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的一场葬礼,周总理带头抬棺泪洒当场,死者到底什么来头?

周总理永远是中国人民心中最为尊敬的人,周恩来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一个光荣的名字,还是一个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总是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温暖,他不忘初心,坚守信仰,他是杰出的楷模,他热爱人民,行政为民,他是人民最爱戴的总理,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精彩的回忆。


1954年的一场葬礼,周总理带头抬棺泪洒当场,死者到底什么来头?


特别是他说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自于年少时周恩来的豪言壮语,迄今为止,我们听了总会让人热血沸腾,我们知道周总理的身份是何其的高贵,不仅仅现在人们对他,非常景仰,在几十年前人们一样对他也非常尊敬,可是在1954年,有一场葬礼,此人的去世让周总理为他带头抬棺,并泪洒当场

那么此人到底是什么来头?他又为什么会让周总理,为他屈尊抬棺,为他痛哭不已呢?此人名叫杨立三。

杨立三

可能大家对他不熟悉,杨立三是中央军委总后勤部部长,1954年7月,杨立三被送到了苏联前往治疗,病情严重,于11月28日杨立三与世长辞,年仅54岁,一生没有儿子女儿,更没有任何的私人财产,但是他却为中华民族立下了贺贺的战功。

在他的追悼会上,我们的周总理更是泣不成声,在现场,他向我们宣读了关于杨立三的丰功伟绩,在结束后,周总理亲自为他抬棺,因为杨立三是在大授衔之前去世的,所以它是没有将军头衔的,但是国家仍旧为他举行了超规模的葬礼,用来缅怀和纪念为中国付出重大贡献的革命先辈们。


1954年的一场葬礼,周总理带头抬棺泪洒当场,死者到底什么来头?


当日送葬的队伍非常隆重,当天,由周恩来总理为首,随后一同执绋引棺送灵的还有五大元帅。送别的人更是多到数不清,其中一侧有彭真,吴玉章,徐特立等人,另一侧由彭德怀打头阵,贺龙,陈毅,叶剑英等人。那么,杨立三作为一个连将军头衔都没有授予的人,他曾经做过什么事情,又为何会让周总理如此爱戴,又为何会让周总理对他如此破例呢?

杨立三,男,生于1900年,去世于1954年,曾经任我国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国家食品工业部部长,湖南省长沙县人,生于一个普通人家,11岁入私塾读小学,半耕半读,19,20年投入湘军,当文书,任过团司务长和军需官,他卓有成效的领导了人民军队的军工生产,在全军后勤工作会议上,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赞扬。


1954年的一场葬礼,周总理带头抬棺泪洒当场,死者到底什么来头?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历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兼政委,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副参谋长,后勤部部长兼政委,129师勤务部长兼政委,边区政府财委主任等等,千方百计筹集粮款,开展生产和自救,组织武器装备以及生活物资工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以及后勤和财务支持

在1939年,朱德,彭德怀打电话给领导人,要求派他到前方八路军总部,主持后勤工作,他坚决贯彻发展保障供给,财务工作方面,为了保障军需,实现收支平衡,作出了艰苦有效的工作,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为了加强改进和健全全军后勤,以及财务工作,每天都在努力奋斗,更是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最后积劳成疾。

1954年杨立三去世

1954年,因为患脑癌无法继续工作,最后组织安排,去莫斯科治疗,1954年11月28日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享年54岁,后来骨灰运到了北京,在1954年12月5日和6日,国防部为杨立三举行了隆重的送别活动,12月7日上午开了招待会,主祭人为周总理,演讲了长篇讲话,在新街口外总政文工团排演场到西郊的八宝山的路上,浩浩荡荡排成了一连串的感人送葬队伍。周总理以及国家重量级人物都前往送别,周总理更是眼含热泪与杨立三做了最后的告别。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由于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说到长征,长征路上死亡无数,很多战士们因此而牺牲,作为中央主要领导人的周总理,每天过得也非常焦虑,每天都处于高强度的精神压力和忙碌之下,并每天工作到下半夜,即便已经睡着了,但总是想起某事,就立刻惊醒,开始处理。


1954年的一场葬礼,周总理带头抬棺泪洒当场,死者到底什么来头?


长此以往导致周总理的身体慢慢地开始虚弱起来,本来就有旧疾的周总理,因为这样的工作导致他开始病上加病,最后发起了高烧,持续高烧40度不退,每天都陷入在昏迷当中,在队伍当中,一开始医生看到周总理的病症,还以为是疟疾,但没想到,治疗几天后病情没有好转,反而开始恶化,皮肤还开始泛黄。

最后医生发现的时候,被诊断为肺炎,而后来病情又开始进一步恶化,此时的周总理急需药物和手术来治疗,但是在长征期间,别说是药物和医护人员了,就连普通的粮食都非常短缺,所以根本找不到合适的药物,也不可能为他完成手术,只能采用一些药物进行辅助,保守治疗,医生对领导说“你现在的情况是不可能救治的,如果想要救治,那只能等一线生机”。

杨立三与周总理

作为总兵站部长和总医院院长的大管家杨立三,看到周总理这样,自己非常惭愧,他愧疚自己不能为总理找到药物,不过他听到了周总理病重,便决定亲自为周总理抬担架,当时部队开始北上过草地,杨立三便在后面为周总理抬着担架,休息的时候便在旁边照顾他

杨立三本来身体就不大好,再加上平时,他还有自己的工作也非常忙,所以士兵们都劝他,不要把自己的身体搞坏了,让他好好休息。但他还是坚持带周总理过草地,在长征当中过草地是最为艰难的一段路程,有很多的红军战士,因为陷入沼泽当中无法脱身,所以此时带着一个病情严重的周总理想要过这样一个艰难的旅途,难上加难。

起初杨立三等人抬着担架,走路确实寸步难行,但是他们想着自己肩上的重担,看着病重的周总理,还是义无反顾的一点一点的将总理运了出来,在下雨的时候他们将油布盖在周总理的身上,来防止周总理的病情恶化。


1954年的一场葬礼,周总理带头抬棺泪洒当场,死者到底什么来头?


在这期间,总理不止一次表示要下来自己走,因为路途遥远,并且不好走,所以他也怕连累到其他的战士,不过杨立三再三要求让他,好好的在担架上躺着,一行人才终于将周总理抬出了草地,出来后,再看看杨立三,发现他的肩膀已全部磨破,因为长时间抬着担架,保持一个姿势,导致疼的头不敢歪,胳膊也不敢转动,更不能换其他的姿势,所以在刚出草地后就直接病倒。

毫无疑问,杨立三绝对是周总理的救命恩人,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生死之交,所以,从这之后周总理一直都把杨立三当成自己的救命恩人,这也是为什么在杨立山死后,周总理要坚持为他抬棺的原因,而且周总理还曾说过“当初是杨立三把我从草地上抬出来,让我死里逃生,他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一辈子都不能忘,如果我今天不给他抬棺材,心里一定不安,虽然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不信鬼神,但共产党人不是无情无义的人,而我的良心上也会过意不去,我要不亲自送杨立三一程,他在九泉之下也会不高兴,也会说我无情意”。

杨立三的丰功伟绩

杨立三从小随父亲,苦练武艺,当年因为年少时进入私塾,所以也为他积攒了不错的文学功底,又有着良好的学识和体魄,为他投身革命事业打下基础,在五四运动爆发之后,湖南学生发起反抗运动,杨立三更是率先一步,接触到了书籍杂志,因而萌生了寻求革命的想法。

1920年,杨立三的二哥杨瑞楠几年前参加军队,英勇善战,并且升职为了营长,后来杨立三也加入湘军,因为为人忠厚,有文化,所以在进入军队后,8个月便被提拔为工兵连司务长,后来在中共湘区,为领导下长沙发起了组织,同时,杨立三也在自己的家乡组织了会议,并且通过乡村演讲和出演新剧,带领群众们抵制日货。他便在本乡办起了高级小学和女子职业学校,成立了救国10人团,秘密组织农民协会,从事革命活动。


1954年的一场葬礼,周总理带头抬棺泪洒当场,死者到底什么来头?


1926年7月11日,北伐军攻克长沙后向湖北进军,杨立三代理农协会员举行了欢迎慰问活动,鼓舞士气,随后他成立的农民协会,积极发展当地的农民入会,组织农民协会期间,积极发展壮大农会的武装力量,因为在这期间的出色表现,他受到了党和组织的信任。后来,更是一步一步加入了共产党,任区党支部书记,入党之后因为革命形势严峻,战争频繁,所以直到1933年才将党政补发给了杨立三。

这些仅仅只是杨立三在抗战时期,所做的丰功伟绩当中的凤毛麟角,还有很多事情,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即便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也为我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一直都致力于创办后勤院校和培养后勤人才工作,提出干部培养,为后勤建设三大任务之一,在他的领导下,我国建设了后勤院校20多所,培养了知识青年5万多名。他一直都是一个廉洁、端正的好党员。

虽然杨立三生前从未授过任何的军衔,但是却是人民心中的无冕将军,他的贡献不会因为有没有授勋而抹杀,同时他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也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够完全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农民协会   丰功伟绩   担架   政委   来头   葬礼   死者   病情   后勤   药物   部长   组织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