度 教石窟17座(公元600-900年),耆那教石窟5座(公元800-1000),全长约2公里。

如果说阿旃陀石窟的经典在于壁画的话,那么埃洛拉石窟的经典就在于造像。

埃洛拉石窟


这些石窟见证了 印度 教、耆那教的复苏和佛教的衰败,在一个很长时期三大宗教和谐共存一个的地区,也说明了当地统治者对宗教的宽容性。

埃洛拉石窟


其主要经历了遮卢伽王朝(Chalukya),543-753年,和 拉什特 拉库塔王朝(Rashtrakuta),753-973年,两个 印度 中南 部的王朝。

南段第1-12窟为佛教石窟,中间第13-29窟为 印度 教石窟,北侧第30-34窟为耆那教石窟。

埃洛拉石窟

Kailash temple 凯拉萨神庙

Kailash temple 凯 拉萨 神庙

第16窟凯 拉萨 神庙可以说是整个埃洛拉石窟中最为著名的一座。

这座雄伟奇妙的建筑始建于8世纪,它不是凿成的洞窟,而是把一座山挖凿成了一座庙宇,没有加其他任何建筑材料,前后耗时150多年,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居埃洛拉群窟之首。

埃洛拉石窟


据估计开凿这座神庙共挖走岩石20万吨,而且是从山崖顶部即神庙后面雕凿,像地面层层掘进,逐渐剥离,从上至下约36米,挖山而成,可谓鬼斧神工,惊天动地的大作品。

埃洛拉石窟


凯 拉萨 神庙石窟分为三部分,大门、难提殿和主殿,其间又有天桥连接。

埃洛拉石窟


凯 拉萨 山(Kailasa)就是喜马拉雅山脉中的 冈仁波齐 神山,位于 西藏 阿里 地区,传说是湿婆修行的地方。

埃洛拉石窟


凯 拉萨 神庙相传是古 印度 罗湿陀罗拘陀国王克利希那一世(Rashtrakuta king Krishna I)为纪念战争胜利,命令须弥山敕建了这座祀奉湿婆的神庙。

埃洛拉石窟


神庙内外壁上布满了大量浮雕嵌板、壁龛和饰带。雕刻题材主要是有关湿婆的往世书神话,也偶有《毗湿奴往事书》和史诗《罗摩耶那》、《摩诃婆罗多》的故事。

埃洛拉石窟


在公牛 南迪 神殿和前殿基坛上刻画了《罗摩衍那》史诗故事浮雕饰带,连缀起来长达数百米。

埃洛拉石窟

Cave 10 第10窟

Cave 10 第10窟

埃洛拉石窟的佛教石窟共12座,编号第1至12窟。里面有寺院、佛像、讲经堂等,主要的雕像是释迦牟尼像。

形式上创作沿袭阿旃陀的支提窟和毗诃罗窟,第10窟是支提窟(也就是佛殿),其馀均系毗诃罗窟(僧舍)。

但毗诃罗窟有时也混合了佛殿的味道,如第11窟就有明显佛殿的创作。

一般而言,佛教石窟较 印度 教石窟朴实,但由于当时佛教已渐式微,不少佛教石窟已偏离了笈多时代的审美观,逐渐走向巴 洛克 式复杂华丽的迹象。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许多雕刻已呈现大乘佛教末期的特征,除通常采用一佛二胁侍的三尊形式雕像之外,还开始出现了众多的 菩萨 、女神和曼荼罗等早期密教图像,意味着佛教的衰落、解体与蜕变。

第10窟是埃洛拉唯一典型的支提窟,称作维什瓦 卡尔马 (木匠)窟(Vishvakarma Cave),因其窟顶肋拱仿照木桁雕造而得名,约开凿于620-650年间。

埃洛拉石窟


正面双层,富丽堂皇,中间的阳台有一道长栏杆,上层的支提窗已从早期的马蹄形变为图案化的三叶形,窗口两旁上方各雕有3个1组的飞天相对飞舞。

埃洛拉石窟


窟殿宽13.1米,纵深26.2米,长排列柱导向半圆形后殿,末端一座岩刻窣堵波的台基前倚坐着高约3.3米的笈多式佛陀雕像,胁侍 菩萨 与顶饰飞天组成了华丽的佛龛。

埃洛拉石窟

Cave 12 第12窟

Cave 12 第12窟

称为丁德勒,是支提、毗诃罗混合窟。

第2层上有一道长廊,4柱的前室和16柱大殿,犹如一座佛教的万神殿,雕刻着成排的众佛、 菩萨 、多罗女神等群像,构成了早期密教曼荼罗图像。

埃洛拉石窟

Cave 14 第14窟

Cave 14 第14窟

埃洛拉石窟的 印度 教石窟共有17座,编号为第13至29窟。其中主要的开凿于7世纪至9世纪。

印度 教中有许许多多的神,这里的神像也就五花八门,但最多的要数大神湿婆和毗湿奴的神像。

印度 教石窟气魄雄大,装饰豪华,建筑吸收了佛教寺院的特点,综合了 印度 南北方 印度 教神庙的风格。

第14窟称罗波那之府(Ravana Ka Khai),平面呈长方形,前方是16柱大殿,后方是走廊环绕的圣所。

在大殿南北侧壁的壁柱之间装饰着10余块高浮雕嵌板,表现关于湿婆、毗湿奴的 印度 教神话场面。

其中舞蹈的湿婆(Shiva)动态夸张,舞姿刚健,充分体现了 印度 教的根本观念“活力”。

埃洛拉石窟

Cave 15 第15窟

Cave 15 第15窟

称作十化身窟(Dasavatara Cave)。该窟有一条铭文提及 拉什特 拉库 德国 王丹蒂杜尔迦曾在它落成之际造访,因此可将其开凿年代推定为8世纪。

窟殿双层,下层是14根方柱的浅廊,上层是42根列柱的大殿,后壁凿有供奉林伽的密室。侧廊壁龛中装饰着表现 印度 教神话场面的高浮雕嵌板。

右壁和后壁的浮雕多与湿婆有关,其中湿婆(Shiva)降服死神表现湿婆从林伽中举杵跃起,踢开死神,激怒的神态活灵活现。

埃洛拉石窟


左壁的浮雕包括毗湿奴(Vishnu)的各种化身。

埃洛拉石窟

Cave 21 第21窟

Cave 21 第21窟

称罗摩主窟(Rameshvara),约开凿于640年至675年间。

埃洛拉石窟


在 高台 基上的门廊有一道低矮的护墙,墙上短粗的罗曼式柱头的列柱旁侧,雕有侏儒随侍的女神托架像,几乎与柱身等高,造型丰满而优美。

埃洛拉石窟


门廊正面侧壁伫立在鳄鱼(摩伽罗)背上的恒河女神(Ganga River)雕像,全身微呈三屈式,扭曲适度,风姿绰约,被公认为 印度 女性雕像的珍品。

埃洛拉石窟


恒河女神(Goddess Ganga)

自古以来,恒河就被 印度 教认为是最神圣的河流,恒河女神则是这条河流的象征。

在《薄伽梵往世书》(Bhagavata Purana)中描绘了她的诞生,她一般以两臂或四臂出现,手持圣物。

她的坐骑是摩伽罗(Makara),有着鳄鱼(Crocodile)的头和海豚(Dolphin)的尾巴。

埃洛拉石窟



魔王罗波那(Ravana)撼动凯 拉萨 神山(Kailasa)。

埃洛拉石窟


帕尔瓦蒂(Parvati),雪山女神,是喜马拉雅山山神的女儿, 印度 教三大主神之一湿婆(Shiva)的妻子。

埃洛拉石窟


窟内的岩壁上亦有大量取材于湿婆(Shiva)神话的高浮雕嵌板。

埃洛拉石窟


旁边的七母神(Matrikas)雕像的造型亦极丰美。

埃洛拉石窟


印度 教里面性力派中对这个七个女神广为崇拜,意味这强大的力量和繁盛。

七个女神一般是梵天的妻子,毗湿奴的妻子,湿婆的妻子, 库马 力女神(小时候的女神杜尔加,流行于 尼泊尔 ),因陀罗的妻子,毗湿奴化身野猪的妻子,钱姆达(来源于阿修罗的两个猛兽钱达和姆达,也被称为伟大的女瑜伽修行者)或者毗湿奴化身狮面人(Narasimha)的妻子。

埃洛拉石窟


“女战神”杜尔加(Durga)的十只手拿着众神处借来的武器,包括毗湿奴的神盘、湿婆的三叉戟、因陀罗的雷杵、阿耆尼的火焰标枪。

脚下是湿婆的坐骑,白牛 南迪 (Nandi)。

埃洛拉石窟


伽内什(Ganesha),也就是象头神,湿婆(Shiva)的儿子。

埃洛拉石窟


休息中的湿婆(Shiva)和她的妻子雪山女神帕尔瓦蒂(Parvati)。

埃洛拉石窟

Cave 25 第25窟

Cave 25 第25窟

雕刻有苏利耶(Surya),太阳神。早在吠陀时代就出现的神祗,经常驾驭着七匹马双轮战车。

埃洛拉石窟

Cave 29 第29窟

Cave 29 第29窟

称悉达浴室(Dumar Lena),在平面设计上类似 孟买 附近的 象岛 石窟,密室独立于约45米见方的十字形大殿中央。

殿内的高浮雕嵌板亦多表现湿婆神话,但雕像造型倾向于正面性和秩序化,缺乏动态和生气。

埃洛拉石窟


湿婆(Shiva)的“女战神”杜尔加(Durga)风格。

埃洛拉石窟


底下的魔王罗波那(Ravana)撼动凯 拉萨 神山(Kailasa)。

湿婆(Shiva)和她的妻子雪山女神帕尔瓦蒂(Parvati)坐在上面岿然不动。

埃洛拉石窟


湿婆(Shiva)和她的妻子雪山女神帕尔瓦蒂(Parvati)结婚的场面。

埃洛拉石窟


湿婆(Shiva)的舞王形象娜塔罗伽(Nataraja)。

埃洛拉石窟

Cave 32 第32窟

Cave 32 第32窟

埃洛拉的耆那教石窟共有5座,编号第30至34窟,建于9世纪至13世纪。形式上仿 印度 教石窟,但规模不如其宏伟壮丽。

第32窟称因陀罗的会场(Indra Sabha),建筑雕刻最为精美华丽。

埃洛拉石窟


在双层列柱大殿的壁龛中,雕刻有一尊高达17公尺的尊者大雄(Mahavira)石雕像,尊者大雄(Mahavira)即是耆那教创教始祖笩駄摩那(Vardhamana)的石雕。

其坐于莲花台,莲花台下有金刚座,为 印度 耆那教笩駄摩那(Vardhamana)的作品。

埃洛拉石窟


另外两位大教长,二十三祖巴湿伐那陀(Parsvanatha)、二十四祖筏驮摩那(Vardhamana)的雕像是裸体像,腿臂上缠绕著藤蔓,长发披肩,象征著耆那教苦行不渝的精神。

埃洛拉石窟


耆那教的破坏女神安比卡(Ambika)坐在一株芒果树下,她的坐骑是 狮子 。

埃洛拉石窟


因陀罗(Indra)。

因陀罗(Indra)

印度 早期吠陀时期的主神。

既是天神,又是雷雨神,战神。

在佛教中称为帝释天。

埃洛拉石窟

Cave 33 第33窟

Cave 33 第33窟

耆那教的破坏女神安比卡(Ambika)坐在一株芒果树下,她的坐骑是 狮子 。

埃洛拉石窟


印度 教则认为她是“女战神”杜尔加(Durga)的一种化身。

埃洛拉石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帕尔   石窟   嵌板   湿婆   拉萨   佛教   印度   神庙   浮雕   女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