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之问》什么是提丢斯-波得法则?


提丢斯-波得法则是关于太阳系中行星轨道的一个简单几何学规则,由德国的J.D.提丢斯和J.E.波得共同发展起来。


1766年,德国的J.D.提丢斯提出,取一系列0,3,6,12,24,48,96,192···,然后将每个数加上4,再除以10,就可以近似地得到以天文单位表示的各个行星同太阳的平均距离。


1772年,德国的J.E.波得进一步研究了这个问题,并归纳成了一个经验公式。从离太阳由近到远计算,对应于第n个行星,它同太阳的距离为a(n)=0.4+0.3*2^(n-2)天文单位。


根据提丢斯提出的理论,水星位于第一位,因此水星到太阳的距离为(0+4)/10=0.4天文单位;金星位于第二位,因此金星到太阳的距离为(3+4)/10=0.7天文单位;地球位于第三位,因此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为(6+4)/10=1.0天文单位;火星位于第四位,因此火星到太阳的距离为(12+4)/10=1.6天文单位。


到了第五位行星却出现了中断,第五个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为(24+4)/10=2.8天文单位,可是在此距离上没有发现任何天体,提丢斯和波得都不相信在此位置上会有空白存在,因为当时人们认知最远的两颗行星木星和土星,通过推算,也与实际的距离相吻合,木星为第六个行星,因此木星到太阳的距离为(48+4)/10=5.2天文单位;土星为第七位,因此土星到太阳的距离为(96+4)/10=10天文单位。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距离太阳的实际距离依次是:0.39, 0.72,1.0,1.52,5.2,9.54 。


我们发现这些实际距离与提丢斯-波得定则预测的距离十分吻合,这些数据让更多人相信在2.8天文单位处,一定存在一颗行星,波得呼吁其他的天文学家也一起来寻找这颗丢失的行星。


好多年过去了,人们在2.8天文单位处什么也没有发现,正当人们有些灰心准备放弃时,1781年,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宣布,他无意中发现了太阳系第七大行星——天王星,令人惊讶的是天王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9.2天文单位,而用提丢斯理论推出的距离为19.6天文单位,数据吻合的很好,就这样,大家的积极性再次被调动起来,大家一致认为在距离2.8天文单位处,一定存在一颗大行星。


又经过了十年的探索,这颗大行星依然没有露面。直到1801年,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一处天文台传出消息,此台台长在进行常规观测时,发现了一颗新天体,经过计算它的距离为2.77天文单位,与2.8基本相符,它被命名为谷神星。


谷神星的直径只有1020公里,并不是什么大行星,后来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间又发现了其它的行星,个头也都不大,人们才明白这是一个小行星带。

《宇宙之问》什么是提丢斯-波得法则?

太阳系



为什么大行星变成了150多万颗小行星组成的小行星带了呢?人们的回答可谓是众说纷坛,其中一种普遍的说法是行星遭受了撞击发生了爆炸,这一回答来自支持提丢斯-波得法则的支持者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1846年,海王星被发现,人们发现海王星到太阳的实际距离为30.06天文单位,而根据提丢斯理论的推算值为38.8天文单位,面对着如此巨大的误差,这个法则似乎已经不适用了。


1930年,人们又发现了冥王星,此时,人们发现提丢斯-波得法则已经不具备预言能力了,根据观察测得冥王星距太阳的距离为39.44天文单位,而根据理论预言的位置则是77.2天文单位,如此悬殊的差距,无疑是在追随者的脑袋上放冰块,可是有一些人仍然坚持这一法则,他们的理由就是,冥王星原本不属于太阳系,而是一颗星体碰撞留下残体,并围绕太阳旋转,成为太阳系的一员。


海王星,冥王星预言的失败,使得人们重新思考提丢斯-波得法则的意义,虽然提丢斯-波得法则在海王星和冥王星两个天体的预测上遭受到了挫败,但是它正确的预言了2.8天文单位处的小行星带。


提丢斯-波得法则不仅适合于行星系统,有些卫星系统它也能得到满足,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已经使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去探索宇宙星系,作为星系理论模型的提丢斯-波得法则就被尘封在历史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天文单位   法则   大行星   火星   冥王星   木星   太阳系   行星   宇宙   距离   太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