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城文化建设需求与战略要素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新城建设在缓解主城人口压力、扩展城市产业空间、重构我国城市体系、深化相关体制机制改革以及提升区域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涌现出诸如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城等一批受到国际瞩目和赞誉的新城。然而近年来,新城热从一、二线大城市迅速向三、四线中小城市蔓延,呈现出无序扩张的态势,空城、鬼城频现。引发新城大跃进、圈地造城运动等舆论负评。可以说,当前我国新城的急速扩张已导致土地低效利用、空间结构失衡、社会矛盾加剧、地方性债务骤增等一系列消极后果。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规范和促进我国新城健康、有序发展已成为健康、可持续城镇化的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本文拟聚焦现阶段我国新城建设中的城市文化问题进行探讨,期对我国新城建设的存量优化和增量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国外新城发展的文化关照

国外新城建设是对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病进行反思的结果,其规划理念深受霍华德田园城市理想空间思想的影响,后又加入芒福德的城市区域思想及沙里宁有机疏散等理论而趋于成熟。英国是新城思想和实践的先行者,也是二战后首个立法规范和推进新城建设的国家。其后法国、美国、日本等纷纷跟进,汇聚成所谓新城运动(New Town Movement),新城也由此确立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一个重要的范式(Peters,2012)。国外新城的发展、演进,经历了从卧城、卫星城、功能完善的新城到大都市区域平衡发展中的新集聚核心等四个阶段(谌利民,2009),总的趋势是从限制大都市区域发展到促进区域平衡发展。这一发展历程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则是从功能主导的人居新城或产业新城不断迈向文化主导、产城融合的知识城市与创意城市,以及新城不断获得独立文化识别和空间价值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的服务化和知识化。伴随产业链转移,曾经以制造业为主的新城已全面走上产业服务化和知识化的道路,科技创新和文化成为新城核心能力的重要来源。西方新城产业变迁的轨迹,突出体现了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互动潮流,包括科技研发、教育、传媒、网络、总部经济、金融、休闲旅游、文化娱乐、信息咨询、创意设计等与文化息息相关产业,已普遍成为新城的主导性产业。比如美国的尔湾新城,仅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却已发展成为美国有名的宜居城市、科技黄金海岸和教育的高地,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目的地之一。

二是注重人文关怀和宜居品质。国外新城普遍注重城市功能的配套和人文关怀,致力于提升新城的宜居度。从城市交通、生活配套、生态环境到景观设计追求人性化的品质、大都市的标准以及个性化的表达。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也更多地用于环境改善和设施完善,综合配套功能力求完善并得到最大限度的复合利用。比如美国的哥伦比亚新城,被公认为是美国新城的成功典范之一。其设计理念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文化、风俗的尊重和人的关怀,表现在建筑保护、风格再造甚至地点命名等诸多方面。这种强烈的人文环境意识值得我国新城建设者借鉴。

三是强调文化活力建设和城市形象塑造。西方国家的新城重视通过丰富文化活动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并向内外公众推广新城形象,从而抵御大都市的磁力效应,确立独立的空间文化识别并赢得市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比如仅有40多年的历史米尔顿凯恩斯新城,位于伦敦与伯明翰之间,如今已发展成为英国的经济重镇。其浓厚的创业氛围、多样化的就业环境及良好的人居品质,吸引了众多人才定居。在英国有关最佳工作城市的权威调查中,米尔顿凯恩斯往往名列前茅,排名甚至超过伦敦、曼彻斯特以及伯明翰等大城市(佚名,2011)。

总之,国外新城的发展实际上贯穿着一条人文关怀和文化建设的主线,引导新城建设从功能依附走向相对独立,进而在区域平衡发展的价值网络中,找到并不断强化自身的定位。

二、我国新城建设的文化检视

(一)文化空间形态单一、薄弱

我国新城的城市文化空间体系普遍不够完整。传统与现代文化不平衡、不协调,产业、休闲、商业、教育、创新等空间文化不突出,整体城市空间文化形态单调、单薄,空间尺度过大并缺乏有机协同,公共交往空间不足,空间文化细节缺乏品质和品位。总体而言,新城空间的人性化关怀和文化考量不够。

(二)文化服务与需求脱节

我国大多数新城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不足,且分布不尽合理、利用率较低。公众文化活动不丰富、居民文化休闲生活单调、乏味。文化产品特别是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建设滞后于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缺少应有的文化氛围。

(三)城市文化意象淡薄

新城城市文化原创能力和文化影响力普遍偏弱。缺乏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化厚重感和文化内涵。普遍忽视了地域文化、历史文脉对新城文化品质和城市形象的重要性。城市文化识别模糊,居民和企业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不足。

(四)城市文化发展缺乏战略规划

新城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水平不高,文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融合不深,整体文化自觉有待进一步提高。普遍缺少新城文化发展的未来愿景、时间表和路线图。

(五)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当前我国大多数新城的产业基础有待强化,产业结构也有待提升。特别是与城市功能密切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增长乏力,成为困扰新城创业环境和就业吸引力的不利因素。

(六)人口导入不足

由于短时间内的土地城镇化快速扩张和配套不足,我国新城普遍面临人气不旺的窘境。即使已初具规模的新城镇如北京市的良乡、通州,上海市的松江新城等,其分流市区人口的功能也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城市文化建设滞后已成为我国新城普遍存在的短板,亟待予以正视和补足。

三、新城文化需求的总体特征

基于相关文献和笔者近年来对国内若干新城的实地调研和考察,本文对我国新城文化需求的共性特征总结如下。

(一)场所控制感和心理归属感需求

新城居民对空间文化的核心诉求是场所控制感和心理归属感。新城居民大多是移民,希望找到对所在地的认同感。他们对新城普遍存在的僵化分区和大尺度空间格局感到不适,向往人性化尺度的街区和便利的公共交往空间。此外,对新城环境也有着审美、怡情、安全、消费、游玩、休憩等方面的综合需求。

(二)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相对而言,新城居民及企业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一般来说,不论设施配套成熟与否,新城总是有时代感更强、节奏更快、竞争压力更大的氛围,因此他们对公共文化服务有着更高的期待。新城居民希望有就近、实用的体育休闲和文化娱乐设施来放松身心,希望有较多的思想、技术、资讯等信息交流机会来扩展视野,也希望有较多的学习和进修机会来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

(三)城市文化活力需求

新城居民及企业向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城市氛围。作为新建城市,活力氛围预示着新城的成功和繁荣,能够鼓舞市民的信心。他们希望有更多的社区文化活动,也希望本地经济文化发展与外界有更活跃的交流。

(四)文化多元与包容需求

新城大多是移民社会,因此居民和企业更珍视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他们希望新城能培育公正、包容的社会和文化氛围。一方面,公平对待居民的文化权益,包括农转非新市民、农民工以及老年人群、少数族群其他社会弱势群体的文化权益,尊重其文化偏好和习俗;另一方面,能满足高学历、高素质的知识性群体对文化生活质量和品位的需求,使新城成为人才的洼地、吸引更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创意人才,拥有面向未来的发展能力。

(五)文化参与需求

文化参与和创造是市民权益,也是新城居民及企业确认身份认同的心理需求。对于外来移民来说,迫切需要与居住地获得文化上的认同并且融入其中。因此,对公共文化的需求表达、行动选择和活动参与等应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完善的渠道。参与城市文化建设和创新,是市民主人翁精神需求和主体创造性需求的体现。

(六)管理效率需求

新城居民和企业希望新城文化管理能体现效率和廉能,通过制度规范和文化运行机制创新,彰显新城文化管理的新风尚。

(七)形象魅力需求

新城居民和企业希望自己的城市拥有美好的发展愿景和明确的发展方向,并能成功塑造出更具吸引力的城市形象。富有魅力的城市形象更能满足市民归属感和荣誉感,也符合外部投资者及游客的期望。

可以看出,新城文化建设涉及到新城人居、就业、求学、商业、购物、办公、文化娱乐、休闲、公共设施、产业和管理等多个方面。同时,市民的文化需求又往往千差万别,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质。这就要求新城能实现平衡、协调发展,具备提供综合化的城市服务的能力,并能满足居民和企业的个性化、多元化文化需求。以文化为主线,达成城市形态、功能格局和空间增长的良性互促和动态均衡是新城未来发展的关键(白雪、杜宾宾,2012)。

四、新城文化建设的战略要素

(一)优化空间布局

目前大多已建或在建的新城,在空间文化上都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所谓优化空间布局,是指通过修补性规划和建设,来增强新城人居社区、产业园区、生态休闲区、商务区、科教区的文化服务、文化关怀和文化表达,为城市文化的空间展开创造条件。通过规划引导新城建设迈向宜居新城的终极目标。

(二)建设文化设施

文化设施的布局与建设配合空间优化进程而展开,通过大型文化项目来强化社区乃至城市的空间文化识别,提振社区乃至城市的文化活力。此外,通过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合理配套,来确保公共文化服务,满足新城居民和企业的文化需求,推动文明新城的建设步伐。

(三)开发文化节事

一般而言,新城在区域城市体系中地位尚未巩固。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不断创造文化与经济共融发展的城市触媒(Urban Catalysts),是强化自身定位和扩展新城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联系的有效途径。对内或对外的文化节事,往往又能获致市民精神动员和凝聚的效果。

(四)促进文化产业

随着全球城市价值体系的演变,我国以加工出口和制造业为主要经济动力的城镇化模式已优势不再。优先发展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优化城市功能、满足市民文化消费需求、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途径。其中,文化创意产业更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的文化生产力、创造力和形象活力。新城虽然有缺乏文化积淀的缺陷,但却有营商成本相对低廉、创业环境更为宽松的优势。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能够丰富新兴服务业的业态、带动新城经济的服务化转型,同时也能为塑造文化新城或创意新城的形象加分。更重要的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能够吸引创意阶层集聚,壮大新城中产阶层,从而优化新城人口结构,构筑产城融合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

(五)凝聚社会资本

公共文化服务应由政府主导,但总体城市文化的发展却更有赖文化主体即市民的努力。新城文化的持续发展动力,在于社会资本的动员和扩展。通过机制创新和制度化激励,促进新城公益组织、创新网络、文化艺术专业团体和兴趣团体等的成长,推动公益文化、生态文化、创新文化、大众文化和专业艺术创作的发展。

(六)升级管理运营

由于新城开发建设体制的多样性,当前我国新城文化管理运营机制也各不相同。但总体来看,尚未形成有效的城市文化管理和协调机制,也缺乏战略性的长远定位和规划。管理运营作为新城文化建设的战略要素,是指要理顺新城文化建设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同机制,形成多层级、网络化的文化善治格局。

(七)打造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打造的首要目标是建立城市的独特识别,彰显城市的精神价值和个性气质,突出城市的空间功能和经济功能。因此,形象策略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基因工程,深刻影响着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相关的经济社会活动。在所有新城文化战略要素中,城市形象打造具有特殊的意义。围绕形象定位进行持续的建设和推广,不断扩大和深化受众对新城的正面认知和美好联想,最终确立独具特色的魅力新城形象。

上述战略要素有着不同的战略功能。其中,空间文化和管理运营是重要的支撑平台,而社会资本、服务设施、文化产业和文化节事则是新城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最终以城市形象为规范和引领的力量,以形象打造为整合的机制,从而形成协调、有序发展的新城文化建设战略格局。在当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文化建设也是理顺新城产、城、人三者关系,实现产城互动、产城融合发展的战略关键。通过城市文化建设促进城市整体环境的改善和形象的提升,进而增强新城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成为我国新城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然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文化战略   文化建设   新城   需求   城市形象   要素   居民   战略   功能   产业   城市   文化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