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从前我对死亡的理解都是错误的

今天这篇文章来自一位9岁女孩的爸爸。他决定改变自己之前对死亡的错误认知,便去阅读了一些跟生命教育有关的童书,《萨姆的八个愿望》《100天后会死的鳄鱼君》《后来呢后来怎么了》等,还翻阅了西方文人对死亡的幽默表述。之后他采取了一些方法和孩子一起正视死亡。他发现孩子其实没有大人那么多沉重的负担,死亡在他们眼中可以充满童趣,可以是很多无厘头的问题。

通过一场事先预告的死亡唤醒对生活的热爱

我一直以唯物主义者自居,却总是刻意避免让孩子接触死亡。我会禁止孩子接近墓园、参加葬礼,在中元节时更是对她实行了禁足。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畸形的呵护方式所带来的后果,直到新冠肺炎暴发、科比意外去世和袁隆平先生辞世,不断发生的新闻事件让死亡成为无法规避的词汇,我才发现孩子根本无法从关于死亡的议题中寻找到共情点。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

我们许多关于死亡的教育充斥着宏大叙事中的英雄主义,个体对死亡和生命的细微触动被淹没在信息的洪流里。在咨询诸多朋友后,我决定为孩子主导这趟人生必修课,选取《萨姆的八个愿望》成为这场亲子“死亡”体验之旅的课本。

原来从前我对死亡的理解都是错误的

《萨姆的八个愿望》,[英]萨莉·尼科尔斯 著,向丽娟 译,译林出版社2021年6月版

这是一本以温情化解沉重的儿童小说,作者萨利·尼科尔斯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在萨姆生命的最后一年对世界的奇妙探索。

十一岁的萨姆得了白血病,当他通过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写下八个愿望:成为一名声名卓著的科学家,发现真相;破一项世界纪录;看一场恐怖电影;与自动扶梯逆向而行;亲眼见到鬼;谈一次恋爱;坐一次飞艇;在太空上看地球。

如果以常人的目光去审视,这几乎是一张无法全部完成的清单,幸运的是,在这场未知的探险之旅里萨姆拥有一个同伴——同样身患绝症的菲利克斯。在菲利克斯的怂恿下,萨姆很快便完成了“打破世界纪录”的愿望,用43秒跳上一整层楼梯,菲利克斯则在15秒内吃了五大把玉米麦片,他们还共同完成了世界最小的即兴衣柜酒吧。

这一次的成功让两个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的孩子找到了生活的乐趣,最终剩下的愿望也都以各种有趣的方式一一实现。甚至在故事的最后也是以一张极具幽默感的调查问卷作为句号。

读罢合上书页时,有一个想法始终在我脑海里萦绕。把死亡看成是一种集悲痛、喧闹、恐惧、泪水于一体的缝合怪,其实是成年人刻意制造的沉重,在儿童的世界里死亡也许可以充满童趣,或者它还是色彩斑斓的,而不是肃穆的黑白。不然为什么只有孩子会对死亡充满那么多烂漫的,甚至是无厘头的问题呢?

在萨姆实现愿望的过程中,也提出了八个关于死亡的疑问,并把它们归类为无人能够回答的生死问题。比如:为什么上天要让小孩生病?

其实这些问题并非没有确切的答案,只是在多数人的潜意识里,它们是默认的禁忌,是晦气的语言。而萨姆找出的理想答案是,生病让人认识到生命中可贵的点滴,认识到家庭的重要。追随这些问题,我似乎也寻找到了向孩子介绍死亡的方法。

死亡还是新生,这取决于看待问题的角度

当萨姆问“为什么我们都会死去”时,他的外婆巧妙地将死亡比喻成了毛毛虫变成蝴蝶。她告诉萨姆,死亡其实只是一个循环,都是老旧事物消逝、新生事物诞生的过程。就像树叶在秋天掉落,新芽在春天萌生一样。死亡还是新生,完全取决于看待问题的角度。正如《哈利·波特》里的邓布利多教授所言:“死亡对于头脑清醒的人来说只是一场伟大的冒险。”

为了能清晰感受到西方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我和孩子在网上开启了一场文人墓地巡游。方式很简单,从书架上随便拿一本书,在网上搜索作者的墓碑、墓志铭和生前的最后一句话。我们看到博尔赫斯拄着拐杖,站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房子里说不应恐惧;波伏娃在萨特的墓志铭上写道:“他的死使我们分开了,而我的死将使我们团聚”;陀思妥耶夫斯基告诉我们,一粒麦子落在地里如若不死,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会结出许多籽粒来。

原来从前我对死亡的理解都是错误的

《100天后会死的鳄鱼君》,[日]菊池祐纪 著,毛丹青 译,接力出版社2020年1月版

已经能够正视死亡的我们,又从图书馆借来《100天后会死的鳄鱼君》,这本书与《萨姆的八个愿望》立意相似,都是通过一场事先预告的死亡来唤醒对生活的热爱。书中的鳄鱼君曾在社交媒体上掀起过一场热烈讨论,很多人每天陪伴他度过生命中的最后100天。与萨姆不同,鳄鱼君似乎并不知道真相,他依旧每天过着平凡的生活,吃方便面、打电动、和朋友一起吃烤串,直到那憨厚的身影消失在漫天飞舞的樱花中。很多读者都希望鳄鱼君能在生命的最后完成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也仅仅是参加了一场电竞比赛,并且还输了。

仔细想来,平凡其实是我们的底色。在城市上空飘荡着焦虑的时代,我们忽视了太多隐藏在生活角落里的感动。于是,我把这本书当作日历,每天早饭时和孩子共读。尽管我们还有比100天多几十倍的生命储备,但从无休止的忙碌与竞争中挣脱出来,珍惜每一寸时光成为了我们的生活新主题。

令我吃惊的是,女儿在这场死亡教育中迸发出了巨大热情,她开始在本子上认真填写愿望清单,制定生活计划,平日里的拖延症也得到了治愈,还变得更加自然地表达对家人的爱。那些珍惜光阴的警句也不再是空洞的泛泛之谈,而是令孩子的目光所及之处都能看到时间在缓慢流动,生命在逐渐凋零。

原来从前我对死亡的理解都是错误的

离死还有100天(《100天后会死的鳄鱼君》内文图)

用有趣的方式化解对死亡的恐惧

“人死后都去了哪里?”这是萨姆提出的第八个问题。他寻找到的答案很童真,比如:死后会变成鬼魂到处吓人,也可以回到生前的家里,让家人知道你好好的。比如能投胎转世成其他人,还会上天堂下地狱,或者变成一棵树,变成一朵云彩飘来飘去。

原来从前我对死亡的理解都是错误的

《后来呢后来怎么了》,[日]吉竹伸介 著,爱心树 | 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年11月版

这些答案让我想到日本绘本作家吉竹伸介的那本《后来呢后来怎么了》。这本书关于死亡的描绘也与萨姆的答案不谋而合,同样是关于死亡的讨论,同样是用幽默好玩的方式。

吉竹伸介笔下的爷爷在笔记本上记录了对于死后的一切想象,幻想死后变成一个浴室小板凳守护家人。还给自己设计了很多有趣坟墓,滑梯式、恐龙式,甚至还有适合自己拍照的坟墓。在爷爷的世界里,地狱只有一间厕所,每天都要做拉伸操,生日蛋糕还超级酷,而地狱里的一天也很“恐怖”,早餐把混在一起的沙子分开,中午要解开缠在一起的饭团,晚上则要把贴纸抠得干干净净。与之相比,天堂则要幸福得多,不仅可以随意改变发型,还能四处飞翔,即便摔倒也不会痛,所有人都会善意地夸赞对方。

原来从前我对死亡的理解都是错误的

《后来呢后来怎么了》内文图

在这种启迪下,我们也开始在家庭中尝试用有趣化解死亡的恐惧。我和女儿设计了许多充满机关暗道的“坟墓”。最为得意的机关叫做“生命焦灼”。一旦有图谋不轨的盗墓贼碰到触发装置,就会从墙壁一侧弹出一根巨型竹签将其贯穿,与此同时,脚下会升起火焰,头顶会喷出辣椒粉、孜然等调味料。

确保内容可以供未成年观看的前提下,通过影像和图片了解人的各种死法,研究器官捐献和探讨安乐死的可行性以及是否属于反道德。有天放学,女儿兴奋地告诉我,她发现了一首关于安乐死和火葬的歌曲。我问是什么歌曲?她哼了其中一句,“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吧”。

日常生活中我们关于死亡的对谈也渐渐多了起来。给植物浇水时,我告诉女儿待我死后如何处理遗体,一定要火化,骨灰要物以致用,随意撒在某盆花土里当作肥料就行。她会在散步时突然陷入沉思,然后扭头征求我的意见,“等你死后我能不能把你做成标本,放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知道我是器官捐献志愿者后,那本一直在书架上备受冷落的《人体立体书》又重新得宠,每天研究我所捐献器官的样子、用途及价值。

原来从前我对死亡的理解都是错误的

《人体立体书》,[英] 理查德·沃克 著,[美] 雷切尔·考德威尔 绘,乐乐趣 |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年6月版

通过一次次对生命与死亡的探讨,我们最大的收获是能够正视人类在地球现阶段文明的地位。人类强大又渺小,强大到可以改变时代,弱小到无法与死亡对抗。尽管命运的本质是悲剧,但通往这条路途的内核却是极具魅力的。一条鲸鱼在深海中死去,它的尸体会缓慢沉入海底。形成一套长达百年的,以分解者为主的循环系统,即便是最后的骨骼也会作为礁岩供其他生物聚居,这就是鲸落,是一个地球生物对世界最后的温柔与馈赠。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绽放生命的辉煌才是我们面对死亡时应有的思考。

撰文 | 李乱

编辑 | 申婵

校对 | 危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无厘头   萨姆   天后   从前   恐惧   愿望   错误   答案   生命   方式   孩子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