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观照下的关汉卿与莎士比亚的婚恋观

中西方文化观照下的关汉卿与莎士比亚的婚恋观

一 《拜月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简介

爱情是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永恒的母题。自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始,古老的中国大地就在传诵着一曲曲婉转动人的爱情赞歌。其后的文学繁荣期从唐诗到宋词,国人含蓄的性格使得爱情表达的方式大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到了元代,由于市民阶层的兴起,争取自由爱情的情绪高涨,涌现出大量大胆表白自由爱情婚姻的文学作品,其中以戏曲的成就最为突出。关汉卿是是中国元代戏曲成就最突出的作家,著有66种剧本,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关汉卿擅写旦本——以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他的《拜月亭》与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为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在戏剧成就方面又以《拜》剧为首。关剧《拜月亭》讲述了尚书之女瑞兰在战乱中巧遇落难书生蒋世隆,产生感情,结为夫妇。后被狠心的爹爹王镇强逼,二人分离。瑞兰心中惦念,焚香拜月,祷祝世隆平安。峰回路转,世隆高中,被招为婿,夫妻终于团聚。

西方文学中也不乏爱情婚姻为主题的作品。从古希腊的爱情诗到中世纪的骑士文学,西方歌颂赞美爱情的方式主要以热情浪漫的诗歌为主。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戏剧成就斐然,英国诞生了伟大的人文主义剧作家莎士比亚,莎翁戏剧主要反映爱情、友谊、婚姻等主题。《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翁笔下最著名的爱情故事,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人文主义爱情剧。故事讲述的是在意 大利维洛那城,凯普莱特之女朱丽叶与世仇蒙太古之子罗密欧一见钟情。在神父的帮助下,两人秘密结婚。后朱丽叶被逼改嫁,喝毒药假死。罗密欧赶到,随即也喝下毒药。朱丽叶醒来,见爱人已死,即自刎追随而去。

以往学者对于这两部作品的研究偏重于女性人物的分析或悲喜剧的比较,极少涉及到中西方婚恋观。笔者希望从中西文化的角度,对比分析两剧,透析两剧所反映的关汉卿与莎士比亚婚恋观的异同。

二 关汉卿与莎士比亚婚恋观的相同点

尽管中西方文化与社会背景不同,但关剧《拜月亭》与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所反映出来的婚恋观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两剧主角在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上都体现了剧作家进步的人文思想,以情为本,婚恋自主。

1 自由爱情

《拜》剧原名《闺怨佳人拜月亭》,戏曲的题名准确地传达了其中的女主角瑞兰的心境。“闺”即“闺房”,意指封建礼教的束缚。封建时代中国传统未婚女子通常都是将自己紧锁在“闺房”之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怨”则体现了女主角瑞兰对于封建父权及封建礼教的不满。瑞兰在战乱中与世隆相处,互生爱情。由于门第悬殊,婚事遭父亲反对。作为一个大家闺秀,她无法反抗,只能借拜月以发泄心中对父亲的不满。“拜月亭”则象征着瑞兰心中对自由爱情和婚姻的渴求。《拜》剧对自由爱情婚姻的表达,在封建时代具有鲜明的进步性。

西方文化崇尚自由,认为爱情本身是一种价值,持“爱情至上”的观点,爱情高于一切,甚至生命。尽管朱丽叶知道罗密欧是世仇家族的子女,还是不顾一切地爱上了他。在他们的爱情中没有世俗的仇恨,也没有门第观念,似乎一切都不能阻挡他们炙热的爱情。为了爱情,他们可以抛弃一切,甚至舍弃生命。罗密欧与朱丽叶用死亡证明了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是对自由最强烈的渴望,也是他们勇敢走向死亡的动力。罗密欧与朱丽叶对爱情的执著,不仅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更让《罗》剧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爱情剧的伟大经典之作。《罗》剧彰显了剧作家莎士比亚的进步的人文主义爱情观。

2 自主婚姻

“婚姻自主”,这在中国的封建时代具有较强的进步意义。中国古代青年男女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自由爱情,更别说自主婚姻了。王瑞兰是金国尚书之女,在战乱中偶遇落难书生蒋世隆,患难见真情,在招商店与他结为夫妇。他们的婚姻既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也没能恪守封建礼法,是对自由婚恋的强烈表达。后二人结合被爹爹王镇知晓,强行拆散,瑞兰却“不曾有片时忘的下俺那染病的男儿”,月夜祈愿,望终有一天夫妻团圆。瑞兰拜月以求“圆”更是突显了她对自由爱情的忠贞和对自主婚姻的坚定。

西方一直都推崇自由爱情和自主婚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封建门第观念、家长专制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中世纪以来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莎士比亚的爱情婚姻剧更多表现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和个性解放的赞美,表现了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罗》剧中朱丽叶与罗密欧一见钟情,花前月下,他们互诉衷肠。然而来自两个封建家庭的强烈反对,并没有使他们的爱情停滞不前,爱火反而是越烧越旺。他们私订终身,并在好心的神父劳伦斯的主持下举行了婚礼。他们的结合不仅见证了炽热的爱情,更是表达了他们对自由爱情婚姻的强烈渴望。即使后来两人的爱情受到了重重阻碍,罗密欧因杀死朱丽叶的表兄而被放逐,也没能终止他们火一般炽热的爱情。剧终两人惨烈的殉情更是对自由爱情的强烈表达。他们的爱情纯洁而美丽,最终战胜了封建压迫和偏见,显示了人文主义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三 关汉卿与莎士比亚婚恋观的不同点

关汉卿与莎士比亚婚恋观的不同首先表现在两剧的婚恋模式上。《拜》剧创作于元代战乱频繁、时局混乱的时期,因此整个戏曲的基调多了些现实色彩,这不仅体现在戏曲背景的刻画上,同样也体现在爱情婚姻的模式上。《罗》剧创作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爱情婚姻方面更是表现出一种积极浪漫的色彩。其次,关汉卿出身于“士大夫”阶层,婚恋观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而莎士比亚诞生于欧洲文艺复习时期,他的作品大都体现了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罗》剧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作品,因而莎士比亚此时的人文主义思想也显得不够成熟,是有一定的缺陷。

1 关汉卿的现实婚恋观与莎士比亚的浪漫婚恋观

关汉卿的婚恋观是现实的。首先,他刻意将瑞兰和世隆的爱情放在现实的背景下去演绎,这就使得他们的爱情也更显真实;其次,在《拜》剧中,作家改变了元杂剧中众多“一见钟情”的婚恋模式,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患难真情”的婚恋模式。可以说,这与中国传统的婚恋观是分不开的。中国传统的爱情是循序渐进的,浓烈的爱情往往都是日久生情。《拜》剧着重刻画了瑞兰和世隆相识、相知相爱、被迫分离、终破镜重圆的过程,没有花前月下,也没有吟诗作对,展现了世人真实的生活,也影响了之后以战乱与婚姻为题材的剧作,如清代洪 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等。

反观莎士比亚的婚恋观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无论是罗密欧还是朱丽叶,都在浪漫的氛围中表达彼此的爱意。从“月亮”、“玫瑰”等等这些在西方文化中爱情的代名词的频繁使用,便不难看出其中的爱情的浪漫。其次,莎士比亚戏剧中一直以来都推崇“一见钟情”的爱情模式。在剧作中,主人公往往一看到对方就会彼此产生爱慕之情,然后携手克服一切的困难,最终获得幸福。《罗》剧中这种“一见钟情”被演绎到了极致。刚刚还沉浸在失恋痛苦中的罗密欧一见到朱丽叶就将苦恋的罗萨兰抛到脑后。而朱丽叶也是芳心萌动。罗朱的一见钟情似乎具有摧毁一切的力量,鼓励他们克服一切的障碍,直至献出年轻的生命。莎士比亚笔下的一见钟情不是一时的逢场作戏,而是至死不渝相爱的勇气,是莎士比亚文学世界中理想爱情的楷模。

2 关汉卿士人的局限性

在《拜》剧中,关汉卿塑造了一个无论身世还是个性都优于男性的大家闺秀——王瑞兰,并借此打破封建男尊女卑的模式情婚姻,体现了现代女性的婚恋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进步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关汉卿婚恋观的历史局限性。关汉卿不仅仅是“下层社会的书会才人”,同时还是“士大夫阶层的正统儒生”。关汉卿深受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的影响,始终都摆脱不了封建礼教正统的爱情婚姻的道德观念。其思想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面对封建父权的软弱无力。在《拜》剧中,当自由爱情与封建门第观产生冲突的时候,为了维护封建的父权,关汉卿为王父拆散瑞兰和世隆婚姻的行为进行了开脱。面对动荡的时局,王父两次都不肯将女儿托付给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世隆。首先是得知女儿的私合后,狠心将其带回;后又替女儿选武状元为婿。虽瑞兰心有不愿,但其出身限制,使其不可能与父母彻底决裂,只能屈从;其二,面对封建礼教的妥协。瑞兰与世隆在招商店的结合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对封建礼教的极大挑战。出于士人阶层的局限性,关汉卿未能将对封建礼教的抵抗进行到底,而是借助一种冥冥之中的命运,给这对恋人安排了一个团圆的结局。他们的私合也因此合法化了。因此,对元杂剧作家来说,婚姻化的伦理关系才是惟一正当的男女关系。

3 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的不成熟

尽管《罗》剧是以罗密欧与朱丽叶惨烈的殉情终结的,但这丝毫都不影响他们爱情的伟大性。他们对自由爱情与自主婚姻的执著追求,显示了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和价值,也是莎士比亚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但《罗》剧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人文主义作品,因此其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缺陷,即极端的个人主义和悲观宿命论,而这也正是造成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的原因所在。其一:人物的极端个人主义。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似乎一直都有这样的一个心理暗示,即悲剧的命运往往都是因为悲剧人物无法摆脱的缺陷。《罗》剧中作为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南方人,无论是罗密欧、提伯尔特还是茂丘四奥都表现出性格急躁、争强好胜的个性。茂丘四奥为了维护朋友罗密欧的荣誉而提出与提伯尔特决斗,他也因此而丧命;罗密欧目睹朋友茂丘四奥身亡,急匆匆与提伯尔特决斗以讨回公道;而提伯尔特出于对孟太古家族的强烈仇恨和寻衅报复,与罗密欧决斗,并最终命丧其手;其二,悲观宿命论。《罗》剧中强调主宰罗密欧与朱丽叶命运的不是社会力量,而是世俗的仇恨;他们的悲剧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的,是上帝和命运引导男女主人公走向悲剧的命运。《罗》剧中有太多的偶然因素,如罗密欧刚刚失恋就与朱丽叶在舞会上相遇而一见钟情,二人对爱情的忠贞导致后来的殉情;罗密欧在决斗中误杀提伯尔特,被放逐,让两人相爱的人天各一方;朱丽叶喝药假死以逃避父亲的安排,派出的送信人出乎意料的受阻;罗密欧的仆人传错了信息,让他误认为爱人已死,决定殉情追随;罗密欧先于朱丽叶醒来前就到达了墓地,以致二人失去了最后的机会。这些偶然的因素串在一起,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奠定了悲剧的基调,是导致两人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

四 结语

可以说,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戏剧魅力。关汉卿的《拜月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表达了剧作家对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与自主婚姻的肯定,张扬了剧作家的人文主义精神。然而,不同文化的差异又使两剧的爱情模式迥异:东方的爱情婚姻现实,西方的爱情婚姻则更浪漫。今天,重新解读这两部作品,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西方婚恋观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西方文化   莎士比亚   中西方   婚恋   朱丽叶   罗密欧   人文主义   封建   婚姻   自由   爱情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