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悟道--城市病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摘自《道德经》第80<?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城市病

 

偶尔一看新闻,说北京因国庆期间,拥堵的交通让人苦恼,200米的车道,小车开了整整六个小时,而关于“城市病”的话题也被人们议论纷纭。一千九百万人口的北京城,百分之九十多的生活资源依赖外来供应,城市建设过程中忽略了乡村,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引来了城市外来人口的涌入。

向往城市美好生活是中国大多数人的梦想,但现实与梦想的距离实在遥远。拥挤的人群近乎疯狂,烦躁和不安,因为周围的环境带来的压迫,使得城市人的心灵无法宁静。于是,我想到了老子《道德经》中说的这句话:“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此时,“不相往来”,彻底能够解决交通拥塞的问题。

当时,在解读这句话的时候,自己也在思考,老子为何要我们至老死不相往来?想了许久,都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人与人,需要交往,需要感情和思想上的交流,如果,不相往来,不是让自己独立于社会之外了吗?不是摈弃了所有社会关系了吗?这样的生活不就是索然寡居的生活吗?这有什么可以值得效法的呢?

当然,人的存在思维是建立在长期积累的社会群居活动上的,所以对于社会性的伙伴,从心理上是非常需要的,如果让人远离人群,单独在一个没有任何人可以交流的环境,大多数人会疯狂的。许多试图走入深山老林,离群独居者,最后大多数不得已都会回到社会。因为他们心理上离不了人群,因为内心的不够强大,不足以支撑他们独立地生活,直至终老。

“至老死不相往来”是一种超然于世的理想境界,是陶渊明试图生活的桃花源,是只有真正懂得天地之道的隐者才能过的生活。当然这种生活只是让人憧憬而无法让人实现,因为现实的社会性必然从各个方面阻止人们脱离社会。即使这个社会是有“城市病”的,人们依然要在病态的城市中生活,这就好像明知糖尿病是不能吃甜食的,但对甜食的依恋,总在心灵上摧毁病人的意志,当然结果是我们可以想象的。

老子清楚地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过于密切,要保持有适当地距离,否则会引发许多问题的,于是老子提出了“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观点,以警戒后人,让人们领悟真正的“距离产生美”。

“距离产生美”,在现代夫妻间,来的尤为重要。现代中国式的离婚累年上升,夫妻间关系转变的过程,即从开始认识到离婚的整个过程表现为:从人海中出现,由由远及近,两者融合,两者纷争,再由近及远,消失在人海。这个过程在茫茫人海中,循环往复地涌动着,这就是现实的、现代的离婚夫妻关系之表达。这种模式,正是自觉应证了“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结果。

与其离婚不如不婚,至少不会伤害无辜的孩子,当然没有孩子的离婚家庭不算在此类。但哪个结婚的夫妻,在结婚的当初会想到离婚呢?可以说几乎没有,因为当时他们是幸福的,至少是短暂幸福的。他们中的谁又会想到若干年后会“至老死不相往来”呢?

因为心灵的不够成熟,不能独立地面对和处理这些外在力量对婚姻关系的干扰和破坏,不能理性和超然地突破这层有社会之人组成的网络和牢笼。所以,人们之间的关系,包括我们谈论的这夫妻间的关系,总在这分合聚散的动态变化中反复变化着,这种关系所呈现的形态,只不过是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关系罢了。当然,从一定意义上,人的情感是承受不了这种波动关系剧烈变化的,所以会有许多人会在这种关系变化中,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疾病,以此不健康的状态来求得社会其他关系的认同和安慰。

有的时候,我在想只有真正地预先把握住了老子所说的这句“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真实心理,做到了精神和灵魂上的超然独立,即使面对处理婚姻问题时,也能游刃有余、若即若离、分合有度地去把握这层特殊的人与人关系。

 

 

 

                                                        九月初一  金湖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4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关系   老死不相往来   社会   城市   老子   道德经   鸡犬之声相闻   距离   人海   夫妻间   社会性   邻国   甜食   人群   现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