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吴艾国潮∣好书分享《灸膏肓腧穴法》艾灸仅有的单穴位名著

【老吴艾国潮】分享“守正创新”的新艾灸:引入热科技,以体温健康管理为核心,助力大家复苏低体温,温通寒湿淤,让艾复能健康!


“病入膏肓”这个成语无疑大大提升了膏肓穴的知名度。其实膏肓真的是举足轻重的救命穴,更是治病防病的养生大穴之一,孙思邈曾经说它“百病无所不疗”,足见其功效之广泛,在艾灸领域的独特地位。

老吴艾国潮 好书分享《灸膏肓腧穴法》艾灸仅有的单穴位名著

灸膏肓腧穴法著作-宋 庄绰著

膏肓穴在背部,中间有脊柱,两侧有肩胛骨,多数情况下,肩胛骨覆盖在膏肓穴之上,不好取穴,不宜针刺,施灸则颇有讲究和技巧,并不易获得正确施灸的效果,从药王孙思邈对膏肓取穴方法的叙述,也能感受到其取穴相当复杂。由于膏肓穴的正确定位和取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历史上出现了唯一一本以系统论述和绘制膏肓腧穴内容为主的艾灸著作---《灸膏肓俞穴法》,其中记载的取穴方法多达13种之多,不仅汇集了前人之大成,而且也融入了自己多年的临床第一手体验和经验。

《灸膏肓腧穴法》 为宋代庄焯所著。此书中详细记载了1127年(南宋建炎一年),庄绰患疟疾,腹胀,身体沉重,脚痿弱,要依靠拐杖才能站起,然久治不效。陈了翁为其灸膏肓腧穴,用灸三百壮,在灸疗的次日,各种身体的不适,得到缓解,后来再灸百壮膏肓灸,基本上就达到治愈,即他所言“以至康宁”,同时他的亲朋好友在看到他用膏肓灸后,症状若失,也跟着用膏肓灸治疗疾病,结果原有疾病都得到了根除。这些多人同时应用膏肓灸后,临床都得到治愈,使庄焯更确信孙思邈说的,如果能认真取穴,找到准确的膏肓穴施灸,确实是“无疾不愈”。

因此庄焯查考前代各家医籍有关膏肓的论述,膏肓选穴的引文,以孙思邈的千金方为基础,同时参考重点汇集了唐宋时期孙思邈、王惟一、石藏用、叶元善、潘琪以及僧仲等至少六位医家取膏肓腧穴的十余种方法,采用第一篇孙氏《千金方》,次篇《明堂铜人灸经》,然后列举各个医家的取穴体位和方法,围绕膏肓穴集众人之大成,编著成《灸膏肓腧穴法》一书。庄氏图文并茂,并附以本人亲历体验和临床观察的系统见解,理论与实践兼顾,实用性较强。

老吴艾国潮 好书分享《灸膏肓腧穴法》艾灸仅有的单穴位名著

膏肓穴大概位置

此书为我国最早的专门研究膏肓腧穴的著作。本书为单穴艾灸迄今第一书,而庄氏为单穴灸法研究第一人。

《灸膏肓腧穴法》一书,是庄焯在自身应用膏肓灸后疗效显著的基础上,又重点采集了6位医家不同的取膏肓穴的方法,一一附图列述,其目的是因为:膏肓穴的正确定位,是膏肓灸能否取的疗效的重要前提指标,历来人们知道有膏肓之疾,也知道有膏肓穴主治膏肓疾的功效,但能否正确取穴,也就是能否匠心独运,准确分离两肩胛骨而后定位到膏肓穴,这是灸膏肓并得以取效的关键所在。庄焯在《灸膏肓腧穴法》就是试图通过各个医家的取膏肓穴的验案,详细记载膏肓穴,可因不同人的身材、身体状况,采取不同的姿势,灵便地确定好膏肓穴的方法,给与后世借鉴。

庄氏于《灸膏肓腧穴法》书中列举的取膏肓法,可以因人身高胖瘦、身体状态、男女性别等因素,选择各种合适的体位以准确灸疗膏肓穴,对膏肓穴位取穴方式,详细参照各种患者的可能情况,提供各式合适的取穴法,这也是第一本详细论述单穴膏肓穴取穴操作的专书并附图。

《灸膏肓腧穴法》又名《膏肓腧穴灸法》一卷,全书共十篇,分别是量同身寸法第一、正坐伸臂法第二、取椎骨定穴高下法第三、定穴相去远近法第四、钩股按穴取平法第五、参验求穴法第六、坐点坐灸法第七、石用之取穴别法第八、叶潘等取穴别法第九,灸讫补养法第十,并附跋一篇。庄氏在“跋”中称赞真人(孙思邈)研究膏肓穴“济众之仁,益广于天下”。

膏肓穴是主治各种虚劳、上实下虚及慢疾患的要穴。当久病不愈,身体呈现羸弱消瘦状态时,最适宜取膏肓穴施灸,可以起到扶阳固卫、济阴安营、通调三焦,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从而能促使身体较快恢复强壮。常常可以效如桴鼓。

老吴艾国潮 好书分享《灸膏肓腧穴法》艾灸仅有的单穴位名著

药王孙思邈塑像

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说“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

这里孙思邈所谓的“百病无所不疗”是个形容量词,可以理解为治疗疾病很多,而不是说什么病都能治。具体应用还需要四诊合参,辨病辩证辨人后正确施灸。也说明膏肓穴在虚劳慢病诸疾的治疗上,应用比较非常广泛。现代常用于治疗上实下虚,上热下寒的多种寒湿淤堵常见慢病、以及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等。常灸此穴有强身保健、疏浚经络,平衡阴阳,防病治病的显著作用。

现代对膏肓穴的取穴,主要是根据现代人体解剖学和古代对膏肓穴确定的部位描述及身体姿态等记载相结合而精准定位。取穴时务必使两肩胛骨充分分开,先确定督脉的循行路线。膏肓穴在督脉旁3寸,第4胸椎脊突下方,属足太阳膀胱经,应用时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配穴。

取穴时,还可双手交叉紧抱双肩,肘关节贴近胸前,使两肩胛骨充分张开。施灸者从大椎穴开始往下摸,在第四胸椎棘突下,肩胛骨内侧缘骨缝处按压,觉得胸肋间困痛,传至手臂,即是膏肓穴。或者采用俯卧姿势,膏肓穴位于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或左右四指宽)处,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即是膏肓穴。找到膏肓穴后,用贴纸贴上做好记号,然后对着圈灸。鉴于膏肓穴取穴的技巧和难度,强烈建议需要进行膏肓灸时最好到医院针灸科由资深的针灸医师完成,以策疗效和安全。

综上所述,可见《灸膏肓腧穴法》是艾灸学历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名著,对于膏肓学、膏肓灸的记载传承功不可没。其缘起阐发主要在于孙思邈集古人之大成,亲力亲为,长期实践总结,渐次发明了膏肓灸法。

老吴艾国潮 好书分享《灸膏肓腧穴法》艾灸仅有的单穴位名著

药王-灸圣孙思邈

膏肓灸法“奠基于秦、汉《内经》的基础理论指导;继承于魏晋发展出的化脓灸;崛起于唐孙思邈《千金方》中指称“膏肓无所不治”;盛极于宋代的广泛临床应用;至南宋庄绰以《灸膏肓腧穴法》集宋以前膏肓灸之大成,涵盖揣穴方法、灸疗壮数、灸后补养等内容,撰成专著,开创了单穴成书的先河,也标志了“膏肓灸”的日臻成熟。后普及得益于明、清各个医家及医著的阐发。膏肓灸这种清晰而无断代的系统化根脉源流,传承阐发脉络,细如发丝的匠心独运,充分展现了其巨大的临床价值和生命力,足见其守正创新的必要性和深远意义。相信随着未来艾灸的进一步发展,膏肓灸法仍然不断完善,在临床发挥独特价值。

让艾复能健康!

祝福大家春节快乐,阖家幸福!#艾灸#


*莹莹原创首发!请大家批评指正,也请【点赞】、【关注】、【私信】。所有评论咨询必回复!*本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所有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艾灸   膏肓   千金方   大成   胸椎   肩胛骨   医家   药王   穴位   名著   好书   身体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