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赣中水边小镇临江,它安静中夹带着破旧,时光的印记在这里清晰可见,经历岁月沧桑的古建筑们尤如大大小小的珍珠撒落在小镇的老街中:明初的万寿宫历经日本侵华的战火屹立不倒;充满着书卷气的吟香书屋向人们昭示着小镇曾经的繁荣;偶尔间,它出人意料地高调,用海拔闯入人们的视野,古人有云:“四川有座峨嵋山,离天还有三尺三,临江有座钟鼓楼,还有一截留在天里头!”高耸入云的钟楼让至今人们感受它的气象万千。

霜经白露,明珠蒙尘,千百年来,临江历经军、路、府、署、县、镇建制的跌宕起伏。2019年小镇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逐步进展的“千年古府 醉美临江”4A级景区挖掘打造过程中,尘封已久的古建筑、古石雕、古遗迹已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众多建筑的一砖一瓦无不折射着古府文化独特的光芒。


千年古府的兴衰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千年古府,醉美临江

古代的临江濒临赣江、袁河、肖江,水运发达,凭借“石龙城”(临江别称)优越的地理环境形成良好的码头,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是吉安、赣州货运中转枢纽。


唐武德八年(625),设立萧滩镇;南唐升元二年(938),始建清江县(以江水清澈见底为名);宋淳化三年(992)设临江军(军、县同治);元为路、明清为府,辖清江、新喻、新淦三县;明嘉庆五年(1526),转置峡江县来署;明嘉庆四十一年(1562)至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江西布政使司和江西省均先后在临江设湖西分守道署(俗称道台衙门)长达120年之久,辖临江、吉州、袁州三府,管辖江西二十多个县域。


明成化二十一年(1585),新干县山洪暴发,赣江向东北改道冲出樟树镇码头,临江偏离了赣江主航道;70年代因修建吴城水库蓄水,肖江流域流经临江时萎缩成一条小水沟。临江失去水运优势,为了镇住洪水泛滥,善良的劳动人民在赣江边修建了一砖塔——永泰塔,意为宝塔镇河妖,该塔至今还矗立在赣江边,所在地也成永泰镇。清宣统三年(1911),清政府轰然倒台,长达919年的临江府荡然无存,中华民国实行省管县制,清江县址依旧在临江,1949年解放军解放临江,1950年清江县政府搬迁至樟树镇,1988年清江县撤县建市,更名为樟树市,临江恢复乡镇的建制。


明宣德年间临江被列为全国三十三大工商课税重镇,经济发展的顶峰,比肩京城应天府,史称“舟车孔道、四达之地”,尤以药材、木业、酿造业闻名于世。临清木帮为江西三大木帮之首,富甲一方。江苏省镇江市目前还存有临清木帮会馆。(注:木帮商人拔涉到赣州深山老林砍伐木头,捆扎成排,由赣江水路运入鄱阳湖贩卖到南京长江一带;解放后江西省林业厅在樟树设立正处单位——江西省贮木场)


古代建筑风格与临江古府文化


自宋至清,古府临江走过近千年的繁华历程,随着赣江改道和战争的破坏,临江日益衰落。另一方面随着政治中心的搬离,许许多多的明清建筑得以幸存。2019年临江被评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对古文化的挖掘整理,对古建筑的保护开发,对古文化的发扬光大迫在眉睫。笔者在长达五年与临江府的亲密接触中,领略到临江每一幢古建筑都渗透着着临江古府文化的深厚底蕴,堪称艺术佳品。


三重檐——府衙大门 谯楼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府衙大门 谯楼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古府大观楼


在临江镇府前街与县前街交汇处巍然屹立着一醒目的明清建筑——当地赫赫有名的“小天安门 城楼”——临江大观楼,古称谯楼,俗话说:“府衙大门朝南开!”大观楼是古临江府台衙署正门,是古临江封建政权的象征,该楼高22.4米,台基高6.4米,宽22.5米,深14.2米,中开通道,进深三分之一处有两扇大门,宋朝天禧年间,王安石从这大门里迈出了向世界探索的童年脚步。大观楼的基座由明代的青砖建立,清朝咸丰七年毁于太平军的战火,仅留砖瓦台基,清同治十年重修,三重飞檐、卯榫木质结构,内无一颗钉子,顶楼的正梁上墨笔清晰记载:皇清同治十年岁次癸酉仲冬谷旦;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王安石出生地

大观楼二楼正中悬挂有明代大学士解缙(永乐大典总编撰官)手书颜体“临江府”三个大字;与“临江府”三个大字相呼应的是三楼正中由94岁高龄的书法家黄辉宇老先生手书的“大观楼”三个黑体金字,字体刚劲有力、笔锋传神。2006年,大观楼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省唯一一座现存完好清代的府衙大门。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解缙手书


咸丰五年(1853),太平军翼王石达开军队占领临江三年,驻军在南门城外

(现寒山村委简家村山上,寒山110千伏变电站所在地)。咸丰七年(1858),湘军围困临江府,因城墙高大,一时难以攻下,有人献计:采用挖地道、埋炸药的方法炸开城墙,湘军选址在南熏门100米开外的山坡上挖地道直至城墙下(现清江县油毡厂围墙处,2019年,镇政府填修南门小学时,发现半人高的地道,内壁有火烘过的痕迹)埋下炸药,炸开南熏门,太平军失守临江,兵败撤城时一把火烧毁了临江城内所有的建筑,唯独万寿宫幸免于难(当地群众称神仙保佑)。


歇山顶——道教圣地 万寿宫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万寿宫前的石狮子


在幽静曲折的万寿宫巷中,矗立着全省建筑年代最古老的建筑——万寿宫,它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至今有着600余年的历史。万寿宫青石门壁、赤雕木花、戏剧、翔禽浮雕图案工艺精湛、栩栩如生。一真门,两假石门,全面体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法自然。门额屹立“万寿宫”三个大字的石刻竖匾,宫门上书有对联:“波平泽国铁沈鄂渚锁魁蛟,德被生民金点旌阳苏涸鲋”。宫深五进,面积一千四百三十平方米,砖木结构,2019年彻底整修。2017年,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政协副主席姚亚平视察古府临江时曾感叹道:“我走遍全省万寿宫,论建筑年代最为久远、保存最好的就是临江万寿宫。”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临江万寿宫

万寿宫宣扬的是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道教是我国国教,始于老子李耳,人称太上老君,道教分南北两大派系,北方教派为全真教,道规严谨,金庸写的武侠小说中以丘处机、王重阳为首的全镇七子名震天下,武当道士太极张三丰从小耳濡目染。南方教派为正一教,以龙虎山天师道、阁皂山灵宝派为传箓祖庭,可直接发放“度牒”,南方道教可夫妻同修,娶妻生子,故龙虎山张天师就是子承父业的一个例子。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万寿宫

万寿宫是南方道教里灵宝派中一个支流——净明道。道书中多冠以“灵宝净明”字样,他们供奉的是始祖许逊,(俗称许真君239-374)。相传,许逊为汝南(河南)驻马店人,久居江西南昌新建县,壮年为蜀郡旌阳县令。传闻,孽龙在萍乡孽龙洞修炼成精,兴风作浪,危害江西百姓,许逊立即带领兵将回到江西大战孽龙,将孽龙锁于深井之中,从此江西永无水患,成为鱼米之乡。许逊锁孽龙有功,升天封为真君,称真君公公,南昌西山万寿宫即为许真君修炼的祖庭。许真君,江西百姓的福星,江西人在外省经商时大兴土木建立万寿宫供奉许真君保佑一生平安,并在万寿宫搭建戏台,逢年过节在外拼搏的游子和商人们相聚在万寿宫饮茶听戏以缓思乡之苦,万寿宫慢慢具备了商会职能。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星驰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天姥宫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清风生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白云遏


许真君像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万寿宫许真君塑像


戏台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戏台


看台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看台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看台

走进威严的临江万寿宫,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人多高的戏台,穿过戏台进入宽敞的大院,二进大堂中供奉着汉白玉雕刻的许真君神像,他童颜鹤发、手持箓板、极目远眺,似乎在保佑每位江西同胞。每逢节日,高大的戏台在飞檐高耸的穹庐屋顶下热闹非凡,千军万马、男女相爱的故事尽情在舞台上演绎。大院直通蓝天,阳光尽情挥洒在古老的青石板上;戏台两侧各有一小门通向偏殿,两侧长条形的青石拱门上分别刻着隶书“清风生”、“白云遏”六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古朴大方。这六个字出自初唐四杰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诗句:“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一千三百年前,重修后的滕王阁在阎太守的主持下大宴宾朋,美妙的排箫引来了徐徐清风,战国歌女纤柔的歌声竟让天上的白云驻步。短短六个字,逼真地体现了万寿宫道教净明派的教义——修身养性。


竖天井——便民中心 清江户局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清江户局

在万寿宫的隔壁静静地伫立着一幢清代建筑,它前后两进,布局精致紧凑,青石门框上的曲形雨帘镶嵌着红石石刻,楷书“清江户局”四个大字。明清时代,中央设有六部:户部、礼部、工部、兵部、吏部、刑部,到了县一级设为“局”,清江户局是明清时期县级官府机构,具体管理钱粮、户籍、人口等民生事务。1984年,清江户局列为清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1930年10月,红三军团第五军在军长彭德怀、政治委员腾代远的率领下,兵不血刃攻占临江, 在万寿宫里召开千人大会,成立第一个清江县苏维埃政府,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即为清江户局。大会选举临江武塘村地下党员陈文珍当选为主席,并发动工人成立清江县总工会,下设黄烟、木业、泥水、蔑业、理发、缝纫6个分会,樟树市也因此评为中央苏区县。


一进入大门,前方为一长约十米的竖天井(它与普通民居不同,普通民居的天井与大门平行,俗称“横天井”,宽度2-3米),竖天井两旁各有四间厢房,共8间,每间都有窗户,是当时的办公窗口。2018年有一位省政府领导视察清江户局,他笑着说:“同志们,这就是封建王朝的便民服务大厅,左右两边的窗口就是服务百姓的”。


2019年,樟树市政府根据1930年红三军团第五军占领临江指挥部的场景,布置了清江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陈列馆,正对大门放置的彭德怀与陈文珍握手的青铜雕像点燃人们的革命热情。组织部、宣传部、肃反部分列两旁的厢房,二进大厅里,红色的镰刀斧头党旗正映眼帘,会议桌分列左右两侧,四周墙壁还原了红三军团攻占临江、南昌的行军路线,馆内布展详细地介绍清江县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组织以及革命烈士的浴血奋战战斗故事。这一幅幅照片、一个个场景让每一位参观者铭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横排房——乡试之地 中洲试馆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清江中洲试馆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清江中洲试馆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清江中洲试馆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清江中洲试馆

在袁水岸边有一飞檐翘角的古老建筑,乍一瞧,就是普通的民居,仔细一瞧,其实不然。普通民居都是纵列三格式,一进门即为大厅,两边为厢房。此建筑却为横排房,里面空无一物,只有六排木柱孤零零地立在屋内,猜不出它的用途。横排房的院门外,歇山顶高耸入云,八字墙微曲环抱,正门上方的青石阴刻“清江中洲试馆”六个大字,询问专家才知这里曾经是明清时期考生参加乡试的考棚或集中住宿的地方。考棚为横排六格式,稍用木板围档即成一间间考棚,考生在考试期间吃喝在考棚,不得离开。据《临江府志》记载:樟树市洲上乡和新干县三湖乡这一带赣水流域的古称为中洲团。我们猜测:清江中洲试馆可能是中洲团人集资兴建,也有可能是他们参加乡试住宿的地方。


立在清江中洲试馆的门楣下,远眺静静北去的袁水,不远处的干云试馆又浮现在眼前,它的字迹已经模糊,房屋已经倒塌,内心感慨万千:保护临江古府文化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边房厅——书声朗朗 吟香书屋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吟香书屋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吟香书屋的案几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吟香书屋

在老街的万寿宫巷里,隐蔽着一座充满书香味的小院落,它就是古代临江最大的私塾——吟香书屋。2017年,出于对古建筑保护的角度,临江镇多次与房主协商沟通,将其收购,并按照原格局对其进行维修。修葺后的吟香书屋焕然一新,静谧的小院掩映在浓密的大树下,青砖竖起铺在地面,能够迅速地吸纳雨水,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无处不在。私塾四个学房一字排开,共一间长廊,孔子的画像高挂主室,香案、茶几、大师椅、八仙桌整齐罗列,脑海里浮现出菩团上跪学的孩童,手持戒尺的教书先生、稚嫩的朗读声,真真可谓的吟香书屋。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吟香书屋

正门门楹上的对联才是整个书屋的精华,远看青石为楹,红石做联,大有讲究,红石为砂石、糯米、红土等三合土混合而成,让人惊叹古代匠人的智慧。整个对联更让人称妙,红古上联书为:吟风弄月濂溪草;下联:香暗影疏和靖梅,横批:吟香书屋。仔细揣磨,这幅楹联大有深意,它有三藏,首先是藏头:吟香书屋各取上下联第一个字“吟”和“香”组成;其次藏人:上下联分别藏有一名北宋归隐派诗人,上联中的“濂溪”即濂溪先生,是《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北宋中期人,生于湖南省道县(今永州),聪慧仁孝,举荐仕途任九江县令,最后辞官归隐庐山脚下,自号“濂溪先生”,潜心研学。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鼻祖,其弟子程颢、程颐世称“二程”,“二程”的理学思想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理学。下联中的“和靖”即“和靖先生”,为宋代诗人林逋,雅号“梅妻鹤子”,终生未娶未育,惟喜植梅养鹤,浙江奉化人,隐居杭州西湖,性孤高自好,喜恬静,宋仁宗赐谥“和靖”。第三藏诗,本楹联上下联都来源于名家金句,“吟风弄月,卧雪眠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学识渊博的私塾先生将两位归隐派诗人作为自己的榜样,折射出先生怀才不遇、清高脱俗的志向。


翘飞檐——晨钟暮鼓 钟鼓楼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钟鼓楼广场

“风挟钟声过渡口,月移楼影到江心”是明代大学士解缙对临江钟楼的描述,解缙自家乡吉水乘船自赣江而下,悠悠一天水程到达临江古渡口,清脆的钟声响彻江心,大学士由此诗兴大发。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古府民俗文化节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古府民俗文化节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古府民俗文化节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古府民俗文化节

临江古代建筑风格与古府文化(上)

古府民俗文化节

临江钟楼位于古府裤裆街,因楼上有一口三千斤重的大铜钟而得名,素与谯楼媲美,建设年代不详,清咸丰七年被太平军烧毁,光绪十六年知府王沼海组织重修,并作《建复郡城钟楼碑记》,曰:“楼高四层,共高七丈四尺,地基东至西计十二丈,南至北计六丈八尺”。1942年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楼体倾斜,1979年,清江县政府将钟楼拆毁,仅留楼基观音阁。


近年来,重修钟楼的呼声日益强烈,为了顺应民意,2007年7月,在当地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钟楼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奠基仪式,2008年1月钟楼顺利峻工,这座凝聚着无数老临江内心乡愁的建筑又重新屹立在人们的面前。2014年裤裆街危房拆迁,新建了开阔典雅的钟楼广场,钟楼广场占地面积20000平米,每日的清晨和傍晚,钟楼广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广场舞、健身操、交谊舞、柔力球让人感受到健身带来的快乐。自2017年春节以来,由临江镇党委、政府举办的新春故事会暨乡村文化旅游节在钟楼广场如期举行,临江民间故事大放异彩,来自临江民间的100多名群众演绎着家乡的民间传说,真切地体会临江文化的根脉,为我是一名临江人深感自豪。热心的钟鼓楼守护人黄冬如老人兢兢业业,全面恢复万寿宫庙会“扮故事”的古老民俗,十岁以下的童子童女立在高高的戏杆上扮演凌波仙子、卖油郎、牛郎织女、西游记等经典人物,吸引樟树、新余、宜春、南昌等周边游客上几万人驻足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江西电视台五套等各大媒体纷纷竞相报道,反响强烈。2020年春节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故事会停演。


未完待续...

(下期预告:临江这些建筑风格和古代文化你知道吗?(下))


作者简介:傅凌云,原临江镇党委书记,现樟树市政府四级调研员。


本文转自“樟树+”微信公众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临江   太平军   中洲   赣江   樟树   清江   钟楼   道教   江西   书屋   建筑风格   古代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