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动物习语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对比动物习语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摘 要:习语即习惯用语,是语言的精华,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是民族文化长期锤炼的结果。在中西文化中存在大量的动物习语,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生活背景、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的不同,动物习语也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带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本文主要从动物习语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入手,分析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以期为中西文化更好的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动物习语 中西文化 差异

语言要以文化为载体,处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而语言又是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离。动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久而久之,人们赋予了动物人的特性,给人类语言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动物语言。动物习语是语言中的独特修辞手段,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中西文化中有很多与动物相关的习语、典故等,由于人类在思维方式、生活经历、思想认识等方面存在一些共性,因此英汉动物习语也有相似处。但由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动物习语负载着不同的意义,也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带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这给人们交流带来了一定障碍。本文主要从动物习语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入手,分析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以期为中西文化更好的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中西文化中动物习语的差异对比分析

1、喻体相同或相似,喻义不同的动物习语

动物是人类朝夕相处的朋友,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天性、生活习性。人们在于动物长期的接触中,逐步了解到动物的天性,并与动物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中,增添了大量的动物语言。各民族都有其相通性的一面,因此英语动物习语也具有相似性。如英汉中的蜜蜂都带有勤劳的意思,汉语中表述为像蜜蜂一样勤劳,英语中表述为as busy as a bee;羔羊都代表温顺,汉语中指人的性格温顺时表述为像羔羊一样,英语中表述为as gentle as a lamb等。在人类文明进化的过程中,由于人类在生活经历、思想认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用来反映文化的语言也存在差异。英语和汉语产生于不同的民族、地域之中,也赋予动物不同的寓意。同一种动物在中西文化中总会让人联想到某种特征,但联想到的特征却存在很大的差异。

具体以英汉动物习语中差异最为典型的狗、龙、蛇、鹤为例。中西方都有养狗的习惯,但对狗的看法却存在一定的不同。中国人养狗的目的主要是打猎、看家,长期以来形成了“看门狗”的说法,赋予狗“奴性”,带有很强的贬义色彩,常用狗来表示坏人坏事。比如如果某人仗势欺人,人们就会骂他“狗仗人势”,如果某人胆大妄为,人们就会骂他“狗胆包天”,如果某人不讲道德、到处钻营,人们就会骂他“蝇营狗苟”,对坏人过于愤恨时会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骂某人没有良心时就用“狼心狗肺”等。就连狗的动作和习性也被用来形容坏人坏事,如“狗急跳墙、够改不了吃屎”等,只要和狗扯上关系的,基本上都没有好名声。虽然与狗相关的也有好听一点的词汇,但基本上是用“犬”来代替“狗”的,如“愿效犬马之劳”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养狗的目的主要在于作伴,宠物狗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把狗看作是家庭的成员之一,把狗看作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因此西方文化把狗看成是忠诚的动物,经常赞誉它,常把狗比喻成人,并成为一种时尚,才会出现“love me,love my dog”的说法,汉译为爱屋及乌。在英语中有很多狗的习语,都赋予狗褒义色彩,我们来具体看一看英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英语中常用狗比喻人的行为,如一个幸运的人就用a lucky dog,一个快乐的人就用a gay dog,一个胜利的人就用a top dog,一个聪明的人就用a clever dog等。还有一些其他的有关狗的习语,如have a dog nose for用狗鼻子比喻侦察力强;an old dog barks not用老狗来比喻老年人做事富有经验;every dog has his day用来喻指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等。在英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有很多,远远超过中国,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汉语中对狗的看法多是不好的一面,带有贬义色彩,而英语中常把狗看作是忠诚的朋友,赋予褒义色彩。

中国文化中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常称自己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龙被看作是神异的动物,象征着权势,因此常称皇帝为“龙”,是真龙天子,直到现在龙还象征着强大和希望的意思,如望子成龙等。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有很多,表现威武的如“藏龙卧虎、龙跃虎踞、龙争虎斗”等;表现吉祥的如龙飞凤舞、龙马精神、龙凤吉祥等。而在西方文化中受基督教的影响,龙(dragon)有着丑陋的外形,是一种不祥之物,有海怪或海魔之意,如果用来指人则带有贬义。在英语文学作品中,龙象征着凶险邪恶,在圣经故事中,把Satan看作是“the great dragon”。现代英语中dragon还带有凶狠、母夜叉的意思,如Her mother is a real dragon(她母亲是一个母夜叉)。由此可见中西文化对龙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要表达望子成龙的意思,英语中要用意译来代替Hope one 's children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而不能用 I hope someone's son become a dragon。

另外,中西文化中有关同一动物习语含义不同的例子还有很多。西方文化中的蛇被赋予了贬义色彩,这起源于圣经故事,魔鬼变为蛇身,引诱夏娃偷吃禁果而失去伊甸园。因此在英语中,蛇(Snake)用来指人时代表冷酷、阴险、卑鄙之意。但在中国人们看到蛇则会引起不同的联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用“美女蛇”表示漂亮的女子,如民间传统文化中的“白娘子传奇”,蛇代表了美女子形象,被赋予了善良、温柔之意。鹤在中国文化中有长寿之意,如松鹤延年。因此祝寿时常用鹤相赠,表达美好的愿望,同时鹤又能让人联想到非凡的品质,远大的志向。但在西方文化中,鹤只是一种普通的鸟,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2、喻体不同但喻义相同或相似的动物习语

由于受人们生活的具体环境、宗教等的影响,中西方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不同,对动物会赋予不同

的寓意。如中国的农耕社会用牛作为重要的劳动工具,牛不辞辛苦、夜以继日的工作,久而久之牛被赋予了力大无比、任劳任怨的形象,汉语中有很多与此有关的牛的习语,“力大如牛”、“老黄牛精神”等。另外还有“吹牛”、“牛饮”等。而西方文化中,表示力大无比、任劳任怨的精神常用马来代替。在西方文化中,马代表着wWw.LWlm.com

速度与力量,在打仗、运输、运动中都离不开它。在汉语中马也是交通工具,但与汉语不同的是,英语中马还是耕作的工具,代替了汉语中牛的工作,因此汉语中牛的习语与英语中马的习语对应起来。如英语中as strong as a horse表示力大如牛,work like a horse表示老黄牛精神,talk horse表示吹牛,eat like a horse表示食量大如牛等。

再如中西方文化中关于“虎”、“狮”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文化中提到百兽之王,人们会想到虎,而英美国家则会想到狮子。汉语中人们对虎会展开两种联想,一种象征着威武勇猛,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习语如虎虎生威、藏龙卧虎等;另一种代表着凶猛、冷酷,如笑面虎、伴君如伴虎等。在西方文化中狮子则代替了汉语中虎的美称成为百兽之王,狮子被赋予了力量和勇敢的意义,很多神和国王的宝座上都刻有狮子形象。因此在英语中表示“狐假虎威”、“拦路虎”等要用“like a donkey in a lion's skin”、“a lion in the way”来代替。

中西方文化中用不同的喻体表示相同喻义的动物习语还有很多,如汉语中形容一个人很饿时会描述为“像饿狼一样”,而在西方文化中会表示为“as a hungry as a bear”;形容人胆小怕事时,用“胆小如鼠”来表示,而西方文化中则用兔子来表示胆小“as timid as a hare”等。

二、动物习语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原因

1、风俗习惯

不同的民族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会形成自身独有的风俗习惯,成为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准则。受风俗习惯的影响,不同的民族对同一动物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感情,赋予它不同的寓意。在西方风俗习惯中狗是人类的朋友,因此与狗相关的习语都带有褒义,人们都赞誉它、美化它。而在中国风俗习惯中狗是看家狗,看门狗需要忠心,狗被赋予了奴性,因此与狗相关的大都带有贬义。英国人常食用蛋糕,受饮食风俗习惯的影响,表示容易做的事情时用“a piece of cake”表示,而中国人则用“小菜一碟”来表示。

2、宗教信仰

宗教对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习语可以明显的看出宗教对语言的影响。西方国家大都以《圣经》为原型,尊基督教为国教。如英国是典型的基督教国家,英语习语很多来源于圣经故事。如智慧超群用“as wise as SolowWw.LWlm.com

mon”表示,极有耐心用“Job's patience”,恶魔用“the great dragon”表示。而中国则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以佛教为主,汉语中出现了一些与佛教有关的习语,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

3、地理环境

文化的特点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因为所处地理环境的特点而具有自身的特征。英国处在大不列颠群岛上,具有广阔的海岸线,渔业较为发达,受渔业的影响,英语中出现很多与鱼有关的习语,如枯燥无味的人用dull fish为表示,喝酒喝得多用drink like a fish来表示,厚脸皮的人

用cool fish来表示等。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把牛看作是主要的农耕工具,牛给人们带来了播种和丰收的喜悦,受到了人们的赞誉,汉语中产生了很多与牛相关的习语,牛脾气、吹牛、老黄牛精神等。

总之,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动物习语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如果不了解习语负载的民族文化内涵,wWw.LWlm.com

用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去解读其他民族语言,势必会产生错误的解释,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既要注重文化的共性,又要注重个性,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习语,更好的促进交流。

参考文献: [2]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张荣婕,英语动物类习语的内涵及其汉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10)

[4]苏健,论英汉动物类习语的文化差异[J],山西科技,2008(5)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西方文化   差异   动物   汉语   中西文化   风俗习惯   贬义   英语   语言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