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夜雨丨施崇伟:西沱回望

上游夜雨丨施崇伟:西沱回望

西沱回望

施崇伟

沱,《说文解字》云“江别流也”。江水顺流而下的回漩之处,形成一道水湾,成为泊船靠岸之处。

长江自唐古拉山奔流一泻千里,至重庆,劈开武陵山岭,冲向嶙峋三峡,至楚地西界,忽顾盼于两岸青山,不由深情回首。这里,便是西沱。

我站在“西界沱”的牌坊门,回望江水留恋的这片土地。仰头望见黑压压的古朴建筑层层叠叠,一条石板路像登天的云梯,逶迤而上。

拾级走向被中外历史文化学者所称的“云梯天街”,走向那被中外建筑学家命名的“万里长江第一街”,在这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一批“文化名镇”的西沱古镇,去寻找大江回首的缘由。

脚下的石板路,有的平整,有的断裂,有的还补着一块块的“疤痕”;街沿的水缸,雕刻着绵羊、飞蝶、祥云和老故事;街两边古旧的房屋,松柏木板造就,屋檐飞云卷雾,雕梁画栋斑驳······随山而建的吊脚楼、弯弯曲曲的青石板街道,铺满了岁月的痕迹与沧桑,和枝叶繁茂的黄葛树,合成一幅活着的风俗画。

石梯转角处,忽然出现一个弓身的山里汉子。他衣着褪色补疤的灰色斜襟衣服,脚上穿着草鞋,绑着裹腿,头上缠着帕子,腰上吊着一只长烟杆,背上背着倒人字形的扁背,扁背上架着鼓鼓囊囊的麻袋。这是一尊背夫的雕塑,背上背的是晶晶食盐,背夫的名字叫做“背二哥”。

上下三千年,盐一直是重要的管控物资。于是,西南各省出现了许多以盐叶为主的茶马古道。在长江沿岸这一带,盛产锅巴盐,巴盐古道上的石柱西沱古镇,是出川往楚的必经之地。西沱古镇是“巴盐销楚”的起点,背二哥们每天从码头背起货物,沿着云梯街缓慢向上攀行。

街的对面,还有几个“背二哥”。有的歇息街边,吸着旱烟;有的用手中的打杵击着地面,有的支起打杵,放下背夹,在喝水。水,取自那口“千脚井”。

这口古井,浸润着一个永不干涸的故事。宋朝时期,这里住着一户谭姓人家。有天,谭老爷准备在门前掘一口井。家人说:“屋后面不是有口水井?”谭老先生说:“门前有口井,方便过路的背二哥喝水。”井掘好后,方便了过往的背二哥。他们路过时歇息,喝口水,再上行程。

有年夏天旱得小溪断流,井水干涸。谭家门前的水井却井水满盈,清澈见底。背二哥们在谭老爷门前喝足水,还将竹水筒灌满。有天凌晨,一个赶早的背二哥提前两个时辰背起盐包赶路。当他攀到水井时,看到朦胧夜色中有人挑水往井里倒,走近一看,那不正是谭老爷?原来,这口井也干了,是谭老先生挑水灌井供背二哥饮用,并带水在路上喝。

这事传开后,感动了背二哥,他们齐聚谭家门口水井前,用打杵支起背夹,双脚踢踏地面,嘴里还“呃-呃-呃”地唤着号子,表达对谭老先生的敬意。背二哥们踏脚与号子声,竟震动了干涸的井,水井竟慢慢浸出水来。这以后,谭老先生不再挑水灌井,井水也是满满的,这口奇特的水井便有了“千脚泉”的美名。

我也掬口千脚泉,凉悠悠,甜津津,怀着敬意望过去,像是望到了古街深处的故人。是的,我看到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目光从时光的远处传来,他就在我的面前。我站在熊福田先生雕像前,向这个老县长报到来了。

熊福田先生的故居坐落在云梯街中部,也是一座砖木结构古香古色的建筑。古镇老居民熊福田,曾东渡日本求学,加入过同盟会。1928年他为被捕的中共人士担任辩护律师,获中共四川省委赠“于法有光”银盾。后任过云阳县长、石柱县长等职。解放后,曾任万县专区法院首任院长。老来归居西沱,故居庆音堂保存了他曾经用过的药柜、衣柜和凉板椅子。

沿着蛇行而上的云中天梯,我越过岁月收藏的那条小路,踏过1314级石梯,登临独门嘴山顶。俯视脚下的荣荣枯枯,渴望被记忆留存的时光,或是雕梁上的一对云雀,被人聆听。举目眺望远方,对面的石宝寨,在女娲补天时所遗的五彩石上风姿绰约······

(作者单位:重庆有线电视网络公司)

上游夜雨丨施崇伟:西沱回望

版面欣赏

上游夜雨丨施崇伟:西沱回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水井   云梯   号子   井水   长江   县长   老爷   古镇   老先生   夜雨   哥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