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圣经神话原型的探究

摘 要: 莎士比亚对人物的刻画与把握最能代表其戏剧水平,其对悲剧人物的塑造借鉴并吸取了许多传统文学的精华,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圣经》的借鉴。分析莎士比亚悲剧中人物的圣经意象,对于深入地探讨莎士比亚作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莎士比亚;悲剧人物;圣经神话;原型

引言

莎士比亚戏剧是世界文学和艺术的完美典范,其对悲剧人物的刻画借鉴并吸取了许多传统文学的精华,对基督教经典《圣经》的借鉴就是其中之一。《圣经》对西方社会与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同样,作为影响深远的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对《圣经》的掌握不可谓不熟练。而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因其独特的文学效果和艺术魅力,为世界人民所喜爱。本文以莎士比亚刻画的悲剧人物为例,探讨莎士比亚戏剧在艺术形式等方面对圣经原型的借鉴。

一、“替罪羊”原型

圣经中较多的人物类型被后世的文学作品不断引用,已经成为了某些特定的人物原型。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中就引用了经典的“基督——替罪羊”原型。英国民族学家兼宗教史学家詹姆斯·弗雷泽在其著作《金枝》中探讨了“献祭王子”和“神王被杀”的风俗与传说,揭示了“替罪羊”原型的历史渊源。中国社科院叶舒宪教授在其《圣经比喻》中指出,替罪羊是古犹太教举行赎罪祭时所用的羊,共有两只。其中一只被杀死献神,作为牺牲,用生命为民众赎罪;另一只被逐入荒野,作为带走罪恶的载体的替身,两只羊合成一个完整的赎罪象征。根据弗雷泽的研究,氏族部落通过这样的献祭仪式用一只动物充当替罪者从而把整个部落的妖魔或疾病赶走。古代欧洲也有把具有神性的神人在仪式上杀死来清除旧年积恶的习俗,积恶被除才能获得新生。因此,“基督——替罪羊”原型的核心就是被钉死于十字架后复活,在此,基督就是被送上十字架的牺牲,以死亡替人类赎罪的那只羔羊。在《哈姆雷特》中,莎翁把哈姆雷特塑造成了一个“基督——替罪羊”式的人物。在剧中,作为王子的哈姆雷特,在整个皇室与人民受到愚弄,道德被亵渎,正义被蒙蔽的时候,他肩负起了匡扶正义扭转乾坤的重任。哈姆雷特不仅要替被谋杀的父亲报仇,还要解救自己的国家免于灾祸。就哈姆雷特与“基督——替罪羊”原型的对应关系而言,王子出身的哈姆雷特对应的是上帝之子基督,二者都是“献祭王子”风俗中“王子”的映射;哈姆雷特的死对应的是基督的死;哈姆雷特牺牲自己,将代表阴谋、乱伦和愚昧的国王、王后和大臣等人带给死神,清除罪恶,净化丹麦,死后仍被人礼遇,对应着基督牺牲肉体为人类赎罪而后复生,两者都是高贵的替罪羊。

在莎翁的另一个悲剧《奥赛罗》中,奥赛罗和苔丝狄蒙娜的圣经神话原型同样是替罪羊,而且二人角色的塑造更加契合叶舒宪先生关于圣经中“罪羊”意象的描述。如果说苔丝狄蒙娜是被杀献神的那只替罪羊,奥赛罗则是负载罪恶被放逐于荒野的另一只替罪羊,二人的形象共同构成了赎罪的象征。苔丝狄蒙娜是纯洁的,她的死是因为伊阿古的构陷,奥赛罗是愚昧的,他的死是因为轻信。苔丝狄蒙娜的死亡促使伊阿古的罪恶被揭露,而奥赛罗的死亡促使伊阿古被捕审判,两位主角的死亡最终剔除了罪恶。奥赛罗和苔丝狄蒙娜的替罪羊原型,在剧中早有暗示。在伊阿古向苔丝狄蒙娜的父亲勃拉班修构陷奥赛罗和苔丝狄蒙娜时,就说道“一头老黑羊在跟您的白母羊交尾哩”。而奥赛罗在听信伊阿古的谣言后,也曾自侮“我就是一头愚蠢的山羊”,并咒骂苔丝狄蒙娜和他的假象情敌凯西奥是“山羊和猴子”。可见,莎翁在创作《奥赛罗》时,已有意将替罪羊的含义融入奥赛罗和苔丝狄蒙娜的角色塑造中。

二、“魔鬼”原型

圣经中的魔鬼撒旦是背叛上帝耶和华的堕天使,曾是上帝座前负责在人间布置诱惑的六翼天使,后来堕落变成了魔鬼,代表对抗光明力量的黑暗与邪恶。莎士比亚悲剧中许多反面人物都来源于《圣经》中魔鬼的原型,是魔鬼的化身,邪恶的象征。在莎翁的首部悲剧《泰脱斯·安德洛克尼斯》中,塔摩拉的两个儿子对泰脱斯的女儿拉维尼娅实施了轮奸,为掩饰他们的丑行,竟割掉了她的舌头。他们这种灭绝人性的恶行表现出恶魔的本性。而在《麦克白》中,在自私、贪婪、野心的驱使下, 麦克白在自己的领域内杀害了为他接风洗尘的国王。与塔摩拉的两个儿子相比,麦克白更逼近于魔鬼原型。麦克白本是为国王平叛和抵御入侵的英雄,却无法抵御巫婆和妻子的诱惑,最终变为篡位和屠杀人民的魔鬼的历程,与撒旦曾为上帝座前负责在人间安放诱惑的六翼天使,随后堕落变为魔鬼的过程极为相似。此外,《奥赛罗》里口蜜腹剑的伊阿古,用谎言诱使奥赛罗轻信,最终导致象征善良和纯洁的苔丝狄蒙娜死亡,与伊甸园中化身为蛇的魔鬼诱惑夏娃与亚当偷食禁果而获原罪是异曲同工。在《李尔王》中,蛇蝎心肠的高纳里尔被她所抛弃的父亲李尔王谴责“用她的毒蛇一样的舌头打击我的心”,被她所欲谋害的丈夫奥本尼称作“一条金鳞的毒蛇”。以蛇为化身的魔鬼形象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比比皆是。

三、“话语”的力量

叶舒宪先生在《圣经比喻》中提出“神的话语”的概念,指出了语言的力量。

叶先生认为圣经中的创世神话里已经体现了语言的力量,因为上帝是通过语言来创造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而叶先生又指出,所谓《旧约》和《新约》的“约”字,都是上帝与人类所立下的“约言”。这就不难理解语言崇拜观里把话语比做与食物一样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其重要性甚至比一般食物更贴近神性。作为最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无疑是运用语言的高手,对于语言的力量有多可怕,他在自己的悲剧里充分展示出来。整部《奥赛罗》所讲述的就是谎言的力量。而李尔王的悲剧就是轻信不孝女儿的甜言蜜语,鄙弃逆耳忠言。而莎士比亚的戏剧名留青史,乃至整个人类的文学与历史的产生和发展无不是语言力量的体现。

四、“受难——反抗——新生”

如果说“替罪羊”的圣经原型源自基督受难,那么“受难——反抗——新生”的母题则源自基督复活。根据叶舒宪先生对基督教义的解析,基督受难是肉体上的死亡,而基督复活则是“灵魂的新生”和“精神的升华”。莎士比亚笔下的许多人物都经历了“受难——反抗——新生”的过程。对于哈姆雷特来说,他的受难是父王被害,母后再嫁,叔父篡夺王位;他的反抗是验证父王的冤屈,谴责母后的背叛,揭发叔父的罪恶并使之最终得到惩罚;他的新生则是肉体死亡的同时,灵魂得到解脱。对于李尔王来说,他的受难是他所信任的两个女儿的背叛;他的反抗是质疑世间是否存在公道和正义,不与邪恶和丑陋做妥协;他的新生则是等来了小女儿考迪莉娅的解救,等来了真爱,当他怀抱着考迪莉娅死去的时候,也是他灵魂解脱,精神升华的时刻。代表真善美的考迪莉娅则是另一个替罪羊的象征,她的死亡洗涤了两个姐姐的罪恶,促成了李尔王精神的解脱。

结论

《圣经》作为西方文学两大支柱之一,不但是基督教的经典之作,也是欧美文学的根源。许多英国文学作品的人物、情节和意象的相应原型都能在其中找到。 作为影响历代文学创作的巨匠, 莎士比亚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圣经》的影响和启示,在其刻画的悲剧人物中大量使用了圣经故事中的原型。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莎士比亚悲剧中人物的圣经神话原型,此研究不但对我们欣赏和解析莎士比亚戏剧具有重要帮助,而且对我国文学创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弗莱.批评的剖析[M].纽约: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1967。

[2]弗雷泽.金枝[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0。

[3]梁工.莎士比亚与圣经[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4]莎士比亚全集[M].北京:译林出版社, 1998。

[5]叶舒宪.圣经比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西方文化   莎士比亚   弗雷泽   原型   圣经   悲剧   基督   人物   替罪羊   罪恶   魔鬼   神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