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泾浜语的中西方文化解读

洋泾浜语的中西方文化解读

摘要:洋泾浜语是一种混合语言状态,作为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之一,有其产生的特殊背景。通过对洋泾浜英语和洋泾浜汉语的解读,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融合。本文试从其产生的背景及成因进行分析,并就此现象进行相应的文化阐释。

关键词:洋泾浜英语;洋泾浜汉语;中西方文化;差异;融合

一、洋泾浜语产生的背景

洋泾浜英语,最早在20世纪初的上海滩流行,当时被人戏谑地称为“洋泾浜”,是指在英语交谈过程中不时夹杂汉语,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是当地人在同外来殖民者打交道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是双方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临时性交际工具。从某种程度来说,洋泾浜英语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文化的产物,是帝国主义进行海外扩张强行奴役殖民地人民的见证。

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彻底告别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在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盛行一时的各种洋泾浜英语也逐渐走向衰亡,同时随着英语正规化教学在中国的逐步推广和普及,洋泾浜英语最终失去了它的生存空间。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交往频繁,另一种与洋泾浜英语非常相像的中西交融的“散装英语”出现,如“你能help me一下吗?”。不同的是洋泾浜英语是说英语,而洋泾浜汉语说的是汉语,为了与洋泾浜英语相对应,我们不妨称之为洋泾浜汉语,它与洋泾浜英语既有一定的联系也有本质的区别。下面试对洋泾浜英语和洋泾浜汉语的跨文化内涵进行解读。

二、洋泾浜英语的跨文化解读

洋泾浜英语的产生,表面上看是西方殖民主义的使然,更深层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征服和战胜自然的思想。为了达到征服的目的,他们首先向殖民地灌输了他们的语言,而与此同时坚持老庄的不违自然之说、追求和谐相处的国人却只是稍作抵制之后就接受了英语。此外,洋泾浜英语的产生也体现了中西方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差异。中国文化的传统就是维护民族的独立,不向外扩张。西方在民族关系方面讲究竞争和斗争,许多思想家主张征服别的民族甚至统治世界,而这些思想往往被统治阶级采纳并付诸行动,洋泾浜英语就是这种思想下的产物之一。下面逐一探讨这几个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对待自然的态度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自古以来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崇尚自然,顺其自然,其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则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认为人的思维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事物,注重人对大自然的探索,认为人可以通过斗争与努力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

洋泾浜英语的产生,可以看出中国讲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在当时那个时代,清政府不积极抵抗、任人宰割的做法似乎认为中国受列强的侵略是自然轮回的表现。因此,当英语被带到中国时,国人没有完全拒绝。而西方侵略者则想当然地认为他们能够改造本土恶劣的自然环境,就一定也能够完全征服中国,让中国人说他们的语言。于是,洋泾浜英语作为一种西方侵略者以退为进的变形语言成为了当时当地中西交流的主要语言。

(二)对待民族关系的态度

不管是在处理国内各民族关系上,还是对待国外异族,中华民族一直坚持着和平共处的原则。而西方却把征服别国作为他们处理对外民族关系的准则,奴役和霸占别国在他们的文化中根深蒂固。但是在和平时期,西方的征服文化显然是站不住脚跟的。正如洋泾浜英语一样,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奴役思想的驾驭下,它存在了很长一段时期。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它最终也只能消失于历史的激流中。

(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更趋向于集体主义,而西方国家多崇尚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国家更看重的是整个集体的利益。个体做任何事情前,都会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然而,在个体主义盛行的国家里,每个人都更关注个体的价值和利益。侵略别国就是西方个人主义膨胀的结果,而洋泾浜英语也是侵略者在为了达到私己利益时采取的手段之一。

西方侵略者想在中国的上海滩实现其殖民的目的,就必须首先让中国人懂他们的语言,然而面对一种全新的语言,国人还是做出了一些抵制,使得英语最终成了没有书面语的仅仅是交际的“洋泾浜英语”。西方的个人主义最终在中国强调团结和平等的集体主义面前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

三、洋泾浜汉语的跨文化解读

洋泾浜汉语虽然和洋泾浜英语有着共同的特点,即都属于混合的语言。然而就其产生的社会环境而言,洋泾浜汉语不同于洋泾浜英语,现在的中国是个完全自由的国度,尤其在政治地位上不受任何国家的牵制。因此,洋泾浜汉语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产生,也是非常自主的。洋泾浜汉语的产生可以说是跨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更多体现的是现代社会下中外文化的交融,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思想的融合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也不是绝对的泾渭分明。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他所提倡的非目的论思想就和道家所宣扬的哲学思想非常相似。道家思想提倡淡泊物欲、名利、权利,要人们培养简单的肉体享受和内心生活,在道德生活上倡导无为,而斯坦贝克的非目的论思想也是一种随遇而安的哲学思维方式。刘岩曾经这样说道:“每当美国学者想要摆脱欧洲传统的束缚、寻求思想上独立的时候,他们就会转向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去寻找力量和可以借鉴的东西,中国时常成为美国作家的精神寄托、心理慰藉和思想归宿。”

作为现代化的一种结果,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中国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西方的文化也在变,越发广泛吸收了中国的成分。因此,洋泾浜汉语只是一种交际的需要,也只是中西交往日益密切的一种体现。

(二)全球化时代的产生

21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的时代,中外文化的交融越来越明显,中国崇尚的人文精神和西方推崇的科学精神也将在中英两种语言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推动下逐渐走向融合;东方人的互相依赖和欧洲人的相对独立意识也将慢慢被对方所理解;中国的农耕时代已经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渐渐远去,西方的霸权主义在当今这个各国之间唇亡齿寒的密切关系的牵扯下也无用武之地。洋泾浜汉语的出现也只是一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正如洋泾浜英语那样,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一旦其生存的土壤消失,洋泾浜汉语也会随之消失。洋泾浜汉语的出现,不再是殖民时期的产物,只是一种国人学以致用的表现。因此,从某些方面来说,它的产生只是说明中西交际的密切程度高于以往任何时期。

(三)跨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

跨文化传播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信息传播。它集中展现的是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进行文化间的融合,让自身文化适当变异以加速跨文化传播的进程,从而增加自身文化的自主转型能力。在殖民时代,当国人听不懂纯粹的英语时,殖民者为了其殖民目的顺利达到,让其语言在中国站稳脚跟就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允许中国人在英语中夹杂些当地的语言成分。因此,一种只为交际的语言—洋泾浜英语—就产生了。在现代社会,同样为了交际方面的需要,英汉夹杂在一起的洋泾浜汉语也适时地产生了。

四、结束语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融合,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着。尤其在当今社会, 中国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做什么对全世界都有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互相理解是至关重要的,而语言在理解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交谈时偶尔夹杂一些外语单词,说明中外交往更加直接,更加频繁,这是经济全球化、中西思想的交融、文化接触的具体体现,是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所带来的一种交际语言。中外文化交流和碰撞,从来都是双向的,互动的。因此,洋泾浜语的出现,不仅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更多体现的却是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国

参考文献: [2]乐黛云.李比熊.跨文化对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西方文化   中西方   汉语   文化   集体主义   英语   中国   差异   语言   自然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