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谈诗何悲秋

立秋既过,秋天该到了。只是今年伏天格外慷慨,比往常多了十天,至今暑气逼人,“秋老虎”又赶来轧闹猛。等“秋老虎”过后,秋天立时三刻就可爱起来了。不仅秋高气爽,更用缤纷的秋色来宜人,几乎令人五官皆舒。坦白地说,一年四季,我就只爱春秋两季,尤以秋季为甚。但古人未必作如此观。

秋日谈诗何悲秋

古代的中国文人向来多愁善感,且有悲秋的情结。似乎一到秋天,尤其在深秋,各种不好的心情都会油然而生。彼时寒风呜咽,冷雨淅沥,黄叶纷飞,草木凋零。于是触景生情,愁由心生,形诸笔端,便成悲秋。开此风气之先的,当推战国时期楚国的士大夫、辞赋家兼帅哥宋玉。他在仿前辈屈原《离骚》的长诗《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抒发“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和“宁穷处而守高”的志向。宋玉开创了悲秋的诗歌主题和寄托,堪称中国文人诗的悲秋之祖,打下了千古悲秋诗的底色。其影响深远,历来屡获致敬和仿效。如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曰:“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登高》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绝对是七律中的悲秋名句。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中首句即谓“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当为五言诗中的悲秋名句。

“愁”字产生于殷周盛行卜卦和祭祀的时代。从字源学的意义说,是“心上秋”合成了一个“愁”字。可见古人在造字时,就偏向于用人对秋的心理知觉来代表一种忧思。南宋词人吴文英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唐多令·惜别》)正是从字源的角度,巧妙地表达一种离愁。当然,写离愁别绪的经典之作,当推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得何等的凄切情茂!

与前贤相比,宋代词人堪称写心上秋的达人。据非大数据的人工统计,收了一千三百余家近两万首的《全宋词》,出现的“愁”字共有3845个。其中最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现存45首,直接以“愁”字入词的有14首。最脍炙人口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堪称千古绝唱。妙的是全词虽然只用了一个“愁”字,却用疑问句的形式出现:“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正如她在另一首词中写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两者写的或是愁的难以囊括,或是愁的不堪重负,都有溢出泛滥之感,却有同工异曲之妙。

诗或词往往崇尚曲折有致,蕴藉含蓄,但也不妨有直率坦白处。辛弃疾就是两者兼而有之的大家,他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道出了他在词中说愁的前后经历和切身体会,令人茅塞顿开。其词曰:“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古人喜欢登楼赋诗,因为登高可以望远,希冀获取诗的“烟士披里纯”(英文灵感的中文音译,见梁启超、徐志摩等人的文字)。但在年少无知时,阅历尚浅,却偏要说愁,摆出一付忧郁王子的样子。那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了,辛弃疾坦白了自己有过如此这般的经历。显然,许多词人也有过,只是未必自知,即使自知,也不会如稼轩般自省。强说之愁,均为闲愁,却摆出一付痛心疾首、煞有介事的样子。而只有在真的识尽了愁的滋味后,反倒欲说还休了。其实古典诗词中所写之愁,也是各种各样、小大兼有的。闲愁一类的强说之愁多半浅薄,不足为训。另有离愁、乡愁、情愁、自伤身世多舛之愁和悼亡之愁等。虽说仅涉个人,也令人同情伤感。至于家国之愁,属于大忧愁,自然不可等量齐观。辛弃疾自小生活在金人占领的沦陷区,青少年时代就树立了恢复中原的宏大志向。在回归南宋后奋起抗金,以其英勇果敢名重一时。1174年,在被投闲散置多年后,将出任东安抚司参议小官,便登建康赏心亭作《水龙吟》词:“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顿临意。”仅读上阕,就知为悲秋词。不仅有愁,更有恨。愁的是屡屡受挫,恨的是壮志难酬。空怀一腔报国热血和一身才华,却无人理会。这类把自伤身世与报效国家的情怀联系起来的感时悲秋之作,与局促于个人的作品相比,在格局上自然大了许多。

讲了不少古人的悲秋诗,有人可能会问:那么到了寒蝉凄切、万木凋零时,你将如何?我会说:好个凉爽的秋天哈!或者读一段雪莱的《西风颂》。(王纪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字源   秋老虎   欲说还休   词人   新词   离愁   名句   南宋   秋日   古人   秋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