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养生:重在防湿邪、调脾胃

雨水养生:重在防湿邪、调脾胃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著名诗篇,抒写了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赞美之情。

说到节气,雨水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的到来寓意着天气回暖,降水量开始逐渐增多了。

雨水养生:重在防湿邪、调脾胃
今年的雨水节气不仅降雨,还大降温,寒中挟湿。正所谓:“春回大地挟湿气,脾胃最易受侵袭。”因此,雨水养生,重在防湿邪、调脾胃。
雨水养生:重在防湿邪、调脾胃

养生重点

一、防倒春寒

雨水节气期间,空气湿度增大,气温偏低,而且寒中有湿。不少人在早春时节会穿着裙装、轻薄的衣服。其实,这种穿着其实对身体有不利影响,暴露在外的肢体会因为风寒的侵袭而出现发凉麻木、行动不灵、酸痛等不适,特别是膝关节外皮下脂肪少,缺乏保护,对冷空气的侵袭较为敏感,受寒后更易发生局部麻木、酸痛等症,久之甚至会引发关节的问题。

因此,春天在穿着上,大家还是要注意保暖,以“捂”为主,使身体渐渐适应新的气候变化。

雨水养生:重在防湿邪、调脾胃

二、防湿邪

湿邪根据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内湿和外湿,若不小心感受了湿邪,应及时祛除。感受外湿,与潮湿的气候环境有关,初受湿邪,邪未深入,可从表而解。如喝杯温热的红糖姜枣茶、泡个热水脚使微出汗对祛除外湿有不错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防止内湿。内湿的产生主要与脾胃的运化失调有关。

因此,雨水养生,调理脾胃很重要。雨水多湿冷天气,不要用冷水洗澡,洗头后要及时吹干,以免湿邪内侵,导致关节肿痛和头痛。

三、调理脾胃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脾五行属土,喜燥恶湿,最易为湿所困。雨水节气多雨、多湿,且春属木,易克脾土而伤脾胃。调理脾胃可以适当食补,调畅情志,配合适量运动。

因此,雨水养生,应重视调养脾胃。调养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益健康。

雨水养生:重在防湿邪、调脾胃

四、适当锻炼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春困发生的原因,除了冬春之交气候变化,也还与人们冬天运动较少有关系。长时间不运动,会使血液循环量减少,大脑的供血自然也就不足,困乏感随之而生。经过一冬的蛰伏,早春时节的运动也不宜太剧烈。适当的运动,一则动能生阳,二则汗能排湿。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春练更要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保健养生功法就比较适合。这些缓慢柔和的运动既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又能改善内脏、神经及肌肉的功能状态,增强内脏的功能。老年人如果不能记齐整套动作,不必强求,只要做到舒展、缓慢地动起来,对提升自己身体素质就会有很大帮助。

雨水养生:重在防湿邪、调脾胃

五、省酸增甘,宜平忌燥

民间对雨水时节养生有 “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的说法。一则酸味入肝,会使得肝气更旺;二则酸性收涩,不适合春天的生发之气。此时食用山药、芋头、薏仁、小米、绿叶菜、猪肝等有养肝补脾的作用。饮食上少酸多甜,可选择韭菜、百合、山药、荸荠等。《千金月令》中说“正月宜食粥”,用芡实、莲子、山药煮粥以健脾利湿。

“倒春寒”容易使人内脏郁热,因此不宜吃燥热食物“火上浇油”,食物以平性为宜。应多吃新鲜蔬菜和多汁水果补充人体水分,可多食红枣、淮山、莲子、韭菜、菠菜、柑橘、蜂蜜、甘蔗等食品。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食羊肉、狗肉等温热之品。

养生汤膳

一、山药芡实薏米汤

雨水养生:重在防湿邪、调脾胃

材料:猪骨200克,淮山药15克,芡实15克,薏米15克,白术10克,炒扁豆15克,北芪12克。

做法:猪骨洗干净待用,扁豆、薏米用锅炒至微黄。所有材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熬煮1小时,放盐调味即可。

功效:有益气健脾、祛湿抗疲劳之功效。

二、赤小豆猪骨汤

雨水养生:重在防湿邪、调脾胃

材料:猪骨300克,赤小豆90克,红萝卜1个,姜3片。

做法:猪骨洗干净待用,所有材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熬煮1小时,放盐调味即可。

功效:有健脾利湿、利尿消肿之功效。

【来源:新会中医院,作者:陈泳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防湿   脾胃   雨水   芡实   薏米   山药   节气   内脏   时节   功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