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起教育在传承繁荣和发展中国 文化中的战略使命

文化是根,是魂,是凝聚力,是竞争力,是持续力。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文化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当下国际激烈竞争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增强国家文化实力的要求十分紧迫,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使命十分神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整体提升国民现代文明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教育责无旁贷。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不仅仅是民生,更是国计,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教育在促进文化生成、繁荣、创新与人的发展中的意义

《辞源》解释文化为文治加教化之意,《易经》则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些经典释义,将人、文与教内在连接起来,它不仅表明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符号,而且清楚地说明教育是文化生成的肥沃土壤、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文化繁荣的当然基础、文化创新的必然依靠和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如今,不少有识之士提出教育要回归本质,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意在将教育与人、经济社会、文化深度融合,其实质是对教育与文化价值的追寻,这既是一个教育课题,又是一个文化课题。

首先,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也是文化沉淀、作用的对象。瑞士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教育是文化传承与人的发展相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要使人类优秀文化作用于人,就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将先进文明、优秀文化循序渐进地融入人的健全人格形成过程,使之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全面而有个性地健康成长成才。

其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质上是对文化影响受教育者的内容、过程、方式的科学探索。这不仅要求教育者对文化怀有认同、温情和敬意,而且要求教育者能将人的发展与文化传统、社会变革有机统一起来,在此过程中持续合成新的思想文化,自觉地把保证受教育者享有自由创新的空间、开发受教育者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潜能作为自己不懈追求的崇高使命。

再次,经济社会是文化的母体,教育是文化生成、繁荣、创新的助推器。一些学者认为,赚钱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衣食,而是为了荣誉、安全、自由、幸福,这些都是文化命题、经济行为只要延伸到较远的目标,就一定会碰到文化、一个社会不管发达和不发达,表面上看起来是经济形态,实际上都是文化心态,等等。经济社会作为文化母体的意蕴不言而喻,教育只有面向经济社会、融入经济社会,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才能彰显其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价值和作用,进而更好地助推生成、繁荣、创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文化、特色文化、包容文化。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人的现代化是中国教育的战略使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中国传统文化凝练出心忧天下、天下为公的公义向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崇德弘毅、厚德载物的人文取向;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博大胸怀;正心笃志、宁静致远的人格追求,以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光辉,展示了宽广的包容之力、厚重的承载之力和连绵不绝的新生之力。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标志,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孜孜以求的理想梦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打上中华优秀传统烙印的文化,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文化,是追求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文化,是接驳世界、影响世界的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中国文化自信和自尊,创新、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促进全体国民现代化,是全党全社会的重大责任,更是中国教育的战略使命。

中国教育自古以来就自觉承担着文化传承、凝练和发展的使命,承载着国民人格教化、培育和完善的责任。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孔子,他的伟大不仅在于创立了主导中国人精神的儒家学说,而且在于他将教育与文化和经济社会联系起来,将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相融合。今天,中国教育依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旗手和主力军,是新时代中国人格发展、完善的擘划者和引航员,义不容辞地要担当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锻造国民现代人格的战略使命。

首先,中国教育要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广泛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致力于增强国民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要着力打造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材教学体系,弘扬中国传统教育智慧、策略与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逐步地有机地渗透、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开发利用中国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使之成为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和洗礼的重要资源,从而更好地引导全体学生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认同中华民族大家庭,为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分子感到自豪,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次,中国教育要担当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使命,为之注入新时代的血液,培养中国现代公民,致力于强化国民的历史渊源感、前进方向感和根本归属感。中国传统文化生成于传统农业文明,曾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辉煌,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信心既要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与弘扬上,也要建立在与现代生活世界相联系、与现代经济社会相融合上。面对席卷而来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等现代化浪潮,全盘继承、固守中国传统文化显然不合时宜,也不符合中国文化海纳百川、自新求变的本质特征,更不契合新时期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无益于强化国民正确的历史渊源感、前进方向感和根本归属感。一个民族文化发展过程是扬弃的过程,是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过程,更是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基于对民族文化的自知、自信和自尊,如钱穆在《国史大纲》序言中所说,要从传统文化演进中汲取民族复兴和国家变革的精神力量。树有根、水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活水源头;时时新、日日新,新时代文明成就是中国文化发展自新的灵动血液。有根有源、与时俱进的文化才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才是值得国民信赖和坚守的精神家园。中国教育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坚定的担当和科学的方略。

第三,中国教育必须担当以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营造社会和谐、增强人民幸福的使命,升华中国人的全球意识、国际责任和文明素质。有生命力的文化必定是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成才、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的文化,必定是能促进和谐融洽、和衷共济的文化,必定是能推动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文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科学发展,其中的一个崇高而神圣的使命是通过教育,更好地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培养植根民族文化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素质;更好地为提升全体中国人的全球意识、国际责任和文明素质奠基,打造人力资源强国。这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影响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充分条件的必由之路。

三、充分发挥广东教育在传承和创新中国文化中的排头兵、先行者、试验田的作用

岭南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有其独特的鲜明个性,务实开放、兼容并包、敢为人先是其主要特色。岭南文化的这些特色使广东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变革的排头兵和先行者,成为中国传统人格现代化的试验田。在中国近现代反殖民侵略、反封建统治的可歌可泣的历史进程中,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康梁变法、辛亥革命、广州起义,直至中国当代的改革开放,无一不是岭南文化与社会变革、进步、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当下,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成为新时期广东人的精神标签,成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视察广东时提出的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推动科学发展的试验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文化支撑,成为滋养广东全面深化改革的文化沃土。

基于岭南文化的鲜明个性,广东明确地以建设教育强省、争当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打造南方教育高地为旗帜,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普及化、终身教育全民化、教育服务多元化、教育合作国际化,聚焦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内涵发展,以及统筹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聚焦回归教育本质和人的成长成才规律,聚焦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融合,付出了艰巨努力。今年4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调研,对广东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办学方向,把着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始终坚持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牢牢抓住提高质量这个生命线,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紧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关键环节,切实落实人才培养工作中心地位,优化资源配置,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三是始终坚持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深入实施好南粤重点学科提升计划,分层次、有侧重地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学科集群和新型学科;四是始终坚持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各高校要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和目标,组织实施好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大力推进示范性应用型本科学校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胡春华书记所提出的方向、人才、质量、创新等是广东高等学校履行好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传承创新文化功能的关键词,也是广东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着力点。我们要丰富发展岭南文化特质,把握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不断提升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新世纪以来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特别是目前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态势,体现了岭南文化敢为人先的鲜明个性;聚焦教育公平、质量、均衡发展、内涵发展,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务实取向;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展现了岭南文化的厚重底蕴;强调教育的开放性、国际化,展现了岭南文化开放合作、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我相信,广东教育改革发展植根于中国文化、得益于岭南文化,只要持续营造崇文重教和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和浓厚氛围,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破除陈旧思想观念和落后体制机制束缚,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规律,深化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改革,建立教育开放合作新格局,就一定会在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国民素质拓展与提升中大有作为且大可作为,就一定能在建设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强省、文化强省和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发挥排头兵、先行者和试验田的作用。

处于这样伟大的时代,从事这样伟大的实践,整个教育系统、每个教育机构、任一教育工作者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需要身体力行、孜孜以求,不断拓展、奋力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文化战略   繁荣   使命   文化   岭南   广东   经济社会   中华   中国教育   传统文化   中国   战略   优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