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之《莫高窟》

#以书之名#有幸在2008年去过甘肃,到过敦煌,登过鸣沙山,临过月牙泉,至今莫高窟中的壁画,雕塑仍是我心中的梦幻……反弹琵琶的飞天,似乎还总想入得我梦来,骑驼沙山,少了徒步登山的感悟,跨步月牙泉,那涟漪细碎了我的梦。泉里的水不甚稀罕,为何能长久地弯在这沙漠中,至今是我心中的迷茫,今天再读《文化苦旅》,再读《莫高窟》《沙原隐泉》,心中依然难掩激动……

读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之《莫高窟》

先说莫高窟吧,有一位僧人在敦煌东南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开始开凿石窟,后来代代有人继续,这就成了著名的莫高窟。

一代代的佛像都在石窟里深刻而通俗的端庄着,微笑着,快乐着,行动着,苦涩着,牺牲着着。渐渐地,这一切都与中华历史接通了血脉,甚至成了一部由坚石雕刻的历史。

年龄最高的雕塑和壁画已经1600多岁,在中国历史上,算是十六国时期的作品那壁画上的菩萨还是西域人的样貌,甚至还能看出印度人的眉眼。雕塑立体感强,裸着上身,似乎还蒸腾着恒河岸边的热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雕塑的某些形象一派秀骨清相,甚至有病态之美,这时似乎与中原名师们的趣味遥相呼应了。

有很多年轻的女子衣带飘飘地飞舞起来,这便是飞天。也是反弹琵琶入我梦的仙女。他们展示出全方位舞动的趋势,这时已经是随代了。

整个画面出现了扬眉吐气的欢乐,那就是唐代。唐代画面上的那些世间人物,不管是盔甲将军、西域胡商,还是壮硕力士,都督夫人,各个都是神采飞扬,炯炯有神。唐代的塑像更是风姿无限,不再清灈,不再呆板,连眉眼嘴角都洋溢着笑意。

可是安史之乱,就像一条长鞭,一下子把唐代划成了两半,因此,唐代的壁画中帮助流亡父母完成复国事业的内容,也确有其事。

唐宋之间,莫高窟还算有一些呆滞的华丽,而到了宋代,莫高窟则走向了一种冷漠的贫乏。

到了元代,出现了藏传密宗的壁画题材,不在来源现实生活,出现了一种我们不太习惯的神秘和恐怖。

明清时期的莫高窟已经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记住了。

读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之《莫高窟》

到了20世纪20年代,莫高窟曾经成为白俄士兵的滞留地,那些士兵在洞窟里支起锅灶,生火做饭,黑烟和油污覆盖了大批的壁画和雕塑,他们还用木棒占着黑漆,在壁画上乱涂乱画,我在参观莫高窟时,和记不清进的是哪一窟,就亲眼看到了这些乱涂乱画的痕迹,心里很是心疼。

白俄兵走了,美国人来了。他们虽然是学者,虽然大骂白俄士兵的胡作非为,立誓拯救莫高窟的文物,但是他们的拯救方法就是用化学溶剂把壁画粘到纱布上,剥下墙壁,带回美国去。他们的这种“拯救”,实际上就是一种掠夺。

这时,我们应该感谢一个人啊,感谢的这个人就叫做陈万里,他是当时美国人聘请的一位翻译,我们真应该向这位陈先生致敬,不是他秘密通知本地居民来保护莫高窟的话,那莫高窟的壁画又会遭到王圆箓贩卖经卷那样的厄运!

莫高窟不是一个一千年的标本,而是一个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它已经随着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了整个世界。

读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之《莫高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莫高窟   西域   敦煌   飞天   眉眼   石窟   唐代   壁画   秋雨   雕塑   士兵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