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佛国寻莲香

海天佛国寻莲香

也许是因为出身普陀沈家门的缘故吧,从小就对一水之隔的圣地普陀山充满了敬畏,而每次上普陀山,我的内心总是充满喜悦和温暖,我急躁的步履也会变的轻盈和稳健。普陀山像一朵清新脱俗的莲花开放在东海莲花洋上,她的圣洁和纯净也成为我大半辈子凡尘心灵的寄托。

普陀山史称“震旦第一佛国”, 是我国供奉观音的道场,佛教名山在海上的全世界仅普陀山一座。相传,唐咸通四年,日本僧人惠锷来中国留学,在朝拜五台山时得观音圣像一尊。后来,他带着观音佛像回国,船驶近普陀山附近的新罗礁时,突然海上出现了数百朵铁莲花,挡住了船的去路,虽经百般努力依然行驶不得,惠锷领会观音不肯离开中国,便舍船登岸,并留观音像造起寺庙。普陀山的香火由此开始绵延不绝,并吸引着无数信徒慕名从世界的各地前来朝拜。

初夏季节,从沈家门半升洞码头上船,只见莲花洋洋面波涛微耸,状似千朵万朵的莲花随风起伏,快轮在微波荡漾中前进,只要十几分钟的时间,便到了海天佛国普陀山。碧蓝如洗的天空下,金黄色的寺庙在青山绿树的掩映下时不时地显出寺顶和檐角,码头的走廊有金黄色和咖啡色相隔的绸布幔帘在旅人的头顶呈现,显得庄重而肃穆。穿过码头长廊,走出候船大厅,便见一规模雄壮的进山门牌坊,也称短姑道头。牌坊上有“金绳觉路”、“同登彼岸”、“宝筏迷津”、“南海圣境”、“回头是岸”五方题额,据说为北洋政府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等人所书。门柱上刻有几幅楹联,其中“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 “一日二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觉无知”,最为令人浮想联翩。每次上普陀山,我都要在这座牌坊前驻足,重新读一读这些发人深思的对联。

从短姑道头到普济寺,有条“妙庄严路”,长约五里,一路带山映海,翠霭银涛。妙庄严路整洁的石板路上,每隔几步便有刻着莲花图案的青石板一方,那石板上的莲花可谓风韵独具,如果不是细细端详,你很难发现那叶子细长的是金钱莲,那花繁叶茂的叫马蹄莲,那叶疏柄长的称为虞美人莲,那藤蔓叶旺的叫含金莲,还有形如蒲墩的菩提莲等等…..真正是千姿百态,形象逼真。每当佛诞日,常常可见那些身背黄袋的香客们在“妙庄严路”的莲花石板上五体投地念念有词一路虔诚叩拜。普陀山的观音道场蜚声全球,其宗教活动可追溯于秦。至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促进了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并迅速成为汉传佛教中心,传至东南亚及日、韩等国。至清末,形成3大寺、88禅院、128茅蓬,僧众数千。“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逢僧”,山上每逢佛事,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时有天象显祥,信众求拜,灵验屡现。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观音信仰被世人称为“半个亚洲的信仰”。


海天佛国寻莲香

穿过“妙庄严路”,来到普济寺,只见山门前的“海印池”中朵朵荷花开得袅袅亭亭,清莹如玉的池水中,覆盖着高高低低的荷叶,那粉红色的荷花,从扇形的叶子中撑出来,在阳光下优雅地明媚着。一阵和风拂来,晶莹的露珠在翠绿的荷叶上滚来滚去,象白色的小生命在绿叶上灵动着。

荷花,也称莲花,是圣洁、清净的象征,它是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中经常提到和见到的象征物。我们在山上任何一个寺庙里见到的佛与菩萨不是高踞莲花座上,就是手持莲花,注目凝思。就连世人最熟悉的观世音菩萨也是以莲为伴,观音的许多形象都是将莲花作为陪衬的。莲花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是因为它与释迦牟尼的许多传说联系在一起。据传,释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萨,下凡降生到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处。净饭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长得象天仙一样美丽,性情温和贤淑,与国王情深似海。摩耶夫人回忆新婚之夜,她朦胧中看到远处有一个人骑着一头白象向她走来并且逐渐变小,从她的右肋处钻入她的腹中。她心中模模糊糊地预感到菩萨化作一头白象入胎。日后,身怀有孕的摩耶夫人脸上,微微泛着红晕,那色彩鲜艳的绿色领口花边象一片莲叶,她的脸儿象一朵绽开的莲花。后来摩耶夫人在娑罗树下降生佛祖时,百鸟群集歌唱,天乐鸣空相和,四季里的花木都一同盛开,尤其是沼泽内突然开放出大得象车盖一样的莲花。有人说世上梅花贞洁,傲霜斗雪;兰花幽香,清丽典雅;竹高有节,青翠碧绿;菊花孤傲,千姿百态,为何我佛祖却独独钟情于莲花呢?据说这是由于古印度很早就有爱莲的风气。那时人们苦于国土气候炎热,对春夏之际开放的莲花,尤其感觉惬意,清新喜人。所以佛教从初创时起,就注意顺合民俗心理以吸引信徒,因此莲花就常在佛经之中屡屡引喻。莲花生于淤泥,绽开于水面,却出淤泥而不染,由此看来莲花是从烦恼中解脱而生于佛国净土的圣人化身。莲与佛教所主张的出世人格,有着天衣无缝般的契合。

除普济禅寺前的海印池外,普陀山法雨禅寺前也有一个莲池,或者称为放生池。水影澄朝日,松风动紫烟。香客们流连于娉婷多姿的莲池清荷,常常作诗赞颂。清诗人邬景曙有《莲池夜月》诗云:“水满波澄月色明,幽香遥拂晚风清。忽惊身在莲花上,更待何年说往生。”清沈广敬《莲池夜月》诗曰“一轮池上月,万柄水中莲,水月双辉处,人间别有天。”


海天佛国寻莲香

而最为有名的咏莲文章当属宋朝理学之开山鼻祖周敦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相传公元1072年,周敦颐辞官在江西创办濂溪书院,定居讲学。因他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据传周敦颐的后人曾到浙江一带定居,也到了普陀虾峙湖泥等地,湖泥至今仍有东白莲、西白莲等地名,而且周姓也是当地大姓。当然,普陀是否有周敦颐后人,我还没有作进一步的考证。但周敦颐作为一名清官,在30年的政治生涯中始终坚持操守,虽然物质生活是清寒的,但其矢志追求光明不畏权贵,正直而清高的君子形象的确是青史留名的。

“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周敦颐的咏莲曲是莲花恒贯千古的写照。其实,真正要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又谈何容易。有人说:净土无以出君子,浊泥未必养庸俗。只要我们肯于上进,只要我们具备一颗追求美好的心灵,无论贫富贵贱,都有创造辉煌的条件。人,贫贱不可怕,基础差不可怕,有缺陷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掉上进心,失掉坚定的信念,失掉成功的勇气,只要你肯上进,肯奋斗,便会成为浊世中一朵清莲,光照千秋!人生本就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途中会有鸟语花香,会有花红柳绿,当然也会有困难挫折,会有陷阱暗箭,会有奸诈小人。你无法保证你的生存环境始终是良好的是理想的,甚至于在某一个段落、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甚至于可能是恶浊的,这都是有可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你不能改变环境,但是你可以改变你自己。你可以是很高尚的。有一首歌这样唱道: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念一清净,心是莲花开。佛座下的莲花,在青灯前幻化,人世的轮回,常常只是聚散的云烟,对于生活中的种种挫折,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舍弃那些看似美好的温柔陷阱,才能追求那些遥远的人生梦想。当发现自己身处绝境时,不要轻言放弃,在滚滚红尘中,像莲花那样,身下是黝黑的污泥,却生出了一幅唯美的模样。生命如莲,莲如生命,让那朵莲花美丽我们的眼睛,让那朵莲花纯净我们的心灵,只要我们不停止前进的脚步,我们追逐的梦想,我们寻求的明天将把我们的生命照亮。


海天佛国寻莲香

作者:陈桂珍

责任编辑:孙鼎期

排版:朱清植

普陀作协欢迎来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周敦颐   海印   释迦牟尼   牌坊   普陀   佛教   道场   石板   庄严   观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