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美育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运用

在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学习中,对历史的整体性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将历史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1.美育的含义

关于美育的定义,学术界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通常我们所理解的美育,即为审美教育,旨在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亦是中国提倡美育第一人。他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塑造健全的人格,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2.美育在大学生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大学生行为思想方面都区别于中学生,尤其是自我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在多年高强度的理论灌输的状态下,进入大学后,易产生一种排斥理论教育的心理倾向。把美育融入历史教学中,运用具体人物形象、历史事件,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引起共鸣,达到思想理论教育的目的。对比现当代世界、中国社会状况,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同时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1)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得到心灵上的震撼与道德情感上的陶冶。我们不光要学习探讨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历史事件在政治、经济、外交与文化层面上的影响的不可避免性。从个体情感的角度去体会历史人物内心的情感历程。

(2)通过对人物活动的观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中国近代史中,历史人物多以悲剧收场,历史中的悲剧反映了先进社会力量在严重实践斗争中的苦难或死亡,虽暂时被压倒,但终究历史会沿着前进的道路发展。因而历史人物的悲剧性会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即在审美中产生一种痛苦之感,这就是悲剧的崇高感。

3.高校近代史教学中美育的途径与方法

成长于网络环境下的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追求效率化、认知思维敏捷、崇尚平等自由与思想活跃等心理特征。简单地对课程知识点进行理论讲述,难免显得枯燥乏味。关于近代史的内容与知识点,学生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可轻而易举获得。然而审美教育却是这些网络信息平台无法替代的。

把审美教育融入理论教学中,有利于90后大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都是由重大事件串联而成,而历史事件又离不开具体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说人格美往往是体现在重大的社会性行为中,特别是特殊情境中的人格价值。尤其是近现代历史上悲剧性的失败和毁灭具有其特殊的审美性,以及社会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矛盾冲突下所形成的一种崇高的美。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教学方式也应作出相应调整。

(1)影片教学。通过电影纪录片形象生动地再现还原历史事件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如纪录片《甲午甲午》《回望梁启超》,电影《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建党伟业》与《建国大业》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网络学习平台。Coursera、Udacity、edX、中国大学MOOC,以上都为大型开放式网络平台,而且都有相应的手机客户端,方便为90后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方式。同时还有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平台,如重说近代史、近代史研究等,每天都会推送相关有趣的历史事件以及背后不为人知的真相等内容。

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可见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中进行美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对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有着重要作用,应该把它作为历史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使之不断完善,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同时,亦要把教学内容与当下相结合,紧跟时代,更好地完善历史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美育   中国   近现代史   目的   近代史   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   理论   高校   大学生   情感   时代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