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悟道14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称也。          --摘自《道德经》第四十二章<?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孤独

 

一个暑假快要过去了,原先写作的习惯没有能够坚持下来,若要找理由,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事,让自己不能安静地坐下来去写。已然不像在武当山道学院的那一段日子,在没有外在的干扰下,如期的进行。当然,我不会自责什么,毕竟,生活是真实的,现实是多彩的,外部社会对内在的纷扰不是毫无缘由的。并且,这更让我加深了对独处的理解。我曾经忙里偷闲地给一个好友,发出过这样一段对孤独理解的信息:孤独是一种境界,是内心超然时的优越;孤独是一种状态,是精神安然时的恬淡;孤独是一种清静,是天人相应时的幽冥。

孤独是精神强大者必修的通天之路。

但凡世之人会害怕孤独、会忧惧孤独、会紧张地面对孤独,他们不能真正意义地去理解孤独,会在失去社会同伴时不安和痛苦,会在社会定义的关系中寻找慰藉。

我不得不说出这样的话:“我们生而孤独。”

我们投身人胎,在母亲的腹内,就是一种孤独!虽然,有时候我们的父亲会用心来感受我们;虽然,有时候我们的母亲会用手来抚慰我们。但我们在羊水之中依然是一种孤独!即使我们在母体里,意外有幸地遇上了同胞兄弟姐妹,但那并不代表我们不再孤独!

出生之后,投入社会的怀抱,但我们依然会在某个时刻感受这一孤独感的存在。所以,我们会依恋我们的父母、依恋我们的配偶、依恋我们的亲人、依恋我们的朋友。残酷的是,即使我们希望用这种依恋的状态,来驱赶这无法驱赶的孤独感,但我们依然失败、依然在孤独感的侵扰下惶惶不安,依然在孤独感的笼罩下紧张忐忑。更残酷的是,有时我们连这种依恋的机会都会被无情地剥夺,孤独更像洪水猛兽张开大口无情地将我们吞噬。以至于我们真的在这种吞噬中死去。

似乎我们在孤独感面前,将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法击败它、驱赶它、抹掉它!

既然“生而孤独”已是事实,面对孤独,我们奈之如何?

孤独其实不是魔鬼,有时她更是天使;孤独其实不是敌人,有时她更是朋友;孤独其实并不丑陋,有时她更是美丽。面对孤独,我们无需战战兢兢、彻底绝望,因为她不再是我们害怕的魔鬼,而是天使;面对孤独,我们无需咬牙切齿、恐惧不安,因为她不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朋友;面对孤独,我们无需四处躲闪、百般回避,因为她呈现给我们的,不再是丑陋不堪,而是美丽。

我欣赏孤独!

因为,孤独是一种境界,是内心超然时的优越;孤独是一种状态,是精神安然时的恬淡;孤独是一种清静,是天人相应时的幽冥。

我们死后是否还是孤独?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没有死亡的经历,也无法告知死亡之后,我们是否还有孤独。如果死亡之后,依然孤独,我倒庆幸上天给予了这份礼物。

 

 

                                              七月十一  壬寅    金湖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    --摘自《道德经》第58

 

 

                                  苦难

 

不久前,在舟曲发生的泥石流灾难,引发了和几个朋友讨论了关于苦难的问题。于是,我不得不将我对苦难的理解和认识作一下表达。

佛教有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一下佛教徒认为现实人生是种苦难的状态,苦是人生的真实本相,所以需要寻求解脱之路。并对人生苦难的状态描述为“八大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蕴炽盛。以致皈依佛门,获得解脱,规避苦海的人生之路。基督教的耶稣用受难的方式,走上了十字架,透出了这样一种主动担当苦难的爱,似乎来的更有些责任感和面对苦难的勇气,但让我感觉似乎基督教对苦难的认识,略显带着点紧张和沉重。

面对苦难,老子告诉我们:“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

此时,我仿佛听到了老子亲口说出的这句话,这声音带着高深的智慧和无上的清静,悠悠扬扬地传向了八方,每个角落的生命都肃然起敬、豁然开悟。

有的时候,我们会问自己,苦难是什么?

苦难对于每个人的定义都会不同,没有一个固定标准,这是因为每个人对于苦难的理解和认识以及苦难的承受度都不会完全一致。白化病人在阳光下暴晒是种苦难,但对爱斯基摩人来说,却正需要这阳光的温煦;拥挤的火车里,保持固定的站立对于春运回家的人是种痛苦,但对于失去双腿、永远瘫坐轮椅的人来说,这种痛苦何尝不是幸福?在地震中,被钢筋混泥土深深地压住、营救希望又是如此渺茫的人,即使把前两者所累加起来的“苦难”,对于他们来说,更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苦难的提出,是因为我们知道苦难的对立面--幸福。或者,反过来说,我们认识苦难,是因为我们感受过幸福。我们无需孤立地看待苦难,其实苦难的背后就是幸福,没有苦难就没有幸福。

“吃的苦上苦,方为人上人”“苦尽甘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之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许许多多贤人、圣人都用积极面对苦难的心态来告诫我们,用于面对苦难。这种方法非常不错,但道家的思想,难道仅仅停留在这些“苦中作乐”、“苦后得乐”的境界吗?如果是这样,我们也太低估老子的智慧了。

“福祸相依,孰知其极?”正是老子用最辩证的方法,回答了对苦难最深远地理解。福祸相互的转化,是没有穷极的,也就是说,对福祸一分为二的看待是偏颇的,是不圆满的。苦难和幸福其实更像是一对连体,是一对阴阳,如果从道的角度观察苦难,其实是需要整体观的。

所以,我们由此更好地理解,庄子为何说“安时顺命,哀乐不入”了。正是因为福祸是一个整体,所以不需要对一时的福、一时的祸、一时的乐、一时的哀,发动我们内在的心灵,去被这些外在的、短暂的、变化的福祸哀乐所动摇。我们只需“安时顺命”,在大道自然的状态里完成我们一生的经历,不论是苦难还是幸福。

苦难,其实只是一面镜子,因为它只是用来照亮我们的心灵,如同幸福一样。对于世人来说,苦难照出了我们心灵的阴面,幸福照出了我们心灵的阳面。但是,苦难不仅仅照出我们的心灵的阴面,同样可以照出我们心灵的阳面。如同幸福一样,有时也会照出我们心灵的阴面。

又或者,我们的心灵不需要外在的镜子,自己同样可以照亮自己,那么苦难和幸福的镜子,将再也没有价值 !        

 

                                七月十三 甲辰  金湖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苦难   孤独   幸福   心灵   阴面   状态   道德经   金湖   老子   基督教   阳面   清静   外在   人生   都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