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情商培养,践行德育实践

现如今,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学生的压力,家长的不惑,教师的困扰,透视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品德的形成总是落后于知识的掌握,甚至学习极富于教育性的知识,也未能使学生随之产生相应的行为。教师的苦心仿佛已付诸东流,这种现象动摇着教师的信心,甚至使教师放弃应有的努力,由此感到:情商大于智商的德育教育思想已然必行。

情商的培养就是品德教育。任何品德的形成,都要经过实践炉火的冶炼,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认识脱离实际的基因。因为教学是以知识为认识客体的,是以知识为基础的,通过学习知识来推动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教学中的认识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实现学习目的。

在现实的德育工作中,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偏爱认知,片面强调品德知识的传授,忽视必要的行为引导,甚至忽视情感的激发。二是忽视认识引导,简单规范行为。学生在没有对行为意义产生内心体验时,就不得不接受行为要求,时常产生一种被教师强迫的感觉。这很难培养出自觉的品德践行者。为此,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落实以下方面:

一、突出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

品德形成过程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内化行为规范并将行为规范外化为行为的过程,是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塑造自我和改造自我的过程。学生只有真正成为品德和知识体验者、品德行为的践行者,即成为真正的德育主体,才能实现德育目标。在这个意义上说,德育是地道的通过自我的教育,不通过自我的德育,是形式主义的德育,似乎学生处于德育之中,实则游离于德育之外,至多是听客或看客,对教育活动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很难产生积极性。这是学生在德育中失去主体地位的必然表现。要改变这种状况,不能简单地谴责学生,而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思想。例如,让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公约。结合本班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简明扼要的班级公约臵于黑扳右侧,使其对学生的学习有激励督导作用,这样既美化了教室环境,又能够使学生时刻接受教育,对他们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同时组织学生自觉完成学校、年级(组)开展的运动会、黑板报评比、文艺演出、各类集会。

二、让情感教育渗透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

我认为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相互联系的主要原因在于,道德教育若要真正成为一种抵达心灵、发育精神的教育,一定要诉诸情感。如果不诉诸情感、改善情感,就不可能变成精神发育的活动、生命内在的精神活动。因为精神发育是内在的,是生命内部的过程,而不是外在的知识输入,也不是外部的行为强加和控制。既然精神发育是一个内在的过程,就一定会变化着人的情绪、情感系统。

情感以它特有的内在性支持道德教育,这也意味着将情感渗透于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因此,道德教育一定要以人的情感体验为中介,通过体验才把道德教育内容带进人的生活情境,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及其感受联系起来,从而不仅理解价值,而且体验价值、力行价值,最终落实到人的行为。对学生思想教育不能机械,要悟,要导,要感化。尤其对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表现的学生要用恰当的方式,有时用合适的语言进行意在言外的暗示方式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这样就更容易。

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人格、生命、生活质量的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应当统摄并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之中。离开其他任何教育活动孤立地谈道德教育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能把道德教育从活生生的生活中抽离出来,也不能把道德教育从其他诸育中抽离出来。站在时代高度,综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史和德育史,可以明晰地看到这样一条基本线索:任何社会,当把德育从教育中抽离出来的时候,德育必定丧失其现实效能,教育也随之丧失其内在的、根本的目的。为此,教育把育德作为核心和灵魂,是其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德育把情感培养作为其核心追求目标,则是构建有魅力德育的关键所在。

三、以爱为基础,唤醒心灵,激发教育潜能

教育是师生共同参加的双向交流过程,师生间具有良好的情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教师对学生投之以情,关怀爱护,严格要求,就能让学生感到教师严中有爱,产生一种感激之情,引起共鸣,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内心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从心理上接受、认同老师,也必然能消除疑虑和对立情绪,产生信任、爱戴、愉悦和积极的情绪体验。此时的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效力,甚至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用自身的爱唤起学生的爱,用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对待学生犯错问题,教师要有足够大的胸怀来容纳学生的一些错误,采取恰当的手段,找到合适的机会,进行心平气和的教育,交流,努力去解决问题,不是纠着问题不放。一方面提倡学生自主发觉自身错误和不足,并不断改正和完善自己。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信力,这也是让学生爱自己的表现。

对于后进生,主动联系和协调各课任教师,把握第一手证据,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学习辅导和后进生的帮教,增进师生情谊。在师生交流时要竭尽全力,避免成效不大的做法,保持了幽默、风趣、耐心的帮教与引导,并力争家长配合,及时转化矛盾,有效的抑制问题生的出现。有任课老师经常来向我投诉,说某某学生课堂上不听命令,不守纪律,用仇视的眼光对抗老师的批评,问我怎么办?经过了解,这些学生往往吃软不吃硬,而且给他打预防针比吃消炎药要来得有用,对于老师的批评,他比较固执,却并不是完全抗拒,道理他听在耳里,但因为自尊心作祟,他不会作出马上改正的反应,要过一段时间,才会自觉执行,所以老师对他要特别有耐心。另外经常性与家长取得联系,积极做好合力教育工作,或邀请家长来校面对学生一起商讨教育对策,实施共同的爱。

四、树立新时代课程改革意识,开发德育教育资源

人是以发展为目的,道德的根本在于尊重生命、尊重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尊重人的正常需求。道德教育是要把人引向幸福,引向希望,但一个人最终是否能够把握幸福和希望之路,靠的是自己的德性,所以个人是否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道德的学习,在道德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当代德育理念应当体现为更加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更加关注个人基础性道德品质的形成,更加关注人是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道德的。

创设育人为本的学校制度和文化精神氛围。学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超越了家庭教育所包含的血缘关系,为现代人的成长提供最初的公共生活领域。一所学校究竟呈现何种质量的文化氛围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和精神面貌。我们强调,学校教育应当确立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建立有共同价值远景的教师集体精神生活。

从课程功能的完整性、整合性的角度去规定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情感教育,从而建立基于完整课程功能观的学校道德教育理念,扩展学校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的空间。树立新时代课程改革意识,避免以往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智德分离、知情分离、道德与生活相分离等情况。根据道德发展与情感、与脑的关系研究,人是完全可以在学知识的同时学道德、学道德的同时学知识的。真正有教育意义的学科教学本身就具有道德教育的价值,应当在课程改革中把学科教学变成与学生的道德学习同在的一种活动。

课程、教师和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元素,都是需要开发的德育资源。道德与情感是德育教育的基石和纽带,作为德育工作的践行者,我们要力争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德育   道德教育   品德   情商   重视   道德   过程   教师   学校   情感   知识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