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G318川藏南线骑行散记

回望——G318川藏南线骑行散记

2016年6月20日从成都出发一路向西,短短的二十天,长达2160公里“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灵魂在路上”的朝圣之旅,翻越的不仅仅是十四座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山,更是自己心中千丘万壑、万水千山。

眼睛在天堂,险绝”与“绝美”的双重享受

对广大骑友来说,川藏天险既是挑战,更是诱惑。“险”是318的独有魅力所在,“虽千万里,吾愿往矣”,每年有逾万名车友怀揣梦想与恐惧,克服重重困难,以骑行的方式踏上这条一路向西的路。五十年代,考虑解放和建设西藏的需要,老人家一句“边进藏,边修路”的指示,张国华将军带领的18军的兄弟们凭借“革命理想高于天”信仰,克服我们无法想象的困难,最终以献出了两千多年轻的生命为代价,打造出一条纯手工“天路”,可以说老川藏线是官兵们用血泪乃至生命铺就的一条连接内地和西藏的纽带。看到现在西藏的建设和改变,当年的付出是值得的。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及当时修路技术的限制,老川藏只能依山而建,路窄、坡陡、弯急,还经常有山体滑坡的危险。

现在不少地方通了隧道,但我坚持走老路感受最原始的川藏,“通麦天险”是老川藏最危险的一段,虽然修了“小老虎嘴隧道”和大桥,天险已变通途,但好奇心驱使我冒险去感受当年的通麦天险,由于年久失修,老路满地是倒下的树木和滚下的飞石,路的另一边是悬崖峭壁及滚滚江水,我不寒而栗,第一次感觉到恐惧,情急之下发了一条“通麦天险”的朋友圈以防不测,然后扛着自行车仓皇经过,心有余悸。时至今天,川藏线仍然是交通事故率最高的国道,许多地方摆放着事故车辆,用最直观的方式提醒往来的车辆:路险、路险、路险,且慢、且慢、且慢。每年都会有2-5个骑友的生命之旅止于这一条国道,如果说擦肩而过的汽车、防不胜防的飞石、时有发生的山体滑坡是不可抗力的危险的话,下坡

回望——G318川藏南线骑行散记

速度过快、刹车失灵造成的悲剧屡见不鲜,就在我骑行二十天的时间里,骑行微信圈里就有一死一伤的事故,有图有真相。

无限风光在险峰,有人用“眼睛在天堂”形容沿途风景之美。拉萨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天永远是那样的蓝,云永远是那样的低,一路上感觉伸手就可以触摸,但因为云层的清澈,透亮,你又不好意思去摘取,只好用你的双眼静静地欣赏、大脑无限去想象。如果你起来的早,在山脚下满眼都是“氤氲泼翠单烟浮”的美景,形态各异、清晰可见的山峦,像一条条的丝带点缀着青山,轻盈,飘逸。到了山顶,云层和山峦都在你的脚下,云端穿越虽然因为空气稀薄,十分消耗体力,但因为新鲜,刺激,内心是自由的,身体是轻盈的,分泌的多巴胺和眼前的美景会让你产生腾云驾雾的快感。

雪山也是随处可见,她洁白无瑕,虽千年沉睡,却吸引着无数征服者的脚步,作为骑行者,只能远远的投以欣赏和祝福的目光。在新都桥,一个号称摄影天堂的地方,抵达时近傍晚,雨后初霁,彩虹乍现,羞涩的日光照在绿油油的山体上,反射出金黄的颜色,“日照金山、如见神山”让我精神为之一振,爬折多山的劳累与下折多山的恐惧一扫而光,趁彩虹未散,赶紧合上十指,愿家人安康,盛世如斯。在然乌湖,一个流传着古老美丽传说的湖泊,我感受到的是一种静谧、安详、包容,够吸纳世界所有的躁动和不安的温柔之美,这,或许就是所谓的秘境吧。

身体在地狱,“奇苦”与“骑乐”的极致体验

骑行川藏的第一关就是爬坡。沿途的十四座垭口,每天都是在上坡与下坡,总共累计爬坡垂直高两万余米,相当于三座珠峰的海拔高度。每一次上坡都用不同的形态和长度挑战我们的极限。记得从排龙到色季拉山,海拔上升了近三千多米,相当于1一百座世贸大厦的高度,上坡累成狗,下坡吓成狗,一个字,虐!因为曲折蜿蜒、无穷无尽的上坡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很多骑友在精疲力尽之后选择了搭车,这种见好就收的做法我不敢苟同,但说明一个事实,坡是很多骑友的拦路虎。

第二关是雨。在以“雅鱼、雅女、雅雨”著称的雅安,雨中漫骑你可以让淋浸在山水间,自我陶醉,享受这座城市的安逸。但过了二郎山后的雨不再是浪漫和温情,又如孩子的情绪,说来就来,说变就变,天天阵雨,并且是好几阵雨。爬坡,由于雨衣的隔热和隔水效果,身上一身汗,身外一身雨,闷热难耐但还能挺住。如果是遇到下坡,因为视线不良,路况不好,极易发生摔跤事故外,而且下坡身体没有产生热量,越来越冷,手指不听大脑指挥,更增加了下坡的危险,很清楚地记得从理塘垭口下坡,到了垭口就开始下雨,越来越大,眼睛只能眯成一条缝,视线不到两米,双手紧捏刹车,冻得够呛。到达理塘后,浑身湿透了,幸好在打哆嗦至少找到一家客栈,姜汤,才缓过神来。遇到这种情况,只能提前准备喝点热水保持体温,剩下的交给命运。在著名的“七十二拐”,一直下着忽大忽小的雨,路上有随处可见的坑,下坡前因为一路爬坡体内热量不足,一路下行身体越来越冷,心里越来越虚,又不能休息,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冲,除了紧绷的神经,大脑有一种错觉,感觉黑白无常就在这一段路上,随时拉人找阎王受赏,万幸我们挺过来了。其实318的真正魅力就在这里,骑好当下莫问前程,318就是用他特有的方式,让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一次次地用难度挑战身体,挑战身体的极限,用危险让你无限的接近死亡,然后获得重生的喜悦和感恩。

第三关是风。如果说长坡考验的是人的体力,阵雨考验的是人的智慧,那风考验的就是行者的心性。在坡和雨面前,凭借体力充足,胆大心细是可以克服的,而风,无影无踪,却有想象不到的杀伤力,在有声无息间让你感觉绝望。记得经过毛垭草原的时候,就那么十几公里的平路,无雨无坡轻视逆风,疏忽大意中耗费早早地耗费了人的体力,最后只能在藏民家住下,错过了川藏线上的美食——索波大神家管够的“土豆炖牦牛肉”。

除了“坡、雨、风”的考验,还有吃和睡。当时当地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生活水平和相当于内地八十年代,很多地方都还没有通电,手机没有信号。很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住藏民家,我们吃完饭后出去散步回来,看到女主人在洗碗前吃我们碗里剩下的饭,心情不禁唏嘘。住的骑行驿站,一般是五十块钱,除了早晚餐管饱和热水澡,还住一晚,管饱又能控制成本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饭菜难吃,越难吃越容易饱,如果不是体力消耗太多,这样的饭菜看看就饱。还有睡,由于雨季,被子不容易干,也不可能给你洗和晒,虽然带了睡袋,但在被子里夹杂数十种不同的味道,有骑友开玩笑说,有点想象力丰富的人,路上见到的每一个人,都能在被窝里找到相应的味道。

回望——G318川藏南线骑行散记

尽管沿途艰苦,但绝大部分骑友都是苦中作乐,越是苦的地方,越有乐趣。比如上坡累成狗与下坡冻成狗。但恰是因为白天累成狗,晚上即使在有几十种味道夹杂的被窝了,一样的“睡成猪”,第二天精神饱满,兴致勃勃。最开心的地方常常在垭口,经历过精疲力尽后的释然,往往会让大家兴奋不已,哪怕是第一次见面,也会用最热情鼓励或最灿烂的拥抱。下坡如果遇到好天气,数十公里的连续下坡,让人彻底放松,有“飞行山涧,如在画中游”的快感,甚至会让你不由自主的哼起“社会主义好”之类的革命歌曲。乐观的情绪可以相互传染,再难下口的饭菜,因为饥饿和骑友的陪伴,吃点也是有滋有味。

在毛垭草原,因为风,被困在路上,精疲力尽到绝望的时候,遇到赶牦牛的漂亮藏家妹子,怀着好奇向她问路,得知我们的情况后,她很热情的邀请我们去藏包里住。最苦逼的旅行迎来了最放松的下午,阳光朗照,迎着风,骑着马,吹着曲,想想远方的家,度过了最惬意的时光。

记得刚过了让我不寒而栗的“通麦险路”,在排龙住下仍惊魂未定。为了压压惊,和骑友约好泡温泉,天色已晚,我们摸黑在雅鲁藏布江边找到原始温泉,躺在简陋的大池子里,身体被五十多度的含有大量硫化物的泉水包裹,听着雅鲁藏布江的滔滔水声,瞭望着天空一闪一闪的星星,前所未有的舒爽,畅快。

灵魂在路上,“远行”与“深思”的几点感悟

四年过去了,川藏线上的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以“二十天不打折”为期,固执的坚持“不搭、不推、不弃”,向着远方的目标一路向西,每天骑行一百公里左右的路程,写一千字左右的游记,较好的实现行与思的结合。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我有时间再次回望曾经的经历,反思当下的生活,寻找未来的方向。

世界那么大,不出去走走,真不知道山河有多美,天地有多宽。

四川是人口和农业大省,成都位于四川的中部偏东的位置,是我国西南很有特色的一座城市,从成都出发到川藏交界地整整走了八天,越往西藏,民风越淳朴,风景越好,并且每一天的风景都是新鲜的,久看不厌乐在其中。在路上遇到几个环国骑的“大神”,他们一般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骑行走遍全国的每一个县市,睡帐篷、带炊具,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或许是因为沿途风景的滋养和个人自由的释放,在言谈中却能感觉到他们健康充实的生活状态和快乐安宁的内心世界,这种感觉只有在得道的信仰者身上才有。川藏线既是一条梦想之路、自由之路,也是一条疗伤之路。很多人仅仅表达对当下的不满或对过往的告别,所以路上的高中、大学毕业生和受挫者居多。

在路上遇到一个来自贵州一个可以叫我叔叔的小姑娘,从雅安偶遇开始一起骑,算比较能骑、话不多但很热心的妹子,回程才知道,她从童年开始经历了各种不顺,怀着“好人有好报”的心态一直努力学习、工作、恋爱,正当感觉命运发生转机的时候,男朋友人间蒸发,她开始怀疑自己乃至怀疑一切,在川藏线上做好了最坏的准备,无惧死亡。路上的骑行妹子是稀有资源,骑友间的关心和鼓励是最原始的鼓励,在这种简单纯粹的氛围里,渐渐地驱逐了她内心的阴霾,开始看淡外界对自己的影响,坦然面对一切。后来还给我分享了杨绛先生的名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是的,唯有你的内心强大了,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回望——G318川藏南线骑行散记

人生那么短,不逼一下自己,真不知道潜力有多大,自己能走多远

川藏线是骑友心中皇冠上的明珠,似乎遥不可及。为此我进行了近半年的骑行练习和体能准备,也因此养成了骑行二十公里上下班的习惯。出发前一周在进行的海南小环岛拉练的过程中摔跤了,膝盖受外伤,由于海南天热,膝关节又是活动部位,到出发之日伤口还没有痊愈。面对亲友的劝阻,我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出发。计划二十天骑行+中途两天补休,无数次的咬牙坚持、仰天长啸和欲哭无泪,为的是自己在体力和耐力方面的突破。事实证明,只要踏出第一步,川藏线没有说的那么遥不可及和云山雾海。

记得在爬这多山前,遇到一位福建的大哥,第三次骑行川藏了,见我是生手且坚持“不推不搭”,便传授了自己的经验,包括爬长坡必须推车,推一段骑一段,调整姿势有利于节约体力和时间,看我似信非信,说了一句“我先走,不等你了”后就来一个漂亮的上车动作,扬长而去。我是一个比较难于改变自己观念的人,还是按照“能有多慢就骑多慢,宁可慢骑也不能快推”的原则,慢慢地往前走。

折多山,称“Z多山”,弯特别多;也号称“折磨了许多人的山”,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骑友在到顶之前受不了无穷的上坡折磨而崩溃,放弃骑行,无奈的接受下一休息地(新都桥)的驿站老板热情招手的,搭上了直通休驿站的皮卡车(为了拉生意,很多驿站老板都提前到上一站联系车友,提供免费拉运行李包,在坡最陡的地方免费载人服务,为招揽包含两餐一宿的驿站业务)。我是幸运的,不仅坚持下来了,并且快到坡顶的时候,看到了教我骑行的福建大哥缓慢地推着车,我无限感慨(论理大哥的方法是对的,但毕竟年近五十,我之所以能后来居上,不是我的方法,而是我的体力),给大哥竖起鼓励和佩服的大拇指,附上一声响亮的“加油”,算是超车,在他抵达之前抵达垭口。这一场景给了我极大的自信,我知道从那一刻起,川藏于我而言,只有万千阻力,绝无任何困难能阻挡。

除了自己的坚持,一路上碰到年近七旬的老人组团慢骑,也有十几岁的中学生由爸爸陪骑,妈妈开车做保障的家庭,他们或挑战年龄的极限,用团队和家的力量,成为川藏线上一道道值得回忆的风景。在跟他们的聊天中得知,他们先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踏上这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的,后来抱着“一定要坚持”的努力走完全程的。

选择那么多,不学会做减法,真不知道活着多幸福,幸福有多简单

当今万物互联的新时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们享受着前人无法企及的物质生活和多样化的选择自由,但“幸福感”并不会因为物质生活而水涨船高,相反人们在选择、攀比中迷失自我。

在318国道上,除了我们用自行车轮丈量这一片土地,还有更多的人们用自驾、包车、摩托大军、徒步、长磕头等方式完成共同的朝圣之旅,尽管交通方式不一样,大家都能相互尊重,彼此鼓励,但内心定位和受尊重的程度却和交通工具的便捷性成反比,比如我只羡慕徒步和长磕的队伍,而骑摩托车的也只会对骑行、徒步及长磕地竖起大拇指,这是一条和现实生活中相反的“精神羡慕链”。在这一条路上,看中的不是物质的优越和便捷,而是原始的付出。同时从成都出发,越往西物质越贫瘠,但能感受到他们的想法越简单,待人越热情,举止越安静、从容。

清楚地记得在爬折多山脚下吃饭的时候,遇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她平时很少出门见外人,听说我要去西藏,显得很激动,说现在共产党好,政府给了她每月八十的低保,是菩萨保佑的结果,她掏出五块钱给我,让我代为供养菩萨。我本能拒绝,再三推辞,但看到老人执着的样子,想到要不给老人也留一个礼物,或者表面接受把钱暗地给老板再退还给老人,但所有拒绝的办法在老人的真诚面前苍白无力,我像一个小孩子那样,颤颤巍巍地接过她的钱,当然没有忘记问老人家的名字,恭敬地把名字写在钱上,放在我最贴心的口袋里。抵达拉萨第一时间我去了大昭寺,又恭敬的把写有老阿婆名字的那五块钱拿出来,供献给了菩萨。老人仅仅拿到八十块钱的低保就觉得比以前幸福,还要感恩,在自己力不能及的情况下,拜托素味平生的我去替她完成心愿,这些想法和要求在现代人看来有点可爱和“愚昧”,但因为简单,纯粹,不仅让我无力拒绝,同时给了我无穷的力量。

在排龙的时候遇到一对来自长沙在广东工作的小情侣,他们本来恋爱谈得挺好,工作也还满意,马上该结婚了,但男孩对婚姻充满恐惧,便提出一起骑行川藏吧,如果一起坚持到了拉萨就结婚。这样的要求对大部分女孩而言是不可理喻的,但女孩相信对方,在没有任何骑行基础的情况下,就傻傻地跟着上路了,一路走走停停,相互鼓励,在共同前行、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增加彼此的了解,后来的结局想必大家都清楚。这样的婚姻是值得祝福的,相信即便婚后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也只是他们情感路上的插曲,而绝不是障碍。试想,如果当初那姑娘面对男孩的恐惧,不是傻傻地相信而是聪明地怀疑、无端地指责或是想方设法地去说服对方,能有这样美好的爱情故事和可以预期的美好婚姻吗。由此深信“你若善良,离幸福就不远;你若简单,幸福就简单”。

四年光阴荏苒,期待若干年后,我还能像四年前的今天那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骑行,看更大的世界,遇见同样怀揣梦想的你,还有更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

万物,原名高明,1981年出生,爱好运动、读书,涉猎广泛,曾在三亚海军部队服役。

壹点号 边缘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理塘   多山   川藏   天险   散记   西藏   成都   体力   路上   身体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