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悟道10


从信仰开始

<?xml:namespace prefix="o"> 

 

不管我们通过哪种方式,是直接面对神灵的召唤,还是由心灵痛苦对上天的呼唤,亦或是由正常理性中偶然又偶然的事件催生,有甚者是因他人情感的影响和带动,反正无论如何,我们开始建立起了,对大道真正的信仰来。

信仰是万事万物存在的基础,否则人生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意义!试想,我们每时每刻都不能去相信任何一件事,我们还能存在吗?即使存在,我们的一生还有意义吗?

起床睁开眼睛,我们信仰科学,于是我们虽然没有真正跳出地球,看到那蓝色星球围绕着太阳运行,我们也相信了我们肉眼所见转动的太阳其实静止。此时,我们抛弃了眼睛的感官,信仰了科学,。

我们穿上了漂亮的衣服,酷酷地打扮,原本懒散的形象顿时光彩起来,自我的虚荣也紧接着满足起来,对着镜子一照,原来我们是如此的精神。如果我们真的抛弃了眼睛的感官,我们又怎能知道镜中自我的形象,正如盲人再也看不到自己容颜的光华。面对这现实世界,我们要想认识这整个外在的世界,又不能抛弃肉体感官的直接感受。此时,我们又放下了科学,相信了良好的感官,并因此进行了由感官带动的精神体验。

当我们出的门去,突然遇到三十年不见的老友,不禁大声惊呼“天啊!你怎么出现了?”面对这不太可能的偶然事件发生,我们只有如此的惊呼。而如果与此相应的是,昨日晚上,我们又恰好梦到了这位老友,惊呼之外,也只有发问冥冥之中,永远不会直接回答我们的“老天”。于是,我们放下了大脑的思考和眼睛的感受,把信仰转向了“老天”。

正是我们有了相信,有了信念,有了信仰,所以我们一生才变得如此意义!

信仰大道,这是每个信仰者走入神圣殿堂的第一步,否则我们只有永远在殿门之外打转。从神圣殿堂外围,即使把殿堂研究的再透彻,我们依然不属于神圣,只能流于世俗。生活方式的选择,每个人都有他的自由。我们可以世俗生活,同样我们也可以神圣生活,这只在于我们信仰自由的基础!

我们感恩大道,她给了我们“人”的思想和信仰。之所以感恩,是因为我们可以自由的选择信仰和思想!正是信仰成就了我们拥有的精神超越性和与生具有的“神性”!

我们建立了信仰,确认了我们身上拥有了由大道赋予我们的道性,确认了我们可以具备的神圣特质。于是我们开始了由内而外的,从世俗向神圣的自我改造。虽然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个改造的过程,是如此的漫长和痛苦。但是不论从历史上还是现实中,我们总会发现有人最终能够融入天道,成圣成真。

我们每个人同样也可以发现,在我们内心深处,也有奔向神圣的真正渴求。这是因为,总有那么一个声音,杳杳冥冥、源源不断地来自天外,同样也是来自内心,这个声音就是大道对我们的感召!这个声音就是大道存于内心对我们的感应!

于是,我们知道,大道与我们同在!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矣。

 

                      --摘自《道德经》第49

 

                                      四月二十日 子时  癸未日


 选择大道

 

我们知道了人因为信仰而生存,不论我们是信仰科学、信仰自我感觉、信仰哲学上的存在还是信仰所有宗教指向的那个最高境界。当然对我们而言,我们信仰的是大道以及她所化生的一切,包括在这个时代渐渐被我们淡化了的神灵!

那么,有了这涵盖所有层面的信仰的大前提下,面对这么多的信仰选择,为何我们会重新选择大道和她所化生的一切,包括在这个时代渐渐被我们淡化了的神灵?

我根据自己一生的思考和体会,来告诉大家,关于我为何信仰大道和和她所化生的一切,包括在这个时代渐渐被我们淡化了的神灵?

先要从我已经存在的这个事实说起,我是出生在20世纪七十年代,中华大地上的一个中国人,这是一个我所经历的事实,并且我相信我是炎黄子孙。如果考据我姓氏的来源,我要推溯到四千多年前,在河南禹州有个方山,那里是方雷氏的起源之地。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印度的释迦摩尼佛,还没有希腊的苏格拉底,还没有中国的老子。

但那个时候,道早已存在,神灵早已存在,我的祖先和所有炎黄子孙都在共同的神灵信仰下,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在快乐和幸福中共同生活,从而完成他们的一生。他们对共同神灵的信仰,并通过血液遗传给了我们。

很漫长的时代一会过去了,出生在我们中华土地上的老子降生了,他带着神灵给他的使命来到了那个纷乱的年代,他的使命就是感悟整个时代的纷乱,并写下《道德经》作为指导后人信仰的思想总纲,以便让以后的人们,能够找到前进的方向。

所以老子以后的历朝历代的王侯将相纷纷学习《道德经》,作为指导治国修身的最深刻思想,并且那些真正负有使命的智者伟人,领悟了《道德经》中的真理,从而引领了整个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

随着历史的演变,我们跑步进入了鸦片战争之后的时代,这个时候开始,有个名词在中国流行了起来,这个名词就是“科学”。它是一个非常值得尊重的名词,因为它能够让我们进入现代的社会生活;但同时,它也是一个非常令人遗憾的名词,因为享受过于舒适的生活,人们逐渐淡忘了了对神灵的敬仰。过于依赖科学和工具,在便利舒适的感觉中,人的内心之中逐渐掩盖和深藏了人本有的天性。

在进入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年代中,神灵被我们狠狠地从内心深处甩掉,就像现在这个社会中,某些人把他们父母当做包袱一样,狠狠甩掉。更甚者杀之。神灵在心灵中被我们冷酷的杀死了。杀死神灵,就是杀死自己和自己的后代。因为,神灵同我们一样,都是大道的儿女,同出而异名。

当我们杀死了神灵,就意味着杀死了自己,就意味着杀死了我们自己的儿女。于是老天用血般事实说话了,他没有多余的话,只用了几个名词表达了这种警示:“汶川,玉树,十六跳,南平”。

如果这些符号是马路上的红灯的话,那么请停下混乱的步伐,红灯不能再闯了!

请不要再杀死神灵了!神灵需要复活,信仰需要重建,道德需要回归,人心需要温暖!

于是,我在大道的指引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对大道的信仰,我所感悟到的大道和她所化生的一切,包括在这个时代渐渐被我们淡化了的神灵!

 

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摘自《道德经》第20

 

                                             四月二十二 子时  乙酉日


道是什么?

 

大道化生孕育了我们,让我们选择了信仰,让我们选择了大道,让我们选择信仰了大道。那么,会思考的人们,不禁要提出一个问题来,我们信仰的大道,究竟是什么?

人最可贵的是“究竟”,一个能究竟的人是无畏的,一个想要知道这所有事件背后真相的人,就是想要“究竟”这大道的人。那么,道是什么?

如果我很坦然的说,我会说我不知这个“道”;如果我不够谦虚的说,我会说我也知一点点这个“道”。我不知的这个“道”,正是我们所共同信仰的“大道”,正是因为他的不可知,所以才是所有万事万物的主宰,神秘莫测。我们所谓知道的那个“道”,其实不是真正的“大道”,只是“大道”给我们看到的那一点点痕迹。就像我们看到阳光,其实那不是真正的阳光,我们看到的只是从8分钟以前的那束阳光。我们永远用肉眼看不到真正的阳光;就像我们听到的声音,永远不是真正的声音一样。即使我们用我们双眼看到的,双耳听到的未必是真实的一样。

有时候,我真的为大道的奇妙赞美,她既让你信,又让你不信。你不信吧,她又用真实来感召你;你信吧,她又用假象来试探你。在这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状态下,让我们对大道的景仰,自拔不能。这就好像,恋爱中的男女一样,让爱也不是,不爱也不是的方式,让我们陷入爱的漩涡!当然,爱也是道的运化,所以爱也就有了道的这种运化模式。奇妙!

在美国有一个“追风俱乐部”,他们都是些气象专家和爱好者组成的追逐见证龙卷风从天而降的过程。没看到这节目前,我还以为龙卷风是从水上出来的,呵呵!科学的信仰,让我知道原来龙卷风是从天而降,暂且这样相信吧。我要讲的不是龙卷风本身,我要讲的是那些追风者,难得追成一次龙卷风,正是这种难得,导致他们的狂热。于是我想到,我们求道,求一辈子道,也不知道这个“道”到底是个啥?其实,道根本就不是个啥,啥也不是,也是啥,啥也是!

那个追龙卷风的节目,很有趣,其中有个细节,当许多人开着武装好的汽车,经历着狂风暴雨,冒着冰雹雷电,从这个州跑到那个州,在以为能赶上的时候,家里的朋友打来电话,说家乡遭遇飓风了。这是最大的笑话,也是最真的道理。

追风之道,就是不追之追。求道之道,就是不求之求。

我们就是道性所在,道造化我们,自然在我们身上留下了她的基因,自然留下了她的遗传密码,自然我们流动着她的血液。我们还有去向外求的必要吗?

我们不知道这个“道”,我们也同样不知道自己,所以要想知道“道”是什么,非常简单,知道自己,就是知道“道”。

看着万事万物,她们也有道性,她们也同我们一样,有着道的基因,有着道的遗传密码,她们也流淌着道的血液,我们还有必要去找道吗?随便,找个东西就是“道“。难怪庄子说“道在屎尿”了。“格物”似乎也是此理吧?

所以,我看着整个世界笑了,我们还用如此伤神的去琢磨这个“道”是什么干嘛呢?

知道这个天大的秘密之后,我们还要在这世界上执着些什么呢?

鱼在水中,水在鱼中。我想这鱼,也用不着知道,这周围还有水吧!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然而然。那些我们现代文明认为“愚昧”的古人,他们也没有谁会像我们这样无聊地要去琢磨这个道来。“百姓日用而不知”是何等安然!

 

 

道,可道,非,常道。

                --摘自《道德经》第一章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摘自《道德经》第46

                                       

     泔脚桶

 

中午在饭堂吃完饭后,来到洗碗处洗碗,轻轻打开龙头,放出大半碗水来,仔细地把碗筷洗净。准备回转放好碗筷,转身间,见一师弟将半碗米饭拌着菜汁,毫不犹豫地倒入了泔脚桶内。我只是平淡地看在眼里,没有任何言语。也许有人或是上前阻止,或是事后批评,或是恨在心头,或是跟着也倒下饭菜,但是,我没有任何反应,只是平淡地离开。

回到这个泔脚桶,我心想,一个修行的地方也要用泔脚桶,真是一种悲哀,道教界的悲哀。记得有一次,班主任在自修课上,没有点名骂过一个同学,骂他把半个吃剩的馒头,扔在了桌上,当时我还为同学们辩护,问老师是不是排除了净乐宫的道友?班主任斩钉截铁地告诉我就是我们班上的同学,我立即汗颜了!现在想来,那次自己站起来说话,真是有点多余。还记得有一次,见到了其他同学把吃不了的饭菜,不往泔脚桶里倒,偷偷地拿回去倒在了厕所。同样是倒剩饭菜,却用了不同方式来演绎。

有人称赞道家率性自由。是的,这种想倒剩饭菜,就倒剩饭菜,公然倒,不用丝毫考虑的行为,我想在某些人眼中也算的上是率性自由吧。要不然这泔脚桶放在那里干嘛呢?不就是给倒剩饭菜的吗?不就是,可以体现不浪费、节约的美德吗?人吃不了,就给猪吃,节省粮食,也是好事啊。对了,还可以提炼地沟油,创造价值,发展经济,多好呢?

这种方式真是道家、道教提倡率性自由吗?我记得道祖老子,告诉过我们一句话,叫“少私寡欲”。吃不了那么多,我们可以选择少拿点,少取点,少要点,量力而行,推多取少啊!也许,很多人,不会这么想。好吃好争的欲望,随时在侵蚀着他们的心灵。反正有泔脚桶,吃不了,可以倒在泔脚桶里,倒在泔脚桶里可以喂猪,也是节省粮食。太多的人用这种心理,来为他们的贪吃贪喝、乱扔乱弃,找到了合适的解决之道!于是乎,整个社会的泔脚桶变得异常的珍贵,那是真正的珍贵,不是一般的珍贵,是可以提炼出再循环、再利用的“地沟油”的珍贵啊!我没有出过国,也就不知道国外有没有泔脚桶和地沟油,也许有,也许没有。如果有,也不知道,国外的泔脚桶和地沟油是不是比中国的多?

说到这里,不仅想到伟大的道祖老子说的“其事好还”来了。老子说:“你们喜欢吃,还喜欢吃了扔,是不是?好,我大道有无穷的力量,让你们怎么倒出来,就让你们再怎么吃进去!”。道能创生万物,于是,泔脚桶和地沟油,被诞生出来了!而且,非常自豪地走入各店各家,发挥着他们该有的作用。

痛苦的人生,不是谁给我们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不要在经历痛苦之时,呼天抢地,怨天尤人,因为这所有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自找的!

我没有痛苦,不在有些人高倡的“苦海无边”中沉沦,我已经领悟。在看到那个泔脚桶之后,我就明白道在其中!

 

 

 

“故贵必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摘自《道德经》第39

 

 

                                高考的学生

 

每年一次的高考过去,该松懈的神经也松懈了。于是我看到了,高考过后的学生将平时复习的试卷,疯狂地撕个粉碎,高高地洒向天空。通过这种方式,宣布自我身心的彻底解放,可以短暂地,不再要接受种种的约束,去拼搏和奋斗了。因为家长要望子成龙,学校要榜出状元,社会要精英人士,于是学生们冲着这些外来的期望,以成就他们心中的富贵,这样可以被人尊重,被人善待,被人认同。

有贵必然有贱,有富必然有贫。于是通过高考的方式,从一定意义上,也就制造出了,富贵贫贱来。谁让你不好好读书,没上得了大学呢?谁让你不头悬梁、经刺骨去博取功名呢?于是,每年也总有那些落榜的、或者心理素质差些的高考生们,经历在精神高度紧张,甚至生死徘徊的边缘。慢慢地在以后的岁月中,那些学生大多步入相对贫贱的群体。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因为读书成功,可以造就富贵贫贱啊!不禁想起,那部电视剧中,一个老奶奶教育他的孙子时,每次必问,“你是要开银行啊,还是要挑大粪啊?”所以,高贵的开银行,就成了孩子读书的精神支柱。挑大粪,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那么,大粪终须有人去挑,于是,只有落到所谓的“贫贱者”身上。

我不否认,通过这种激励的方式,可以去鼓励孩子们读书;但我们是否想过,有更好的方式去激励孩子们读书呢?我平时也很喜欢读书,但我读书不是为了摆脱贫穷和低贱而要去追求高贵和富裕。我只是为了我的信仰读书,为了我的精神读书,为了我的思想读书。

人出生在富贵贫贱的家庭,这是没有办法选择的。但人之所以是人,就是有一种自由,这种自由叫做选择。他可以选择各种方式去生存、去生活,富和贵的生活方式,仅仅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是唯一的生活方式。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在道教精神中有一种精神,叫做平等,“人无贵贱,有道独尊”。这是最让人感慨的一种精神,人生而平等,没有谁是谁的主人,没有谁是谁的仆人。但放眼周围,却总是看到太多的“主人”,也看到太多的仆人。也许,正是这多年的“富贵”思想和意识,让人们忘记了人类还有一种精神叫做“平等”。

城管可以粗暴而任意地踢翻小贩的货摊;食客可以无礼而不屑地任意使唤服务员;拆迁人可以强横而野蛮地赶走房子真正的主人;似乎在整个社会,只要是有钱和有权,就是大爷、就是主子;只要你是为了钱财谋求生计,必然要屈辱地听任这些“主子”、“大爷”差遣。当然,我也看到过非常谦逊、非常知书达礼的商人和官员;我也见过品格很高“穷人”。

于是“贵与贱”,“富与贫”的思想,在人们的思想中开始对立,开始矛盾,开始爆发出种种的社会问题来。南平的郑民生,因为想去大医院做一个“高贵点”的医生,结果反而失业成了“贱民”,于是仇恨报复“富贵”了的社会。有两位移民去了国外的博士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暂时干了洗碗生,于是“贵贱”思想纠缠着他们,最终,选择了跳楼。那些想通过美貌和才艺的小演员们,为了“高贵”的生活,不得不低下头去“潜规则”,结果,最终成为他人的玩偶...

我没有小孩,如果我有小孩,要教育他成长的话,我会告诉他:“如果你喜欢读书,那就为了你的信仰读书;如果你不喜欢读书,那就为了你的信仰生活。至于贵贱,那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必在意!”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摘自《道德经》第3

 

掏空心灵

 

有人问我,修道要怎样才能感召神灵?我说把心掏空,让心灵有多虚渺就多虚渺,有多淡泊就多淡泊,自然神灵会降临我们心间,自然我们会变的神圣起来。如果不如此,我们心中装满了各种外求贪执之物,自然会被这些外物迷失了心智、迷惑了心灵。

不能心灵虚渺、不能心灵淡泊,就会对名、对利、对权势、对虚荣、对幻境,对情欲产生种种渴求来。在这种渴求下,心智被迷失了,心智被迷失了,就会在行为上引发一系列的冲动,以这种冲动来满足这种渴求。我们的心太大了,大的没有边际了。只有没有边际的心,才能装下没有边际的道;但是没有边际的心,也因此装进了没有边际的欲望。

上天是公平的,创造我们时,都是将我们从混沌无知的婴儿带到这个世上,都是有一颗透明纯洁的心。但不同人,就有不同的经历,就有不同人生,就会装入不同的神圣和欲望。有人在欲望中彻底迷失,而不再感知神圣;有人在神圣中彻底超越,而不再束缚于欲望。也有人在欲望和神圣中挣扎,在交织的痛苦中,茫然无定。

几千年来,我们划分出了圣人、君子、凡人、小人。对于君子、小人之称,我只是借用一下名词而已,只是用以说明心灵的阴阳二气如何变化,只是从心灵阴阳的动态变化来解说这种划分。我们常说修道修纯阳之道,其实就是将心灵之阳性保持在至纯之境,不掺杂任何阴性之气,我们姑且可以称为圣人;君子呢,可能这种心灵阳性之气稍微带了一点点的阴性之气,正如孟子所说的“养浩然之正气”;而凡人心灵中既有凡俗的欲望,同时也有对神圣的憧憬,构成了心灵阴阳变化的波动;小人就是那些过于执着欲望,而心灵中充满太多的阴性之气,很少有阳性之气。

我们也许是君子,我们也许是小人,我们也许是凡人;我们身边也许有君子,也许有小人,也许有平凡之人。正是在这样种种的社会关系中,构成了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通过互相间的交往沟通,构成了我们纷繁芜杂的种种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进而感受到这阴阳二气在内心的变化。

整个社会就是在这种人人具足了阴阳之气的心灵向导下,处于不断的生化变动中,也就有整个社会不同层面的各种现象来。最后,整个社会就有一种趋势,来反映整个时代的阴阳规律来,阳多阴少,则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阴多阳少,则幽怨四起、灾祸连连。这种状态,小到一个家庭,大点到一个公司,再大点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再大点到整个人类社会,不断演绎着这种进化变迁。

真正的修道者,掏空了心灵,与世无争,只修真道。虽然身处凡境,心却无染,对于外物,放下拿起,拿起放下,皆凭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神灵   大道   道德经   心灵   神圣   化生   富贵   思想   精神   方式   龙卷风   社会   时代   欲望   贫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