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基于扶阳理论和“一气周流”理论治疗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1]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内皮损伤、血小板凝集、脂肪浸润导致斑块形成有关。2012年比萨大学MarioMarzilli教授等从冠脉微循环障碍方面提出缺血性心脏病的新机制,即“太阳系”理论。这一颠覆性的理论是以“心肌缺血”为中心的。[2]冠心病属中医学中“胸痹”“心痛”的范畴,历代医家论述颇多,观点不一,但总以“阳微阴弦”为其根本病机。笔者在对临床87位冠心病患者的观察和治疗中,发现基于“一气周流”和扶阳理论的温阳理气法在治疗冠心病时具有良好的作用效果,再次对其机理进行阐释。

1.冠心病中医病机

  1.1阳微阴弦,阳气周流不得

  郑钦安在《医理真传》的自序中提到:“学医于止唐刘太老夫子,指示《黄帝内经》、《周易》太极、仲景立方立法之旨。余沉潜于斯二十余载,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周易》作为中国古代哲学著作,是中医学产生和发展的理论渊源,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著作都有深刻的影响。该书中以阴阳作为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变化运动的,在这个过程中阳气起到了推动作用,占主要地位,“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体现了“阳”为主导的重阳思想。八卦以乾卦为首,并以“元亨利贞”为卦辞,意在昭示阳气既是一切万物肇始之源,又是其坚固善终之根。[3]《管子》也把阳的地位放在了阴之上。在《管子·枢言》中记载:“先王用一阴二阳者,霸;尽以阳者,王;以一阳二阴者,削;尽以阴者,亡。”[4]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它将关注点集中于人本身,书中强调阴阳平衡,即”阴平阳秘”,人类才能达到“形与神俱”的绝对健康状态。但在阴阳之间,《内经》更强调阳气的重要性,阳气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和生命活动具有主导作用。医圣张仲景的思想与《内经》相承,深谙崇阳、重阳之理,遣方用药注意顾护阳气,在他的方药中,姜桂附等辛温之品使用频率非常高,《伤寒论》113方,其中有34方用附子,43方用桂枝,24方用干姜,温扶宣通阳气之方药约占大半。[2]由此,《伤寒论》亦被视为扶阳思想的起源之一。

  “一气周流”理论由清代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一书中明确提出,但这一理论可溯源至先秦时期的哲学概念—“气一元论”。气一元论是从元气来解释宇宙的生成与性质的学说,属古代哲学本体论的范畴,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基本组成内容[5],该理论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贯通于万物中,是万事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是不断运动变化的。[6]这种哲学思想应用于中医学领域,用来解释人体的生长衰老、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防治。《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提出气的运动形式主要有升、降、出、入,人体之气不断运动,方能保持人体的功能运行。黄元御总结了《黄帝内经》中的气机学说,提出了“一气周流”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即为气的升降出入变化,包含了左升右降和土枢四象两方面内容。左为阳,主升主动,右为阴,主降主静。子时一阳生,人体之气于受肾中真阳鼓动左升,运真水上济心火,午时一阴生,心中君火随人体之气右降,下济肾水。肝气顺应木之性,条达升发,助人体左升之气;肺气辉映金之性,收肃敛降,助人体右降之气。脾胃则为人体的枢机,居于中焦,斡旋气机。这种气的运动模式可具象为“圆”的运动。

  扶阳学派的奠基之人郑钦安深受“气一元论”的影响,在其著作中体现了独特的以气为本的人体生理观、病理观及疾病观[7],他的思想与黄元御的“一气周流”思想有互通之处。在生理病理观上,郑氏在著作《医法圆通·卷四·一气分为六气图说篇》曰:“一元真气,分为六气,六气即六经也。气机自下而上,自内而外,真气布满周身,布护一定不易”,《医理真传·卷四·切脉约言篇》曰:“未明得千万病形,都是这一个气字之盛衰为之。”郑氏认为所谓六气,实为一气,即元真之气,即阳气,而疾病的发生,是这一气的盛衰所致,《医理真传·卷一·论气血盛衰篇》曰:“气有余便是火,火旺者阴必亏……气不足便是寒,寒胜者阳必衰。”气盛则阴伤,气不足则阳衰,都是这一气的变化。黄氏则在《四圣心源·天人解》谓:“冰、火、金、木,是名四象……而言之,则日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之变化耳。”即人体之气虽变化无形,终归于中气的变化。若中气不足或运行受阻,则五脏六腑都会受损,是故“肾水下寒则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精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泻而不密,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人体诸病皆有中气损伤而来。在疾病治疗观上,郑氏着眼于调整阳气的运动变化,《医法圆通·卷三·万病一气说篇》曰:“用药以治病,实以治气也。气之旺者宜平,气之衰者宜助,气之升者宜降,气之陷者宜举。气之滞者易行,气之郁者宜解,气之脱者宜固,气之散者宜敛。知其气之平,知其气之变,用药不失宜,匡救不失道,医之事毕矣。”黄氏注重扶助中气,且慎用寒凉,处处体现着顾护阳气的思想,《四圣心源·阳虚》:“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四圣心源·阴脱》:“后人不解经义……悉以滋阴凉血,泻火伐阳,败其神明。”

  阳气不足,阳气周流不得,出现阴袭阳位,寒邪、水饮、痰湿等阴邪郁遏阳气,此乃胸痹的根本病机。东汉张仲景的著作《金匮要略》的《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首次论述了胸痹的病机,原文道:“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阳微阴弦”,即寸部脉微,尺部脉弦,主上焦胸阳不足,下焦阴邪偏胜。也就是说胸痹的病机在于胸阳不足,阴寒偏盛,乘袭阳位,搏结于心胸,阻滞气机所致。由于当今时代的生活方式、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人体的阳气多有损伤,这也是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庞大的原因。冠心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其根本在于阳气不足,治疗应当扶阳益气治其本。如何扶阳气?扶阳含义包括两方面:一曰“扶助”,二曰“通调”。扶助阳气,就是补益、顾护阳气,补足减损的阳气,同时要保护阳气不再过度消耗和损伤,主要针对阳虚证;通调阳气,就是通达、治理阳气,驱散瘀滞,主要针对寒邪、水饮、痰湿等郁遏阳气的阳郁证。[7]“阳虚”和“阳郁”的关系正如气和血的关系一样,是相互影响的,阳虚之人动力不足,阳气容易郁遏,阳郁之人阳气不得通达,亦表现为阳虚之象,两者又会互相作用,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临床诊治时应该考虑到郁和虚两方面,既通阳又补阳。

  1.2肝郁气滞,气血瘀滞成“斑”

  在气的周流中,心肝之气均为左升之气,胸痹心阳不足或阳虚夹郁,左升之气受阻,肝气受到郁遏,反之亦然。研究者在对临床治疗87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整理统计时发现,60名患者为弦脉,其中58例为左手寸关部呈弦脉;29名患者为长期情绪焦虑(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20例患者为情绪急躁易怒(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33例患者为情绪波动较大(暴怒、极度悲伤)后开始发作胸痛。由此教授认为冠心病患者多有肝郁气滞、气机逆乱之证。有研究显示抑郁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8],可增加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风险[9],一项荟萃分析提示,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并降低心脏死亡率[10],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进行了关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狭窄程度与抑郁情绪相关性分析”的研究,证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与抑郁发生风险独立相关,冠脉病变程度越严重则抑郁越严重。[11]综合实验研究结论和临床经验可见,情绪、心理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病、发展、预后关系密切,是冠心病诊疗中必须重视的。中医药长于调理情志,调理情志尤重调肝,以肝与情志活动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肝脏疏泄正常,则气机调达,情志调畅。若情志不遂则肝脏疏泄失常,气机失调,引起肝气郁结或亢逆。[12]故治疗多配合疏肝理气之品,条达肝气,推动左升之气。

  阳气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具有推动作用,能够推动人体气、血、津、液等物质的化生、运行。《素问·调经论》认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阳气充足,则气血运行通畅,而冠心病的根本病机在于阳气不足,在于气可有气郁、气滞病机发生;在于血会有血瘀而有疼痛、肿块、癥瘕积聚、瘀斑、脉涩之征[13],且气与血关系密切,“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滞则容易导致血瘀,血瘀亦会导致气滞,形成恶性循环。正如河流一样,气即是水流动的动力,血即为流动的水,动力不足则水流减慢,逐渐会在河道中形成沉积的泥沙,对应到人体的心血管中,则成了粥样硬化斑块。

  1.3胸痹之治,温阳行气化瘀

  从胸痹的病因病机分析来看,胸痹病之所以发生,乃是阳气的圆运动规律打破,或为太过,或为不及,故治疗时以恢复机体内阳气的圆运动为宗旨,同时结合传统中医学以整体观念为主的辨治原则。[7]以扶阳思想为核心,根据冠心病患者的特点调整患者的气机,使圆运动恢复正常,以药物顺应、辅助人体自有协调机制,顺势而为,达到治疗的目的。李教授临床中常以“通阳”为先,用到桂枝、制川乌、柴胡、香附等药物。桂枝有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多重功效。针对阳虚之证,通过调整剂量和配伍,桂枝能够对气机起到“升散”和“降逆”的双重调节作用,若表阳虚,用桂枝辛温助阳;若胸阳不振,用桂枝宣通胸阳;若为心脾肾阳虚,下焦阴寒之水气上逆所致,则用桂枝平冲降逆,如桂枝加桂汤、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14]《本经疏证》:“乌头为治阳痹阴遂之要剂也。”制川乌辛、苦、温,为扶阳学派常用药物,与附子相比,虽同出一物,但川乌偏于通行,能够推动阳气运行,荡涤血脉中的积滞。柴胡、香附等药物具有疏解肝气之用,且柴胡桂枝合用,桂枝自下焦引阳气左升,柴胡则接续桂枝,顺应肝气升发。待阳气通达后,方可“补阳”,常用黑顺片、干姜、人参等益气温阳。

3.典型案例

  王某,男,53岁,2020年8月19日初诊。主诉:发作性胸痛胸闷一年半,加重半月。现病史:患者一年半前开始无诱因发作心前区刺痛,放射至后背、做肩颈部,伴胸闷,持续约10分钟,休息可缓解,无恶心呕吐、头晕头痛、晕厥的。近半月上述症状加重。时有反酸烧心。体态肥胖。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可,纳可,睡眠良,二便调。舌质紫暗,苔白厚腻,脉弦紧。辅助检查:2019.12.02CTA示:“LAD中远段疑似肌桥,官腔重度狭窄或闭塞可能。”冠脉造影结果:冠脉狭窄:右冠近段70%,右冠中段60%,右冠远段60%,第一对角支70%,第二对角支70%,钝缘支b60%。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脂血症;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诊断:胸痹病(气滞血瘀证)。处方:①桂枝30克,炙甘草15克,柴胡15克,法半夏30克,生槟榔15克,制水蛭6克,王不留行30克,制川乌30克(先煎1小时),黑顺片20克(先煎1小时),干姜20克,香橼15克,人参片10克,炙黄芪30克,枳实15克,肉桂10克,当归15克,三七10克,川芎15克。共28剂,一日一剂,分两次服。②焦山楂30克,焦神曲30克,炒麦芽30克,炒谷芽30克,盐小茴香30克,炒鸡内金30克。共28剂,一日一剂,一次性服用。

  2020年9月18日二诊:患者仍有胸部不适,前胸部闷痛,后背痛消失。舌紫暗,苔薄白,脉弦。受上方,桂枝加至40克,制川乌加至50克,黑顺片加至40克,加地龙6克。

  2020年10年20日三诊:患者偶有胸闷胸痛,持续时间缩短,不适感减轻,余无不适。守上方,黑顺片加至50克。

  2020年11年19日四诊:患者胸闷胸痛未再发作,偶有头晕,有颈椎病史,时有发热,可自行消退,纳可,睡眠可,二便调。舌质微紫暗,舌苔白腻,脉弦细。守上方加葛根50克,桂枝加至50克,黑顺片加至75克,制川乌加至60克。

  2020年12月23日五诊:患者胸闷胸痛未再发作。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辅助检查:冠脉造影:仅右冠中段50%狭窄。

李海霞:基于扶阳理论和“一气周流”理论治疗冠心病

  按语:患者以“无诱因发作心前区疼痛,放射至后背、做肩颈部,伴胸闷”为主要症状前来就诊,其来本院就诊前已在安贞医院做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证的范畴。患者胸部疼痛发作,有刺痛感,舌质紫暗,可见乃血瘀所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运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患者自觉胸闷,乃气滞所致,由气滞导致血瘀,淤血又阻滞了气机,形成气滞血瘀之胸痹证。气血凝滞从何而来?患者体态肥胖,时有反酸烧心,且舌苔厚腻,推断其中焦运化失司,脾胃斡旋不足,人体之气不得运行。从其脉象观,其脉弦紧,弦为气滞之象,紧为寒凝之象,阳虚则寒,由此找到了患者气滞血瘀之根本,即阳虚寒凝,中焦失运。治疗当以理气活血化瘀治其标,温阳散寒健中治其本。方中用小柴胡汤加减,加入槟榔、枳实、香橼、川芎增强行气之力,加上黄芪、人参,顾护正气,防止行气太过反伤正气,再配伍三七、水蛭、当归养血活血,气血通调治其标;又用桂枝甘草汤温振心阳,再加川乌荡涤寒凝积滞,黑顺片(附子)“病在阴者,扶阳益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以焦三仙、小茴香、鸡内金温运中焦,共治病之根本。

4.讨论

  目前,在临床上,中医中医在冠心病治疗重大的应用较少,西医多药物联合及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手术仍是治疗的主要方法。然本病容易复发,患者通过不断加大药物联合种类和用量,缓解症状的同时也面临着多种并发症或者心、肝、肾等多器官损害的潜在风险。且冠心病的发病年龄岁呈现年轻化,但主要人群还是中老年人群,在身体机能本就逐渐减退的情况下,药物的副作用对身体的损伤更大。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手术近年来技术日渐成熟,但手术本身对人体的的伤害较大,并且在预防疾病复发方面没有明显优势。中医中药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具有显著的优势,善于结合生活方式、情绪精神的调养,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温阳理气活血的方法对很大一部分冠心病患者具有治疗效果。但中医中药的局限性在于药物的疗效受医生的个人因素、中药药品质量、患者的依从性影响较大,未进行标准化。由此可见,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应强调以患者为本,中西医相结合,配合疾病知识宣传,提倡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查看原文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jsp.365heart.com/center/learningSpaceOpend?customerId=E69B6000-B83E-4D55-9348-6460738F6514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冠心病   黄帝内经   胸痹   肝气   胸痛   桂枝   阳气   胸闷   患者   人体   理论   李海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