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相克”,在临床上怎么用?

相克与相生同样是一种生理现象。


“五行相克”,在临床上怎么用?

病证上所说的相克,包括相克太过、相克不及和反克现象,故有虚实复杂的症状出现。


总的说来,分强弱两面,即克者属强,表现为功能亢进;被克者属弱,表现为功能衰退。


因而,治疗上同时采取抑强扶弱的手段,并侧重在制其强盛,使弱者易于恢复。


另一方面强盛而尚未发生相克现象,必要时也可利用这规律,预先加强被克者的力量,以防止病情的发展。


从疾病的发展变化来看相克,并不是前后都一致的。


例如鼓胀病,他在整个病程中所出现的证候,便包括了木横克土、木不克土和土反侮木等现象,治疗上虽然不离肝脾肠胃,治法上就有很大出入。


说明临床上运用相克时,不能固执一端,一成不变。



01

木横克土,木不疏土,土反侮木



木横克土,即肝旺脾弱。


肝旺多指肝气太强,表现为头胀,胁痛,胸闷太息,少腹胀;脾弱包括胃气阻滞,如食呆,脘痞胀痛,频作嗳气和矢气等。


由于肝旺多指肝气横逆,治疗上常用疏肝理气为主,结合健脾和胃,方如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川芎、枳壳、香附、陈皮、甘草、生姜)、调气汤(香附、青陈皮、乌药、木香、藿香、砂仁、甘草)和沉香降气汤(沉香、香附、延胡、金铃子、砂仁、甘草)。


木克土的证候,以肝气犯胃为多,并因胃而影响及肠,胃痛中的气痛,常因恼怒后肝气所引起,刘草窗的痛泻要方(白芍、陈皮、白术、防风),目的亦为泻肝和胃而疏肠中气滞。


因此,本证在临床最为多见,一般称为肝胃不和。


木不疏土,由肝气郁结所致。肝气失其条达,影响脾胃功能迟钝,出现精神抑郁,胸胁满闷,食少艰化,腹胀,大便或秘或溏等症状。


治宜舒肝健脾,用逍遥散(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甘草、煨姜),亦可加入枳壳、陈皮和胃。


治疗肝气和肝郁,虽然同以理气为主,药物如柴胡等亦通用,但由于发病和病机不同,方剂的组成并不一样。


反克现象在肝和脾胃亦为多见常见,因有木之与土,此胜彼负之说。


但一般土反侮木多由木郁不能疏土引起,亦即木不疏土的后果,且因后天生化力弱,肝血不充,产生肝火内郁,成为虚性亢奋现象,宜用化肝煎(白芍、青陈皮、丹皮、山栀、贝母、泽泻)。


若由脾胃形成,则以湿热积滞为多,与肠亦有密切关系,当用导气汤(黄连、黄芩、当归、白芍、枳壳、槟榔、木香、大黄)加减。


处方法则: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理气畅中法。


常用药物:


疏肝气——青皮、制香附、金铃子、香橼、柴胡、广郁金、玫瑰花、娑罗子、荔枝核;


调脾胃中气——枳壳、陈皮、砂仁、蔻仁、佛手;


化脾胃湿热积滞——黄连、半夏、木香、枳实、大腹子皮。



02

土旺克水,土不克水,水反克土



土旺克水,即胃实耗伤肾阴,常见于胃有实热,即《伤寒论》少阴病用急下存阴的证候。但临床上惯称邪热伤阴,很少引用生克学说。


与此相反,土不克水是脾虚而水湿泛滥,成为水肿胀满。张景岳说:“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治宜温运脾阳,用实脾饮(白术、茯苓、干姜、生姜、红枣、甘草、豆蔻、大腹皮、厚朴、木香、附子、木瓜)为主。


水反克土为肾病影响脾脏功能,常见于水肿证,《内经》所谓“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用金匮肾气丸(附子、肉桂、熟地、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温肾为主,结合胃苓汤(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肉桂,白术、泽泻、猪苓、茯苓)以治标。


处方法则:急下存阴法,敦土利水法,温肾健脾法。


常用药物:


泻胃热——大黄、玄明粉、枳实;


温脾阳——见前;


温肾阳——见前;


利水湿——茯苓皮、泽泻、车前子、冬瓜皮、川椒目、猪苓、大腹皮、葫芦瓢、生姜皮、通草。



03

水旺克火,水不克火,火反克水



水旺克火,即肾阴郁遏心阳,表现为水气上逆,先有脐下悸,再见胸闷心悸,奔豚证即属这一类,宜桂枝加桂汤(桂枝、白芍、甘草、姜、枣)。


如果水气内停,命火衰微不能气化,不见心气虚弱症状的当用真武汤(附子、白术、茯苓、生姜、白芍)温肾利水。


水不克火是肾阴不足,心火偏旺,证见遗精腰痛,心烦失眠,宜滋肾清心,用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黄芩、白芍、鸡子黄)加生地。


这里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水属北方,火属南方,所以黄连阿胶汤也称补北泻南法。但本方主要是着重在心脏本身的血虚火旺,如有肾虚症状,宜加入滋肾药。


二是肾为水火之脏,肾阴虚亦能使相火偏旺,出现梦遗、耳鸣、喉痛、咽干等证,也称水不制火,宜用滋阴降火的知柏八味丸(生地、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黄柏、知母)。这种属于一脏本身水火的偏盛偏衰,不能与五行生克的水不克火混为一谈。


火反克水:与水不克火往往互为因果,治法无多大出入。临床上又对一般热盛伤阴,惯常称做水不制火,意义有别。


处方法则:通阳制水法,扶阳逐阴法,滋阴降火法,补北泻南法,养阴清热法。 


常用药物:


温心阳——见前;


温肾阳——见前;


清心火——黄连、竹叶、焦山栀、莲子芯、灯心;


清命火——黄柏、知母。



04

火旺克金,火不克金,金反克火



火旺克金,即心火消烁肺脏气阴。心肺同居上焦,心火上炎,易使肺热伤津,如火嗽证咳痰稠黏,咽喉不利,用黄芩知母汤(黄芩、知母、山相、杏仁、贝母、桑皮、花粉、桔梗、甘草)。




习惯上对于一般邪热伤肺,亦称火克金,应加区别。


火不克金是心阳不能温肺,属于肺寒证候。


《内经》上说“心移寒于肺,肺消,饮一溲二”,《金匮要略》上说“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均是心火衰微,形成肺气消索。


心肺本为二阳脏,欲温肺金,当扶心阳,但宜温养,温润,不可偏于辛热,用温肺汤(人参、肉桂、干姜、甘草、钟乳石、半夏、橘红、木香)加减。


金反克火当为肺寒而影响心阳不宣,因临床上少见,从略。


处方法则:泻火清金法,清热润肺法,养心温肺法。


常用药物:


清心火——见前;


清肺热——桑皮、马兜铃、川贝母、黄芩;


温肺寒——款冬花、白石英、远志、百部。



05

金旺克木,金不克木,木反克金



金旺克木,即肺肃太过,肝气受制。


临床上对于肝气证候常用肃肺佐治,所谓佐金平木,但单纯由肺形成的肝病并不多见,从略。


金不克木当为肺虚而引起肝旺,临床上亦比较少见。肺痨后期虽有出现,多与肾虚不能养肝有关。


木反侮金指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亦称木火刑金。表现为胁痛,口苦,咳嗽,痰内带血,急躁烦闷,脉象弦数等。此时肺脏亦热,当用化肝煎(白芍、丹皮、山栀、青陈皮、贝母、泽泻)加青黛、金沸草、瓜蒌、枇杷叶,亦可暂用龙胆草、芦荟以泻火。


处方法则: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法。


常用药物:


降肺气——金沸草、苏子、枇杷叶;


清肝火——黄芩、青黛、丹皮、夏枯草、龙胆草、芦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泽泻   肝气   白芍   白术   黄芩   心火   陈皮   茯苓   黄连   甘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