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向香巴拉(二)

祭神如神在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拉卜楞寺的转经回廊据称为世界之最,它将一百多间寺院,和上千间僧舍都围在内里。为赶时间,我转了东南方向的半边就直奔寺院大门。

门票40。售票窗口一对老夫妻,像是退休干部,正和卖票喇嘛讲价:“我们有老年证可以优惠吗?”喇嘛:“没有。”“记者证呢?”喇嘛:“没有。”“摄影证呢?”“没有。”两个老人就在一边嘀咕好像不符合什么政策之类的。其实好多人到寺里来是专行施舍的,尤其有的藏民一生财富都赋予寺庙,这两个老人舍得花四千元路费,却不舍40元买门票,到拉卜楞还有意义吗?

我从那几个喇嘛坚定淡然的态度里,从心底为我们汉人生出几分小来。

给游人讲解的喇嘛博学而善言,重点分明,言简意赅。难能的是他尽量用汉地佛教知识来对应解说,甚至有些见解甚为符合教育部统编教材的精神。

对于这个拥有六大学院,仅次于西藏哲蚌寺的藏传佛教最高学府,我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参加早课,体会上千人诵经礼佛的庄严隆重。但是却被告知寺里正在举行某个驱魔的仪式,到第二天下午之前,所有功课不对外开放。讲解喇嘛指着大经堂门上悬着的一面小小黑色幡旗告诉我,这是寺院封闭的标志。

还好,第二天下午在郎木寺赶上了一次晚课,尽管规模远不如。

那时我已经转得差不多了,从金瓦殿出来往山上天葬台方向走。这时,寺里响起了法螺声,一些喇嘛陆陆续续从僧舍里出来。我向一位手拿黄色鸡冠帽的喇嘛行礼,想知道是不是晚课开始了,能不能旁听。他似乎很高兴,和我边聊边走下那条烂泥沾脚的小路。

高僧们从大经堂侧门进去,前门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十四、五岁的小喇嘛。我和一群游人从廊下渐渐被挤下台阶,站到院中。小喇嘛们还大都是孩童,玩心未泯,互相打打闹闹。但嘴里却不停地念经,虽然听不懂,但我还是很享受这种氛围,加之累了一天,便闭上眼听这些孩子们诵经的声音。

但是一阵讨厌的笑声不断侵扰我的思绪——“咯咯咯”女声,“哈哈哈”男声,“咯咯咯”女对男,“哈哈哈”男对女。不用睁眼我也知道,这是我们一对汉族男女,显然对这种无法听懂的诵经、小喇嘛奇怪的装束或者他们不常清洗而黝黑的脸庞产生了惊奇和开心。

记得几年前,我们问一个在青海挂职的同学刘小秦,藏族女孩是否更愿意委身汉族男子。出于我们自大的看法,我们有钱,我们洗的干干净净,我们一直在努力。但刘却说未必,“藏族女孩并不向往嫁给汉族,她们认为汉族人没有信仰”。我当时还没当回事,但是现在睁眼一看,我们这些汉族同胞,个个养尊处优,会赚钱、会炫富,收拾得油头粉面的,在神圣面前无知无耻地蠢笑,看上去真很丑陋。

喇嘛们都进入大经堂做功课,我们拥挤在门外围观。门两侧贴着“禁止拍照”,可是许多人还是嘁哩喀喳乱拍一通。其实大经堂光线暗淡,这样的乱拍没有任何审美上的意义,只不过用作“到此一游”的凭证而已。

不能归因于汉人缺乏宗教精神,中华传统里即使是没有宗教,也还有礼教。孔子对神是将信将疑的,但他对待事神的事情却是很严肃,“祭神如神在”。至少,从儒家的逻辑来讲,尊重和自制是处理人和人,也是处理人和神关系的适当态度。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缺乏宗教精神,同时也是缺乏文明,缺乏教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8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喇嘛   汉族   经堂   藏族   寺院   晚课   汉人   宗教   意义   精神   游人   前门   功课   门票   儒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