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同意杨开慧好友两个请求,第三个为何拒绝?她的要求是啥?

1957年5月的一天,一位女教师快步走进长沙市第二女子中学一个初三班级的教室,手里举着一个信封,声音有些发颤地对班上的学生们说:“毛主席给我写信了!”

一时间,学生们都愣住了,毛主席给老师写信?这是真的吗?

在学生们的催促下,女教师小心地将信封拆开,这是一封厚厚的信,洋洋洒洒地写了4页信笺。

女教师快速地读完了信,然后在学生们的掌声中,饱含深情地朗诵了毛主席在信中赠给她的一首《蝶恋花·游仙》词: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毛主席同意杨开慧好友两个请求,第三个为何拒绝?她的要求是啥?

这首词,如今很多人读来都不陌生,而且这首词自公开发表以来,词名已经改作了《蝶恋花·答李淑一》。

这个“李淑一”,就是刚才文中提到的那位女教师。

原来,早在4个月前,李淑一在《诗刊》上读到了毛主席的18首诗词作品。身为语文教师,她对诗词也有一定的研究,对于毛主席的这些作品,她反复诵读,爱不释手。

读着读着,李淑一不禁回想起当年的往事:那一年,她和闺蜜杨开慧一起在长沙留芳岭散步,杨开慧悄悄地给她看了毛泽东写给自己的“情诗”——《虞美人》,还叮嘱她千万不要说出去。

李淑一这些年一直信守着当年的承诺,从没有向第二个人提起过这首词。时光荏苒,转眼30多年过去了,李淑一除了还记得开头两句词外,其余的已经忘记了。

于是,她壮着胆子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她对毛主席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主席能将那首《虞美人》相送,以慰思念故友之情。

毛主席同意杨开慧好友两个请求,第三个为何拒绝?她的要求是啥?

李淑一

李淑一是杨开慧当年的闺中密友,和毛主席也非常熟悉,她的这封来信,触动了毛主席那根敏感的神经,他端坐在书桌前,神思不禁飘到了三十多年前的那段岁月:

当年,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和李淑一的父亲李肖聃都是湖南知名的学者,两人又是留日同学,关系颇为亲密,因此杨开慧和李淑一从小便相识。

当时杨昌济先生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伦理学教授,毛泽东、蔡和森等得意门生常到杨先生家聚会,毛泽东因此也结识了杨先生的女儿杨开慧。

后来,杨昌济先生去世,杨开慧在李淑一的父亲李肖聃的帮助下,来到福湘女中就读,与李淑一同住一个寝室,两人遂成为同窗挚友。

杨开慧思想进步,学习努力,生活朴素,为人豁达乐观,她经常向李淑一宣传妇女解放、婚姻自主的道理,也会把自己和毛泽东恋爱中的一些趣事讲给闺蜜李淑一听。

正是通过杨开慧,李淑一和毛泽东相识了。

1920年冬天,杨开慧“不作俗人之举”,在没有嫁妆,没有花轿的情况下,和毛泽东结了婚。

毛主席同意杨开慧好友两个请求,第三个为何拒绝?她的要求是啥?

杨开慧

杨开慧婚后就搬出了女生宿舍,但她可没忘记自己的好友李淑一还单身着,最后,她将身边认识的人搜罗了一遍,锁定了她和毛泽东共同的好友——柳直荀。

柳直荀和毛泽东也是在杨昌济先生家相识的。相识后,柳直荀便经常和毛泽东、蔡和森等人一起聚会,畅谈革命理想,参加各种进步活动,研究革命斗争策略,毛泽东还曾于暑假期间专程去拜访过柳直荀的父亲——学识渊博的柳午亭先生。

在杨开慧的牵线搭桥下,李淑一和柳直荀相知相恋,于1924年结为夫妻。

毛主席同意杨开慧好友两个请求,第三个为何拒绝?她的要求是啥?

柳直荀和李淑一

1927年的一个春日,柳直荀为心爱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找到一处合适的新居后,就因革命工作的原因远走他乡。从此,李淑一再也没有见过丈夫。5年后,柳直荀牺牲,而这一消息,李淑一直到近30年后才确认。

1930年10月,一直在家乡板仓开展地下斗争的杨开慧被捕,身为好友的李淑一得知消息后,到监狱中看望了杨开慧。

在狱中,李淑一看到杨开慧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身上没有一块好肉,她哭着对杨开慧说:“开慧,你一定要出去,你幼小的孩子,年迈的母亲都要你留住命啊!不就是与润之脱离关系吗?又不是叛变革命,你先假意应承下来,出去了再说嘛!”

杨开慧摇摇头:“我跟润之断绝关系,不是夫妻感情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我宁愿一死,也不背叛我的婚姻,我的信仰!

李淑一看着这个目光坚定的好闺蜜,终于领悟到:这个不凡的女子,这个一心为理想的奇女子,倒下——是更高地站起!因为,她理想的希望永远在,她信仰的高山永不倒!

临别前,深知敌人不会放过自己的杨开慧拜托李淑一想办法,把儿子毛岸英和保姆孙嫂救出去。李淑一含着热泪答应了……

没过多久,年仅29岁的杨开慧被敌人杀害于识字岭。这一消息一个多月后传到瑞金,毛泽东极度悲伤,沉痛地表示“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毛主席同意杨开慧好友两个请求,第三个为何拒绝?她的要求是啥?

杨开慧和儿子岸英、岸青

而李淑一在柳直荀牺牲后,一直孀居,虽然他们从结婚到诀别,不过短暂的两年半时间,但

她对柳直荀的爱情始终忠贞不渝。30来岁的她谨记和丈夫的约定——一定要送两个子女到大学毕业,在那风雨如晦、风刀霜剑的岁月里,独自一人靠着微博的薪水抚育儿女。

在李淑一的努力下,她的女儿 1945 年毕业于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儿子也于 1950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李淑一对爱情的忠贞和“抚孤成立”得到了毛主席的赞赏,他表示“极为佩慰”。

这一次李淑一给毛主席的来信请求将《虞美人》相送,让毛主席回忆起了年轻时候的那段岁月。

对于杨开慧好友的这个请求,毛主席很快就给了回应,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封回信,毛主席在信中写道:“开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吧。有《游仙》一首为赠。”

同时,毛主席在信中还提及:“暑假或寒假你如有可能,请到板仓代我看一看开慧的墓。此外,你如去看直荀的墓的时候,请为我代致悼意。”

收到毛主席的赠词和回信,尤其是读到那句“我失骄杨君失柳”,李淑一感慨万分:开慧虽然牺牲二十多年了,但毛主席一直以她为骄傲,从来没有忘记过她!开慧,你没有爱错人

这一年的7月10日,李淑一来到板仓杨开慧的墓前,敬献了鲜花和香果,并含泪诵读了祭文:

近接毛主席来信,念君思君,作词悼君,嘱我暑假有暇,代他亲来板仓,奠扫君墓,获此良机,遂偿夙愿。今前来奠,恩义双重,老友有灵,当能鉴察。

然后,她又将那首《蝶恋花·游仙》一字一句读给了远在天国的好闺蜜听。

毛主席同意杨开慧好友两个请求,第三个为何拒绝?她的要求是啥?

如今,杨开慧墓前刻上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词

祭扫过后,李淑一将祭扫情况报告给毛主席,并随信附上了那篇《祭杨开慧烈士文》,同时请求毛主席将那首《蝶恋花》发表出来

李淑一的这一请求,毛主席再次同意了。

1958年元旦,《蝶恋花·答李淑一》(发表时将原词名“游仙”改作了“答李淑一”)在《湖南师院》上正式发表,一时间全国各大报刊纷纷转载,引起了轰动。而世人也都通过这首词知道了:毛主席从来没有忘记过那个已经逝去了二十多年的杨家姑娘!

此后,李淑一和毛主席通信频繁,毛主席得知李淑一生活艰苦,还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500元寄给李淑一“聊佐菽水”,并让她“勿却”。信中,毛主席还提到“可能不久要去你那里,可谋一晤”。

果然,一年半后的1959年,毛主席回到了他阔别32年的家乡韶山。在长沙作短暂停留期间,他接待了李淑一。

毛主席同意杨开慧好友两个请求,第三个为何拒绝?她的要求是啥?

会见后,毛主席和李淑一合影留念,并留她共进晚餐,饭后还一起看了湘戏。散戏后,毛主席才与李淑一握手告别。

毛主席与李淑一的那张合影照广为人知,但细看却可以发现,李淑一面带笑容,而一向和善的毛主席却表情凝重。

原来,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接见过很多杨开慧生前的亲戚朋友,只要谈到杨开慧他就满脸悲戚,以致于留下的所有照片,他的表情都凝重得没有一丝笑容,包括这次和李淑一的合影。

毛主席同意杨开慧好友两个请求,第三个为何拒绝?她的要求是啥?

和毛主席的这次见面,让李淑一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想起好友杨开慧和丈夫柳直荀,以及在革命中牺牲的那些亲人和好友,李淑一再一次提笔给毛主席写信,提出了她的第三个请求:她能否在这一年的国庆阅兵时,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

李淑一的这一请求,并非完全是出于她的一己之私,她只是想代牺牲的好友和丈夫去看一看这个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新中国,将来再去祭拜时,能将新中国的盛况讲给他们听。

1959年9月27日,毛主席给李淑一写了回信:

淑一同志:信收到,诗亦读了,大为感谢!观礼及上天安门可能不行,待问一下情况看看。如无回信,即是不行了。季范先生一家的事也同一例。一星期后,如有时间,拟请你来此一叙。如无时间,则作罢论,尔后还有见面的机会。

毛主席的这封回信,明确了他对李淑一请求的态度——“可能不行”,当然,他也没有直接回绝,而是表示“待问一下情况看看”。

也就是说,毛主席作为一国领袖,对于能不能上天安门观礼这种小事,他并不过问,更不直接给下属下命令,而是严格遵照相关部门的规定做事:如果李淑一符合条件,自然可以上天安门,如果不符合,哪怕她是毛主席和杨开慧的好友,也不行

毛主席的这一态度,不禁让人想到几年前的另一件事:新中国成立初,有同志请求毛主席将李淑一推荐到中央文史馆工作,毛主席思来想去,给他的秘书田家英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淑一女士……有人求我将她荐到文史馆为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

其实,以李淑一的才华和她烈士遗孀的身份,以及她和杨开慧的深厚友谊,毛主席举荐她担任文史馆馆员这样一个普通的职务,实在不是什么为难事。

但从毛主席在信中说的“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能看出,他曾经向文史馆推荐过馆员,结果是“没有录取”,他明白了“文史馆资格颇严”,既然如此,那就要按文史馆的规矩办事,“未便再荐”。

其实,从毛主席所说的“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如果不是毛主席严格按照规矩办事,并且给予了文史馆充分的权力,文史馆的工作人员怎么敢拒绝毛主席亲自推荐的人呢?

毛主席同意杨开慧好友两个请求,第三个为何拒绝?她的要求是啥?

正是因为毛主席的“亲情规矩”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他才没有将李淑一上天安门观礼的请求一口应承下来,而是按照国庆阅兵筹委会的相关规定,将李淑一的资料交给他们,让他们自行判断。

让李淑一感到欣喜的是,虽然毛主席没有同意她的请求,但最终筹委会在审核了她的资格后,向她发出了于国庆十周年时上天安门观看阅兵的邀请。她的愿望,还是实现了!

当然,李淑一也有遗憾,那就是毛主席在给她的最后一封信中提到过的“如有时间,拟请你来此一叙”和“尔后还有见面的机会”,最终因种种原因,均没有实现。

1976年9月9日,“自信人生二百年”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惊悉噩耗的李淑一悲痛欲绝,哀号不已。

一年后,虽然毛主席此前表示“未便再荐”,李淑一还是被中央文史馆聘为馆员。

又过了二十年,在《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中的“我”(毛泽东)逝世21年之后,97 岁高龄的“君”(李淑一)最后一个离开人间,到天国与先她而去的亲人和故友相会,为绵延大半个世纪的闺蜜情、爱情、故友情画上了句号。

毛主席同意杨开慧好友两个请求,第三个为何拒绝?她的要求是啥?

晚年的李淑一

文章最后,我们再来说说毛主席当年送给爱妻的那首《虞美人》。虽然毛主席在给李淑一的信中写道“那一首不好,不要写了罢”,但其实只是毛主席碍于当时的情况,有他无法言说的理由,他从来没有忘却过。

毛主席80岁那年,他把那首《虞美人·枕上》交给护士长吴旭君抄正。1994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了这首词: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从这首词中,我们能够读出新婚不久的毛主席在离开爱妻之后,对她的深深思念之情,也能够读出一代伟人身上的铁骨柔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天安门   文史馆   好友   馆员   虞美人   湖南   回信   牺牲   当年   两个   时间   杨开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