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做好这三件事,有家族病史也可以远离痛风

来源:武汉市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


我们都知道,痛风是有一定遗传概率的,因此,很多有家族痛风史的男性朋友,就总会为此担忧,觉得自己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喝,稍不留神,就容易踩中痛风的“陷阱”。

但其实痛风只是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并非一定会遗传的遗传病,只要做好这三件事,有家族病史也可以远离痛风,不用过度担心。


只要做好这三件事,有家族病史也可以远离痛风


戒烟戒酒、控制糖分摄入


戒烟戒酒

不管什么疾病,只要去到医院,都会被医生警告,要戒烟戒酒,那么痛风患者需要戒烟戒酒吗?

目前虽然没有证据证明吸烟会直接引起痛风,但是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促发或者加重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等,这些疾病会进一步导致血液循环减慢、组织缺氧等病理、生理改变,间接的影响到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预后。

痛风患者最好滴酒不沾。

酒精是诱发痛风的重要因素之一。

酒精进入人体之后,会在肝组织中代谢,生成乳酸。而乳酸增多会影响尿酸在肾脏的排泄,导致血尿酸水平增高。

在各种酒类中,目前发现白酒和啤酒的诱发作用最强。除酒精外,白酒和啤酒中还含有较高浓度的嘌呤以及很多进入体内会转化为嘌呤的物质。而对于大家关心的红酒,目前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保守建议也不要喝。

总之,建议所有的痛风患者都远离酒精,特别是在急性发作期,千万不要喝酒!


控制糖分摄入


除了烟酒,糖分也是诱发痛风的“元凶”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痛风高风险人群要对含果糖的饮料、零食敬而远之。对于新鲜水果,也要有选择的食用,尽量选择果糖含量低的水果。如西柚、柚子、草莓、柠檬等。

糖类中的果糖,经常出现在各种甜品、饮料、零食里,这种糖在人体内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嘌呤,而嘌呤继续参与人体代谢,最终的产物就是尿酸。

因此,糖类的大量摄入,对于痛风高风险人群来说,是有诱导痛风发作的可能的。


适度锻炼、适量多的饮水


适度锻炼

肥胖容易导致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甚至是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因此患者平时应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保持合适的体重,避免过度肥胖。

但痛风患者不提倡长时间、大量、剧烈的竞技体育项目,大量的运动以后体内会出现乳酸堆积,乳酸的堆积势必影响到血尿酸从肾脏的排泄,部分患者在大量运动以后,也会诱发痛风关节炎的发作。

比较推荐的运动方式包括游泳、登车和散步等,运动的强度上也要循序渐进。


适量多的饮水

人体每天产生的尿酸三分之二以尿酸盐的形式经肾脏代谢,随尿液一同排出,喝水能够帮助生成尿液、缩短尿酸在肾脏的停留时间,保护肾脏。

如果患者的心肺功能良好,每天的尿量应保持在2000ml左右为好,而饮水量应与尿量保持相应的水平,肾脏功能良好的患者,可以饮用2500ml的水,以确保排尿量达到2000ml;如果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伤,应相应减少饮水量。


饮食节律

饮食节律

大家都知道痛风要适度忌口,否则痛风容易发作,但很多朋友没做好「适度」。

痛风忌口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中含有一种叫「嘌呤」的物质,嘌呤会在体内代谢为尿酸,从而直接升高血尿酸、诱发痛风。

特别对于内脏、海鲜、浓汤等食物嘌呤含量特别高,吃一点就可能造成较大的尿酸波动、诱发痛风,所以应该避免。


从根本源头限制嘌呤的摄入量,才将痛风发作的风险降到最低。


很多痛风患者认为只要不摄入肉类,痛风就不会发作。这是十分错误的观念。


此外,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忌口对降低尿酸的作用有限。


但这不等于痛风患者不用忌口了,因为短期内尿酸水平的急剧波动也容易诱使痛风发作。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后痛风发作,也是很多痛风患者有过的经历。


得了痛风不是要少吃,而是要「合理地吃」!


当机体摄入能量不足时,只能通过燃烧体内原有的「脂肪」来获取能量,脂肪代谢所产生的大量酮体容易阻止尿酸从肾小管排泄,从而导致尿酸水平增高,诱发痛风。


在痛风的急性期,的确有很多高嘌呤的食物需要避免。但是在缓解期还是提倡均衡饮食。


痛风急性期和缓解期的饮食原则并不一样。


很多痛风患者都知道,在急性发作期有很多东西不能吃,这个观点是非常正确的;而到了缓解期,如果还是采用相同的标准,可能会造成患者的营养失衡。


通常建议痛风患者:中等嘌呤含量的食物,急性期不宜吃,缓解期可少量食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痛风   嘌呤   尿酸   果糖   糖分   病史   乳酸   肾脏   饮水   酒精   患者   家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