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民族团结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历史作用

摘 要:列宁将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团结思想与俄国的帝国主义特征、民族关系状况及革命斗争现状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民族团结思想。这一思想为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理论指导,为我国关注少数民族利益、谋求共同发展提供借鉴,为我国民族团结政策提供理论遵循,并为反对民粹主义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列宁;民族团结思想;中国;指导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4)04-0001-05

一、列宁民族团结思想的形成及特色

列宁民族团结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团结思想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初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思想及其理论框架。经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团结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并通过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检验,最终形成了列宁民族团结思想。

(一)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团结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团结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一是论证了民族团结的基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目标。资产阶级的日益强大使无产阶级的地位日趋下降,为摆脱共同的阶级压迫,消灭私有制,各民族无产阶级应团结起来。二是民族团结的主体:各民族无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口号,并指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做到这一点。三是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第一,民族差别。民族之间存在的差别必然导致各民族间互相不了解、不信任,并由此产生民族隔阂;第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这种思想既可以影响到无产阶级内部各党派的团结,分散无产阶级力量,又可能产生民族歧视、排斥其他民族现象,破坏各民族人民的团结;第三,资产阶级的反动政策。反动的民族政策产生民族仇视,加剧民族隔阂。四是加强民族团结的具体措施:第一,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各民族无产阶级,即成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共产党,共产党代表了各民族的共同利益,而不是某一个民族的利益;第二,批判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第三,号召各民族的无产阶级要相互支持、互相帮助,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第四,提出各民族无产阶级要坚持民族平等,反

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一切民族特权;第五,经常在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清除党内错误思想,加强党内团结。

列宁民族团结思想涵盖了民族团结的涵义、主体、意义、核心、基础、影响因素、加强民族团结的具体措施及历史作用等,继承了上述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团结思想。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团结思想体系本身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以后各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不断完善这一理论内容方面作出了各种的尝试。我国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学者们更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团结思想为根本指导,将其与中国的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可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团结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初创(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创立) 形成(列宁时代形成) 发展(现当代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发展阶段。

(二)充实了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团结思想的内容

列宁不仅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团结思想的核心观点,而且还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这一观点,并最终形成了列宁的民族团结思想。其发展之处在于: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强调共同利益是各民族无产阶级团结的基础;列宁既坚持共同利益是各民族团结的基础,更重视和关注各少数民族的具体利益,并颁布相关法律纲领草案、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切实保障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全世界无产者的团结,特别是西欧民族国家无产阶级的团结,为此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列宁民族团结理论不仅强调无产阶级不分民族的团结和联合,而且十分强调

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民族的团结,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扩大了民族团结主体的范畴;第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形形色色的民粹主义是影响民族团结的主要因素;在此理论基础上,列宁更进一步阐述了俄国各种民粹主义思想及其表现形式,详尽地论述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对无产阶级民族团结的巨大破坏作用,并通过各种形式与其作斗争;第四,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加强民族团结的具体措施之一是坚持民族平等;以十月革命为分水岭,不论是革命前,还是革命胜利之后,列宁始终坚持各民族平等,通过颁布各项纲领、草案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并指出,即使各民族获得了政治上的平等权,俄国仍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为此制定和落实具体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达到事实上的平等;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波兰、爱尔兰、中国、印度等国的革命问题时,已经初步提出了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思想;而列宁在自己的著述中,以此思想为指导,更加详细、有针对性地分析了帝国主义阶段各个国家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号召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主张用无产阶级的国际文化教育各族工人,并创建了第三国际,领导和支持世界各国民族解放运动。

可见,列宁民族团结思想充实了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团结思想的内容。列宁民族团结思想的内容更加丰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民族团结思想体系。

(三)列宁民族团结思想的实践性更强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此外,如果谈到某一国家(例如,谈到这个国家的民族纲领),那就要考虑到在同一历史时代这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各国的具体特点”[1],“在帝国主义时代,对于无产阶级和共产国际来说,特别重要的是:弄清具体的经济实施;在解决一切殖民地和民族问题时,不要从抽象的原理出发,而要从具体的现实的各种现象出发。”[2]基于这样的理论认识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列宁将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团结思想与俄国的帝国主义特征、民族关系状况及革命斗争现状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列宁民族团结思想。

鉴于此,列宁民族团结思想的实践性更强。

首先,针对俄国的民族问题,列宁审时度势,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解决俄国革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进程,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根据俄国的特殊国情和革命现状,提出了民族团结思想,其主要目的是联合团结国内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抗沙俄专制制度,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俄国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其次,列宁的民族团结思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中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根据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出现的新特点,列宁全面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密切关系,从而提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这一战略思想。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反对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实现世界各被压迫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不仅需要强调本国无产阶级团结,还要号召世界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民族的国际团结,组成反对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把革命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解放的革命斗争。列宁创建的第三国际更是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正是在列宁民族团结思想的正确指导下,现实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俄国,而非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了胜利,并为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的早日实现提供借鉴和帮助。列宁民族团结思想的实践性更强,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方法。他充分领悟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并将其合理地运用到俄国革命斗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当中,为团结国内国际无产阶级得革命胜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列宁民族团结思想对中国的历史作用

列宁的民族团结思想对中国的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均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对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理论指导

20 世纪初,中国面临空前的双重危机。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受到世界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另一方面,在国内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广大民众遭受到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统治,虽然无产阶级日益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但力量分散,缺少组织性,一些自发的革命斗争不能彻底动摇和推翻阶级统治,中国仍处在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的失败更是给中国的有志之士以深刻警醒。中国的广大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认为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必须找到一种新的思想理论来指引革命。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状况与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十分相似,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可以走社会主义道路,这就给迷惘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中国的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如李大钊、瞿秋白、陈独秀等人开始在国内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特别是十月革命重要的历史意义,使中国人民感到振奋。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最强劲的社会思潮,并推动和促进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及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列宁及其领导的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和路线指导,并给予很多实际援助。随后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列宁民族团结思想的指导下,借鉴苏维埃处理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依据不同时期中国的具体国情,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对我国政党组织建设产生影响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是民族团结的领导核心,政党组织的建立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一个不分民族的无产阶级政党,坚决反对按民族建党。列宁的民族团结思想和建党学说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得到了由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无私帮助。1921年 7 月,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与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出席会议,中国 13 名代表出席会议,代表全国 50 多名党员,此次会议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1922 年 5 月,中共二大正式决定参加共产国际,成为她的一个支部。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列宁建党学说的重要影响。

其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一个包括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成员在内的、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是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这表现在,参加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 13 名代表中,就有一位少数民族同志――邓恩铭(水族),他是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共山东支部的创建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批少数民族党员之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党员中,还包括另外两名少数民族党员:马骏(回族),刘清扬(回族)。随后,许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少数民族优秀青年陆续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在为实现革命理想的斗争中,坚贞不屈,很多人甚至为此奉献了年轻的生命,如蒙古族的荣耀先、白族的施辍⒙族的关向应、回族的郭隆真、马本斋,白族的张伯简,黎族的黄振士,壮族的韦拔群,土家族的姚彦,苗族的朱早观,侗族的粟裕,彝族的王有德,朝鲜族的李冬辉等。[3]列宁曾指出,“党是阶级的先进部队,是阶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4]要确保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执政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在我国,1945 年 6 月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一开篇就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是它的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5],特别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此后,历届党中央领导人反复多次强调,要加强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必须加强党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先进性建设,经常在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纯洁党员干部队伍,充分发挥执政党的核心领导作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古田会议决议为标志,提出了适合中国实情的建党思想,即“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同时从组织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把思想教育和思想领导放在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首位。”[6]正是由于我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思想教育党员,武装、改造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分子,使他们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成为工农联盟的先进分子,从而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巩固了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三)为我国关注少数民族利益、谋求共同发展提供借鉴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既要重视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利益,还要对各民族的具体利益加以关注,包括民族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只有充分关心和重视各民族的具体利益,才能维护各民族的平等团结,维护革命斗争的胜利果实,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繁荣。列宁的这一思想对我党民族理论的提出与民族政策的制定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吸收和借鉴苏联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民族理论,颁布了一些纲领性文件,制定了相应的民族政策,来保障少数民族的具体利益,团结少数民族共同开展革命斗争。1930 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根本法(宪法)大纲草案》和 1931 年的《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的决议案》中,均明确提出了党和国家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生产力、培养民族干部等民族政策。1930 年的《中国共产党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指出“帮助各少数民族之各个民族文化经济的发展。”[7]221整个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不但反复强调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团结,重视各民族在革命斗争中的紧密合作,而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维护各少数民族的具体利益,增进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相互信任,把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中。 建国后,我党和政府非常关注各少数民族的利益,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发展问题。20 世纪 50 年代初,党和国家在民族地区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切实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此必须坚持国家帮助与各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政策,大力倡导“国家和先进民族,特别是汉族,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等方面,全面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8]为了促进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缩小地区差异和民族差距,党和国家还制定和落实了其他的一些民族政策来维护各民族的正当利益,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妥善解决民族问题,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维护了区安全、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这些政策包括民族教育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文化政策、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

(四)为制定我党民族团结政策提供理论指导

民族团结政策是我党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政策之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思想产生于建党初期,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1949 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民族团结政策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六章第五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9]这是我国第一次将民族团结原则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新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干部政策是维护民族团结政策有效落实的基本政策。1951 年 1 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统战工作的指示》中,强调要把训练少数民族干部作为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因为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强民族团结、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和做好民族地区民族工作的关键。1951 年 11 月,政务院通过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将此作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民族团结的法律依据。据统计,1954 年 9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52 年)被载入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成为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到 1954 年为止,全国少数民族干部已经达到 14 多万人,是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的近 3 倍。自新中国成立至20 世纪 60 年代这 10 年间,全国有少数民族干部 50 多万人,知识分子 30 多万人,少数民族工人 80 多万人。[10]这些少数民族干部是我党和本民族群众联系的重要桥梁,为本民族、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了力量。

(五)为中国共产党反对民粹主义提供理论指导

列宁认为,形形色色的民粹主义是影响民族团结的不利因素之一,加强民族团结必须批判和反对各种民粹主义,包括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在俄国主要是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而在中国则主要是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也被称为“狭隘民族主义”)。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大汉族主义,特别是国民党大汉族主义对无产阶级与各少数民族的团结合作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并采取措施反对大汉族主义。1931 年颁布的《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的决议案》中明确规定,“允许在一切政府的机关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尽量引进当地民族的工农干部担任国家的管理工作,并且坚决反对一切大汉族主义的倾向。”[7]170全国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指出,应突出抓住少数民族与国民党大汉族主义统治这对主要矛盾,不宜过早地强调开展少数民族内部的阶级斗争。这样才有利于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的统治,减少革命发展的阻力。当时解放区正在进行土地改革,中共中央和各中央局要求,在土地改革过程中必须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利益。为响应中央号召,陕甘宁边区政府于 1946 年 5 月发布命令,“凡属汉人进入蒙地时必须遵守当地政府之法令,如在蒙地从事垦殖,必须取得当地蒙民政府之批准。尊重蒙民之风俗习惯,并以不妨害蒙地之牧畜业为原则,同时禁止商人包租制,及各种过分剥削。”[7]1051

新中国成立后,个别地方民族关系比较紧张,这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为此,党中央多次强调,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坚决反对和批判“两种民族主义”,以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毛泽东撰写的《批判大汉族主义》(1953 年 3 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1957 年 6 月)和周恩来的《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1957 年 8 月)等都十分详尽地阐述了两种民族主义的极端危害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部分更是明确规定,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11]

党中央不仅从理论和思想上反对、批判两种民族主义,而且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把清除干部错误思想、维护民族团结落到实处。针对我国部分地区一些干部歧视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现象这一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民族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工作,批判了民族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大汉族主义,维护了少数民族的权益,巩固和加强了各族人民的团结。1953 年 3 月,毛泽东强调对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主要是汉族干部和群众)开展民族政策教育,批判大汉族主义思想。1956 年 4 月,针对一些民族地区再次发生民族歧视现象,中共中央又一次发出关于检查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的指示,指出:“大汉族主义思想倾向现在仍然是影响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政策不能正确贯彻执行的主要危险。”[12]党中央还强调,在重点反对大汉族主义的同时,应客观地反对现实中存在的地方民族主义现象,有力地维护了地区安全、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315 .

[2]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下)[M].北京:民族出版,1987:821 .

[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建党初期少数民族中的杰出人物(2)[EB/OL].[2014-10-10]. http://dangshi.people.com.cn/

GB/18263272.html.

[4]列宁.论无产阶级政党[M]//列宁.列宁专题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7 .

[5]人民网.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九四五年六月十一日通过)[EB/OL]. [2014-10-10].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089/5099/20010426/452728.html.

[6]韩冰.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传承超越及启示[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2):32.

[7]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8]金炳镐,王铁志.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442.

[9]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校网. [EB/OL].[2014-10-10].http://

dx.nwsuaf.edu.cn/show.php?articleid=443.

[10]史新元.民族问题的解决,必须服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利益――纪念列宁诞辰90 周年[J].民族研究,1960(4).

[1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EB/OL].[2014.10-09].http://cpc.people.com.cn/GB/64107/65708/66066/66078/4468606.html.

[12]青觉,闵浩,黄东辉.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形成和发展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1):38.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历史   恩格斯   俄国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   思想   无产阶级   列宁   少数民族   中国   各民族   作用   民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