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看过一个感统老师的视频,他说的一句话印象很深刻,实际上孩子最好训练感统失调的方式就是爬山。


一下子有击中的感觉,对啊,以前的孩子为什么没有感统失调,因为大家是在自然中长大,玩的时间很多,方式很多,大部分在户外。而现在孩子出去玩的时间少,都被各种兴趣班占用了,然后有了问题,还是固定思维找兴趣班去弥补,这真的是一种讽刺。


似乎现代都市化是一个系统,我们在这个系统内,有限的时间空间拼效率,我们就得依靠现代化的方式去解决,通过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结果发现还是在系统内。但忘了,还有一个系统是自然系统。


而从人的进化生命的演变来看,人本性的就是自然的产物,是一种动物,是天性和本能,进化中自然而然就亲近大自然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周末一到,大家都开车往山里跑,就是为什么大家要去大自然旅游的原因。


但这两者是有区别的,现代化的方式让人成为理性工具,孩子成了学习机器,移动硬盘,缺失这部分自然属性,自然也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而大自然是另一个系统,提供全面的自然的营养和方式,不能立马见效,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就像中医和西医的一样。


这种是全身心的放松,自然的好奇,自然具有疗愈功能,感受四季变化,自由呼吸,是心境。


可以远离手机,手机本身没有错,但他是放大器给与足够资讯的同时,也吞噬着我们的注意力时间辨别力和思考力,具有双面性,大自然中可以让一直的手机放下,全然投入。


对于教育孩子,我一直关注着他们未来长大会怎样,不得不提的就是日益增长的学生的抑郁症问题,有一个数据特别震惊,北大一位心理学老师说,你们拼命培养出来的孩子,三分之一都送到了我这里,而初中生的数据更是一个问题,在同一位老师交流过程中就谈到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大导致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一个结果,而这些数据这些问题,在我们身边也时有发生,一方面是接触的信息有限,出来的消息少,但这次俞敏洪在两会上提到的关于青少年抑郁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关注的社会问题。


因为全社会关注少,因为隐蔽,因为没有普及,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认为这是个例,跟自己没关系,对孩子足够爱,宽松就没有问题,这是社会环境的问题,所以得提前预防。当这个问题发生在一个家庭身上我们就不这么想了。


所以我想比成才更重要的是成人的问题。


他们这代孩子独生子女,伙伴少,互相玩的更少,交流的也少,所有时间都围绕学习,家庭、学校、社会唯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学习,无形的压力大我们很多,睡的少,玩的少,身心锻炼的少,没有发泄窗口,在网络中又极度自由。


在不可逆的大环境下,学习很重要,但在能给予孩子的就是在小的时候让他多一些身体、社交、心灵的滋养。


爬山就是一种毅力耐力的考验。就像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未知,只有登上山顶看到的时,看到的又是不一样的景致。


关于这点我在看到采访清华北大学生时候有一个共同的点,就是每个学生都要锻炼身体,长跑和游泳两项,为祖国奋斗50年。高考也是一个马拉松,学习也是,人生也是,拼的就是谁的耐力毅力好,其中一个学生说了句,天赋只是基本线,而努力代表了你的最高水准,而好的身体是一切的基础。


除了对于身体锻炼,身心的陶冶外,还有一些旅途的收获。


我们是和6岁哥哥一同组队爬的,队友的力量是特别强大的,按道理小朋友是爬不上去的一个人,但因为有队友一起,自然的一起爬了上去,同时也看到了孩子的潜能。


伙伴和环境还是很重要的,良好的社交关系,对于孩子成长也是特别重要的。所以就开始注重于孩子,给他创造环境,交友,接触不同的人,因为只有父母,环境太单一,很多能力培养需要环境的,没有环境,能力自然会缺失,创造了环境孩子自然会交往,会争执,遇到问题,也会同理心学会自己解决和引导。


环境同时也塑造了我们,我们就是环境的产物,无论是文化环境还是读的书,走的路,见得人,交流过的,都在潜移默化的产生着影响,对于各个阶层更是如此。


而一个人的学习,是多方面的,课堂学校是一种学习,生活中是一种学习,大自然中也是一种学习,听讲,阅读,自己行走见识,跟人交流都很重要,有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


就像课堂学习是最高效系统的方式,但是缺点是忽略了每个人的进度个性化差异系统,基础知识是特别有用的,考核简单。


阅读是可以学习到很多经典内容,最简便最高效的方式去到没有去到的地方,见到没有见到的人进行交流,通过一本书阅读一个人的思想,进行思考,化学反应,缺点是书是人写的,他没有代表实际生活,不是全方面的展现,同时选书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可能偏重于某一方面,写书本来就不是百科全书而作者也是专于某一点,同时体验感受度也是不一样的,但不可否认还是要多看多读,要丰富的阅读。


所以需要实践,行万里路,来到现场,感受下,那印象是一辈子的,影响是很深远的,身临其境,感触体验全方位的,跟书本也有不同,因为写书的人本身就是不同角度的书写,所以为什么说横看成岭侧成峰,缺点就是时间和物质保障。


交流也很重要,有些资讯是网上可以看到的,有些是网上看不到的,看书是书面语言,交流是口语化的,互动性的,可以了解不同的人的感受体验,有很多此时此刻的想法,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形成的,更加真实,他就像是对于各个系统的补充的真实世界。


所以就理解了为什么毛主席让理论结合实践,要知青上山下乡,想起了梁启超对于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教导要多去游学多去看看,林徽因对女儿开玩笑,你可千万别只知道看书,成了书呆子,还要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游历和不同文化人交流也是很重要的,而面对多元化的未来,这些更有利于认识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这也是为什么要研学要游学,要多参与实践,多跟不同人交流的原因。


还有一个交流感触是没想到的。


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我体验到一句话,立志要趁早。


如果说十几年的学习生涯和一辈子需要学习,好的身体是基础,立志无疑是解决原动力的问题。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们总觉得周恩来为世界之崛起而读书太过于遥远,所以孩子就简简单单健健康康普普通通就行,但这不代表可以不用立志,还是可以引导的。


因为我在几位小朋友身上看到这种变化,北京的研学之路,就像是一种视野的开阔,没想到的是孩子对于志向的坚持,我要当高铁司机,我要当一名解放军,我要考上清华大学,意志很坚定,而且不断生发,影响着他们回来的行为,就像是一个事件触发,种下的一个小小的种子,而对于人生轨迹的改变。


实践告诉我们真的不能小看小朋友的能量,他们相信,他们简单,他们自信,他们认为自己可以成为科学家,宇航员,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与这样的立志成长的机会。


有时候想我们几学期的课对孩子思想改变,可能没有一次研学活动影响改变的深远,这是不同环境,学习方式,结果带来的,我想应该会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脚痛医脚   高效   大自然   身体   自然   方式   环境   孩子   时间   系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