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过分焦虑的父母

知乎有个高赞问答,有个宝妈说她女儿今年6岁了,性格特别内向,为了纠正孩子的性格,从3岁起,家长就给孩子报了各种社交类培训班。

然而,女儿永远是班里表现最差的一个,不爱和别人说话,老师上课提问,问了好几遍都没反应。女孩父母简直要对这个孩子放弃了,想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教养女孩的弟弟身上。问大家该怎么办?

其中有一个高赞的回答:过分担心就是诅咒。

每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过分焦虑的父母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一书提到:教养问题都是父母太着急导致的,他们给孩子提供很多孩子不需要的东西,这比什么都不给更糟糕。

或许,真正的爱孩子,不是嫌弃孩子,甚至不是纠正孩子,而是看见孩子,接纳孩子,并予以正确引导。

01.接纳孩子的性格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句话:内向或者害羞,不是孩子的错误,这只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不需要被纠正。


有一部纪录片叫《成长的秘密》,跟踪记录了00后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成长历程,时间跨度为十年。


其中有个叫一一的女孩,她从小就喜欢独处,记者采访她时,她说自己就喜欢这样的独处。长大后的一一,自信、乐观、也有自己的朋友,但她依旧喜欢独处。她说独处可以让她更好的思考和沉淀。


一一是幸运的,因为她的父母能够充分尊重和接纳她,并不认为内向有什么不好。

独处作为一种性格特质,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喜欢独处的孩子,心思缜密,遇事更沉着,更懂得三思而后行。

美国心理学研究会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4%的人更喜欢和内向型性格的人做朋友,因为他们往往会更为幽默,更贴心,更细腻,更重视友情。

每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过分焦虑的父母

周国平说:“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

孩子内向害羞,不爱表达,并不是缺陷。从发展学角度来看,内向的孩子反而有很多优势。

许多名人,也是内向性格的人,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依然收获了一个闪光的人生。

股神巴菲特就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他说自己成功的秘诀最紧要的是能抑制自身的冲动,谨慎评估风险,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而这一切,与他内向的性格紧密相关。

川端康成一生性格孤独,但这也恰好成就了他后来的文学底色,他写出许多了受人欢迎的作品,成为日本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奥黛丽·赫本也非常喜欢独处,她还把独处当作自己充电的方式。

性格内向,喜欢独处,并非坏事。作为父母的我们,更不必过分担忧孩子性格问题,只有顺应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看到孩子的内心所求,接纳孩子的性格内向,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


02.接纳孩子的不妥当行为

有这样一个孩子:

上课不认真听课,随便打断老师讲课,经常旁若无人地站在教室窗前,甚至还和街上的表演艺人大声打招呼,后来,被老师劝退。

这个“问题”孩子,就是日本著名作家,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中,那个叫小豆豆的女孩,便是童年的黑柳彻子

女儿被多所学校劝退,小豆豆妈妈没有因此讽刺,挖苦,斥责小豆豆,而是选择接纳,她默默领着女儿,想尽一切办法寻找一个可以接纳女儿,让女儿顺利成长的学校。

她怕伤害小豆豆自尊,对被学校劝退一事一直瞒着小豆豆,直到小豆豆长大。

小豆豆妈妈的做法,即保护了小豆豆的自尊,让小豆豆心灵不受伤害,也成就了小豆豆长大以后优秀的人生。

每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过分焦虑的父母

发现孩子的问题时,不必忙着去纠正他们的行为。

看见孩子,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孩子,永远都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人生礼物。

作家三毛数学考试曾经6次都拿满分,数学老师认为三毛作弊,出了还没有教的题目让三毛做,三毛得了零分,数学老师就用毛笔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圆圈表示两个鸭蛋,羞辱三毛。导致三毛受到心理伤害辍学在家,但她的父母并没有逼迫三毛,让她必须回到学校。

他们默默关注三毛的举动,绞尽脑汁,帮三毛找代课教师,三毛不喜欢,他们也从来没有用父母的权威逼迫三毛必须学,而是不断寻找适合三毛的学习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一个孩子的身心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能够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尊重孩子个性,接纳孩子的不妥当言行,正确引导孩子,才是父母该有的样子。

03.接纳孩子最真实的样子

动画短片《飘》讲述了一个简短但却发人深省的故事。

影片中的小男孩具有自我漂浮的超能力,当父亲发现他这个与众不同的特异功能时,先是惊喜,接着就陷入无限担忧,他怕孩子被别人当成“异类”给孩子造成伤害。

为了保护男孩,他想方设法掩盖男孩这一功能,出门时他会给男孩拴上一根绳子,当男孩欲将漂浮起来的时候,父亲就使劲拽回男孩。

在游乐场,父亲发现男孩不知什么时候自己挣脱绳索不见了,父亲紧张地到处寻找,发现男孩已经飘在空中,玩得特别开心。父亲仿佛看到周围人们异样的眼神,他企图让男孩停下来,但是男孩玩得正起劲,已经不受父亲控制了。

最后,父亲终于爆发了,把男孩带到一边,当着众人的面,愤怒地大吼:“你就不能正常一点吗?”

每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过分焦虑的父母

听到父亲地怒吼,男孩伤心地低下头,为自己系好绳子,安静地闭上眼睛,任泪水不断往下流。

看到男孩的样子,父亲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快速解掉男孩身上的绳索,抱着他一起荡秋千,男孩又回归快乐无忧的样子,在半空中快乐的飘来飘去。

吴淡如说:“做自己最快乐。“这里的自己就是一个人生活中最真实的样子。

一个人只有能够接纳自己真实的一面,才能有勇敢面对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和信心。

作为家长,能够接受孩子成长中最真实的样子,一定会给孩子带去更大的鼓舞和力量,让他们快乐自由成长。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所以天空宽阔无边。大地拥抱每一寸土地,不论其贫富,所以大地广袤无垠。海洋接纳每一条河流,不论其大小,所以海洋广阔无边。”

教育孩子也一样,接纳孩子最真实的一面,无论他们普通平常,亦或拥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因为有了父母无私的爱和接纳,亲子关系才更和谐,孩子成长才更顺遂。

04.

珍妮·艾里姆说:“孩子身上的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每个孩子在成长路上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无论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还是任何异于常人的地方,哪怕全世界都不看好他们,只要父母对他们投以欣赏和赞美,真心接纳,就不用担心孩子的教养问题。

每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过分焦虑的父母

过分焦虑的父母,给孩子带去的只能是越来越深的伤害。

长期处于父母焦虑状态下,孩子很容易出现抑郁,暴躁,不合群等一系列问题。

”三分养育,七分等待”,才是家庭教育的精髓所在。

父母只有放平心态,看见孩子,顺应孩子成长的自然发展规律,理解并接纳孩子,做到有质量的适时陪伴,成长一定是水到渠成的快乐与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父母   孩子   教养   焦虑   过分   性格   父亲   样子   女儿   男孩   真实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