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逼着孩子分享了,孩子不必太大方-

德,不吝于分享,不强迫分享。

中国传统美德教育总是让我们自豪,华夏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无私、要奉献、要大方等等。

别逼着孩子分享了,孩子不必太大方

这其中自然有些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部分,也有需要我们警惕和防止过度教育的部分。


【因时制宜,自私无罪】

自私不好吗?但现实生活中,自私的人往往过得更好。

古代我们讲孔融让梨、讲仁义胡同、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究其原因是古代宗族社会,邻里亲朋之间相处很近,科举做官需要讲求名声和孝廉,才是时刻规范人们的一言一行,大有行差就错便打入尘土中的架势。

现代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给人们极大的自由度和个性发展的空间。

别逼着孩子分享了,孩子不必太大方

这样的大环境造就的是,可以善良,但别太大方,否则会让身边的人觉得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当你开始迁就别人,他们反而会变本加厉地为难你,所以,守住自己的原则、做一个不那么好说话的人,反而能赢得更多人的尊重!


【不行美德,德行无亏】

我们教育孩子也需要仔细斟酌,劝善与逼善是有区别的,因为道德命题并不对称。

可以说让梨是高尚的,而不可以反推不让梨就不高尚,不道德,无耻,该打屁股。

提倡美德,是鼓励性的,推行规范,是禁止性的,二者需要做到区分,不能混为一谈。

别逼着孩子分享了,孩子不必太大方

道尔登在《中国好人》中这样表达:“人没有达到某种美德,不意味着其在道德上有缺陷。经常发生的是,那些鼓励性、建议性的伦理信条,被不正确地逆推后,产生了一种压迫性的道德环境。”

这也是我们所说的道德治罪论,公共交通上让座是美德,不让座就该死吗?为灾区捐款是美德,不捐款就该死吗?

美德是用来弘扬的,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


【尊重孩子,不必大方】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意愿。只有牺牲孩子自己喜爱的东西才可以达到最佳的分享效果吗?

其实不然,孩子让出的不仅是物件,也是他自己的底线,以至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都会存在很强的不安全感,担心自己的东西会被“分享”。

这种分享根本来说,不是出于自我意愿的,而是迫于道德环境压力下的自我牺牲。

别逼着孩子分享了,孩子不必太大方

惯常于自我牺牲的人,越容易被人忽视需求,容易被人索取,他们对自我的需求也会逐渐无视,最后容易走上抑郁或者偏激的人生道路。

所以不要再要求孩子一定要分享了,孩子不必太大方,什么事情都为别人着想,那又有谁来照顾孩子的感受呢?

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美德如果给付出的人带来了压抑和压力,那么就可以选择放弃追求美德,安安心心做个快乐平凡的小人物就足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大方   孩子   自我牺牲   美德   意愿   高尚   君子   自私   道德   环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