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毛主席提个问题,肖华答不上,急电济南军区:我要找杨育才

1997年国庆前夕,北京组织了不少纪念新中国成立48周年的活动。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迟浩田和张万年,更是忙得团团转。

9月29日下午,迟浩田和张万年来到京西宾馆,看望一些老英模。这些英模来自全国各地,大家齐聚一堂,只为见证新中国48年的变化。

京西宾馆的会议室不大,由于迟浩田和张万年等人的到来,显得异常热闹。老英模们,自然也都十分高兴。

一进到会议室,迟浩田和张万年便和大家亲切地打招呼,并一一和大家握手。让众人没想到的是,当迟浩田看见其中一位老人时,硬是情不自禁地举起手臂,给他敬了一个军礼。这一幕,被现场的摄影师,敏锐地抓拍下来,大家且看:

1964年毛主席提个问题,肖华答不上,急电济南军区:我要找杨育才

这是一张异常珍贵的照片。

照片中敬礼的是中央军委副主席,68岁的迟浩田;接受其敬礼的,是一位71岁的离休老人,离休前其最高职位是济南军区某师的副师长。照片中,迟浩田笑容满面,十分开怀。

敬礼后,还没等老人反应过来,迟浩田就上前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对他说:欢迎你到北京来,多住几天,老朋友!

一位军委副主席,向一位离休副师长主动敬礼,这是谁都没想到的,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一幕,感动了在场所有人。

仅是看这张照片,不了解情况的朋友们可能会问:这位离休老人到底是什么身份?

他叫杨育才,陕西人。

或许提到他的名字,很多人并不是很熟悉。但提起当年家喻户晓的京剧《奇袭白虎团》中的严伟才,大家应该就不陌生了。是的,接受迟浩田敬礼的,正是严伟才的原型杨育才。

《奇袭白虎团》是当年志愿军京剧团,推出的一出经典剧目,曾风靡全国。剧中严伟才的形象,曾是万千国人心中的大英雄的形象。但为何,很多人只知严伟才,却不知其原型杨育才呢?原因很简单:他太低调了。

因为这出京剧的风靡以及杨育才的低调性格,1964年毛主席在看这出京剧时,还发生过一件同样令人难忘的事。

当时,剧组来到北戴河演出,毛主席早就听说过这出戏了,只是一直没机会来看。这一次难得有机会,便邀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肖华上将等人,一起观看。

席间,毛主席听说此戏是真实事件改编的,便忙问肖华:“这人还在不在,任什么职务?”

1964年毛主席提个问题,肖华答不上,急电济南军区:我要找杨育才

这一问,硬是把肖华上将给难住了。

肖将军当时工作任务不少,不可能对每个士兵的情况、任什么职务都清楚。于是,肖华如实告知毛主席:不大清楚。

毛主席当时并没有再追问下去,也没有责怪肖华,而是继续观看演出。但肖华自己却觉得无法回答出主席的提问,是很不应该的事,于是便想到找好友杨得志,寻找帮助。

开国上将杨得志和肖华是多年老战友了,此时他正在济南军区当司令员,杨育才正是在他麾下当兵。

当天深夜,杨得志便接到了肖华的电话。电话那头,肖华非常着急地请求杨得志:帮我找个老兵,名叫杨育才,看看他现在任什么职务。

1964年毛主席提个问题,肖华答不上,急电济南军区:我要找杨育才

杨得志难得见肖华这么着急,当然一刻也不敢耽误。他马上把部下找来,让他们去搞清楚杨育才的情况,以便尽快向毛主席汇报!

后来杨得志终于查清楚了,原来:时任副连长的杨育才,正在江苏沛县的一个湖边,带着小战士们练习泅渡。这一年,他已经40多岁了,距离他从朝鲜回国已经11年了。

老百姓都在为《奇袭白虎团》叫好,毛主席在北京正念着他,杨育才全然不知,正一门心思琢磨如何提高新兵的战斗素质。

不管是1997年迟浩田向他敬礼,还是1964年肖华深夜致电去寻他,都说明一件事:杨育才是个了不起的兵。

本期,笔者通过考究杨育才的经历,以小见大,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对以下两件事,有更深的认识:

其一,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士兵到底有多牛?化装突袭、穿越火线,以一当十不是传说。

其二,下了战场,他们又是怎样低调的一群人?深藏功与名,化身“扫地僧”并非人人能做到。

一:为什么偏偏是杨育才

杨育才是陕西汉中市勉县人,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和当地很多年轻小伙一样,1948年他被阎锡山部抓过壮丁,在国民党部队当过兵。

对于被抓壮丁的事,杨育才也实在没办法。十几岁时,父母听说国民党要抓壮丁,就让他出去躲过一阵子。但后来父亲病逝,杨育才偷偷回家办丧事,还是不幸被抓去了。

1949年,阎锡山出逃,杨育才作为一名国军士兵被抓,成了俘虏。当时,还没有人能想到这个23岁的小伙子,将来会有多牛。彼时,对他的安排方式和其他战俘一样,共有两条路让他们选:其一,回老家种田;其二,留下来加入解放军。

杨育才一开始想选择第一条,但越和解放军相处,越是被感动。解放军又是给战俘发回家的路费,又是积极教育大伙儿将来要好好做人。杨育才想来想去,还是留了下来。

1964年毛主席提个问题,肖华答不上,急电济南军区:我要找杨育才

一个普通的国军战俘,到了正义的阵营里,会蜕变成什么样?杨育才的成长,完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加入解放军的杨育才,每天刻苦训练,很快成了一名优秀的战士,并在建国后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

1953年6月份,属于杨育才的建功时刻终于到来。

当时,美军在战场上打不过志愿军,早就愿意与我军进行停战谈判了。偏偏南朝鲜的李承晚不愿意,他曾扬言哪怕只有南朝鲜自己的部队,也要打到底。

于是,在6月18日交换战俘过程中,他破坏早前交换战俘的协定,擅自扣押了2.7万名战俘。

这一狂妄、嚣张而又不知自己几斤几两的行为,显然惹火了我志愿军。志愿军司令部与朝鲜人民军领导一合计,一致认为:对付像李承晚这样的人,除了打痛他,没有别的办法。于是,一次针对李承晚的夏季反击城,即将展开。

当时,杨育才所在的203师负责歼灭的是著名的“白虎团”。

这是一支南朝鲜的王牌部队,一直让李承晚引以为傲。此团建于1946年,是当年南朝鲜首批组建的8大团之一,到1953年更是南朝鲜装备最好的团之一。早前,李承晚还曾亲自授予此团一面“虎头旗”,可见他有多重视。

要啃下最难啃的骨头,打最难打的仗,就得想最妙的招。

当时,203师的领导们商量出了一个绝妙的作战计划:在正面发起攻击的同时,还要来一次“奇袭”。在师里挑选出一支小分队,穿插进敌人的“心脏”,直接打进“白虎团”的老窝,跟正面部队来个里应外合。

这注定是一个大胆的决定!要完成它,需要勇气,还需要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一旦成功,不但能有效降低我军兵力的消耗,还能打得快、打得狠!

既然是奇袭,人数就不能多,最终师里决定组成一个13人的“化袭(化妆突袭)班”。队员们都好选,只要挑平时有经验的侦察战士就行,但班长的人选却难住了大家。

最后,领导们使用了排除法,敲定了杨育才。

1964年毛主席提个问题,肖华答不上,急电济南军区:我要找杨育才

杨育才当时是侦察排的副排长,人称“小诸葛”,既胆大又心细。同时,他的外形条件也特别合适:他身高一米八,高鼻梁,一穿上美军军服,戴上美军头盔,对敌人来说是有一定“欺骗性”的。

一听说选的是自己,杨育才自然高兴得很。自从上了朝鲜战场,他就一直奋战在一线。就在此次接受任务几个月前,他还遇过一次险。

那是3月份的一个清晨,27岁的杨育才冒着大雪执行侦察任务。当时积雪齐腰,一天没有吃东西的他,走着走着便晕倒在地。

等他醒来时,已经在一个朝鲜大娘家里了。大娘在雪地里发现了他,一步一步把他背了回去。此后,大娘又是帮他烤衣服、又是把他的双脚放到怀里暖。这次死里逃生后,杨育才下定决心:如果有必要,一定以性命守护中朝人民的友谊。

如今,机会就在眼前,接到任务的杨育才当场向领导保证:坚决完成任务!

二:他们干得有多漂亮!

1953年7月17日晚上,冒着风雨,13人的小分队趁着夜色出发。这13人的构成是:杨育才领队,10名经验丰富的我军侦察员,2名朝鲜人民军联络员担任翻译工作。

敌人的阵地,当然是不好闯的,摆在小分队面前的有两大困难:

第一难,是铁丝网。为了避免引起敌人注意,大伙儿不敢用强照明工具,碰到锋利的铁丝网是再所难免的。衣服被划破、脸被划破、腿上和脚上都流着血,没有队员吭一声。

第二难,是地雷。走了没多久,负责开路的赵顺合,就冲着杨育才喊:“地雷!我踏着地雷了!” 杨育才明白,赵顺合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这是在提醒战友们不要靠近自己。

杨育才二话不说,命令其他战友们都在远处趴着,自己留下来扒开泥土,查看地雷。根据经验,杨育才判断:这是一颗反坦克雷,有一定的承压性,只要脚离开时速度够快、够轻,或许并不会爆炸。最后的结果果然如他所料,赵顺合卧倒后抽出脚,顺利过关。

过了这两关后,杨育才越想越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这么多地雷和铁丝网,得什么时候才能到目的地,就算到了估计大家也都牺牲了。

1964年毛主席提个问题,肖华答不上,急电济南军区:我要找杨育才

这时,他突然听到附近有流水声。“有水沟”,杨育才当时就有了主意。这一带雨水多,地雷不可能埋在水沟附近,不然达不到敌人想要的效果,小分队只要顺着水沟走就是安全的。因此,小队队放弃了早前规划好的路线,沿着看似难走,但其实是捷径的水沟一路往前。

就这样,小分队顺利走过了最难闯的雷区。杨育才开始清点人数,他反复数了好几次,发现:队伍里居然多了一个人。

大伙儿仔细一看:原来,队伍最后跟了个南朝鲜士兵。

此人是个敌军逃兵,从前线工事里逃出来的。正好看到杨育才带的小分队,以为是回撤的美国兵,便偷偷跟在后面。

得知是志愿军时,他直接吓瘫在地上。杨育才马上命令翻译问他:“今晚的口令是什么?说假话,我宰了你!”那逃兵吓得赶紧把口令“古伦姆”和“欧巴”都交代了。

就这样,靠着这个口令,小分队一路骗过敌人的哨兵,顺利通过敌军岗哨。凌晨两点多,小分队到达“白虎团”外围。

为了顺利完成任务,杨育才将小分队分成4个小组:有负责专打指挥部的、有负责控制会议室的、有负责偷偷摧毁汽车的、有控制警卫的。

可能有读者会觉得纳闷:总共才13个人,还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才几个人,真的能有效歼灭目标吗?

答案是肯定的。

要知道,对于当时的敌军来说,远处就是志愿军猛烈的炮火,他们正处于高度紧张中。当小分队同时于夜中出现在指挥部、警卫室等地,完全没有准备的“白虎团”指挥人员,根本搞不清到底是什么情况。

1964年毛主席提个问题,肖华答不上,急电济南军区:我要找杨育才

最后的结果是:敌军指挥部被打得乱作一团,完全丧失了指挥作战的能力。以如此小的代价,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配合主力部队给了敌人致命一击,小分队干得漂亮!

三:英雄晚年

此战结束后,杨育才和战友们都受到了嘉奖。侦察班荣立了集体特等功,杨育才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而此战缴获的敌军“虎头旗”,直到现在还被收藏在军事博物馆里。

回国后,杨育才一直在部队工作。到1964年毛主席过问,肖华找到他时,他的职位是副连长。

有了毛主席的关怀,再加上自身的努力,5年后,杨育才升任为济南军区的一名副师长。此后,在这个位置上他一干就是14年。1983年,他从副师长的位置上离休。

作为一个老战斗英雄,离休后的杨育才虽然很低调,但却仍是“有脾气”的。

回到老家,看到孙辈浪费粮食,他发过一次脾气,对晚辈们说:“你们没挨过饿,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有人让他帮忙走动关系,他也发过脾气,对旁人说:“向组织伸手,心中有愧!”

1997年,71岁的杨育才被请到了北京,这便有了本文开头迟浩田的敬礼。在迟浩田看来,对于这种立下大功、深藏功与名的老兵,不用讲究什么职级之分。这个敬礼,饱含他深深地敬意。这次的北京之行,杨育才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还参加了10月1日的升旗仪式。

两年后,73岁的他再次受邀,由济南来到北京。当时,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解放军总医院的同志们专门给他做了全身检查。

遗憾的是,到了4月底,杨育才的身体并没有好转。那天,组织上原本安排了杨育才去参观毛主席纪念堂,但前一天晚上他突然发烧。孩子们都劝他:“等病好了再去吧!”

但杨育才知道自己的身体有多差,他丢给孩子们一个让他们无法拒绝的理由:别的活动我可以不去,看毛主席纪念堂我一定要去!

1964年毛主席提个问题,肖华答不上,急电济南军区:我要找杨育才

当天,在女儿的掺扶下,杨育才一步步走向毛主席纪念堂。他深深地鞠躬3次,等他抬起头时,女儿发现他已是泪流满面。

这次了却心愿后,杨育才病倒了。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听说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 躺在病床上的杨育才发了最后一次“脾气”。

他义愤填膺地对身边的同志们说:“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如果祖国需要我杨育才,我没二话再上战场!”

这是一个老兵,最后的心声。这就是我们的志愿军老兵,他受得起军委副主席的敬礼,也担得起“英雄”的称谓。

1999年5月26日,杨育才在北京病逝。4天后,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迟浩田送上了这样一则挽联:奇袭白虎团威震敌胆;战功垂青史名扬华夏。

老兵,不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南朝鲜   迟浩田   急电   朝鲜   志愿军   战俘   小分队   敌军   地雷   敬礼   北京   济南军区   杨育才   肖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