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党群关系的擅变与苏联解体

20年来,我国学界对苏联解体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苏联共产党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这一观点强调了党群关系的解体是苏联解体的前奏。②笔者主要基于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党群关系对这一观点作进一步探讨。

一、苏共党群关系的发展、变化历程

所谓的党群关系,宏观上讲,就是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微观上讲,是指政党与组成社会的各个团体、公民、选民以及自治性组织的关系。党群关系是世界上所有政党都必须面对和高度关注的内容。苏共党群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方兴未艾到和谐相处、矛盾凸显到分崩离析、极度恶化的过程。

列宁十分重视群众作用,曾把人民群众比作大海,共产党人和党的干部只是沧海一粟。布尔什维克党曾骄傲地赢得了两个压倒多数:一个是人民用选票把60%的苏维埃代表席位交给了布尔什维克,另一个是在反动统治的支柱旧军队中,布尔什维克党也赢得了绝大多数的支持。彼得格勒和莫斯科这两个最大城市中,每5名士兵就有4名拥护布尔什维克党。② 斯大林把人民群众比作大地母亲,把布尔什维克党比作安泰。正是因为苏共和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以及苏共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才使得苏联能够取得工业、农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和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诚如阿舍斯塔科夫等在((20世纪祖国史》中所指出的那样,`30年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尽管极其困难,但广大劳动群众仍然满怀激情地工作。

在卫国战争荣膺苏联英雄称号的人中,74%的人是共产党员,11%的人是共青团员,超过300万的苏共党员在战斗中牺牲。苏共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引领着党群关系的良性发展,但是,在斯大林中后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系的同时,也出现了干群关系疏离、群众利益受损的不良状况,这也可以看作是党群关系出现了裂痕。

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进行频繁的干部调动,不仅许多干部缺乏安全感,就是许多普通党员群众也被排斥,官员腐败现象呈蔓延态势,党员权利与作用被忽视,群众极为不满,党群关系的裂痕日益明显。这种状况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尤为严重,这时,在苏联形成了一个队伍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不仅享受着各种各样的特权,而且还利用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力贪污受贿,导致党群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戈尔巴乔夫时期,恶化了的党群关系并没有得到好转,苏共被大大矮化,共产党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丧失殆尽,己失去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的号召力、影响力、凝聚力。这从如下两个方面即可以看出:一是大批苏共党员退党。戈尔巴乔夫在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提出民主的和人道的社会主义总路线后,从1989年1月到1991年1月,苏共党员由1948.78万人降至1651. 61万人,减少了290万人,同时,全国每年吸收的新党员人数也呈下降趋势。如在切良斯克地区,1986年有6000人入党,1989年为750人,1990年81人,1991年仅有4人。到1990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 /5的车间党组织、1 /2的党小组或解散或停止了活动。苏共战斗力几乎丧失殆尽。二是由于修改宪法,苏共丧失了执政地位,同时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抛弃。1990年底,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格鲁吉亚等共和国的苏共己经沦为在野党,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大城市的市长也先后落到反对派手里。据1991年初的民意调查:苏联政府的支持率仅有13%,不支持率达73 %,苏共的支持率仅有14% 。

二、苏共党群关系恶化表现出来的问题

良好的党群关系是苏共执政的坚实基础,是苏共获得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然而,在苏共的党群关系恶化之后,就使得它的执政基础大大地受到了削弱,甚至成为苏共败亡的根源。在这里,笔者主要基于戈尔巴乔夫时期,来考察党群关系的恶化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有:

(一)党群关系的物质基础受损: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下降

党群关系的本质是利益关系。能否让人民群众持续过上好日子,是营造良好的党群关系的物质基础。苏共执政后,由于实行的重工业优先,特别是军事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这就导致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受到了严重影响。例如,1989年在消费品篮子里的1200多种商品中,有1050种是短缺的;在221种食品中,有188种实行票证供应。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人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1991年通货膨胀率超过三位数,日用消费品零售价比上年上涨1.4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下降14% -26%,大约有1/3-1/2的居民生活处于贫困之中。①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下降,经济困难越来越严重,这极大地损害了苏维埃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形象,使得广大群众对苏共的领导能力提出了质疑,对党和政府失去了信心。

(二)党群关系的精神基础发生动摇:信仰、信念受到质疑

在苏联,党群关系的精神基础是马克思主又《苏维埃俄罗斯报》的政论家谢尔盖曾写道:由于种种神秘不解的原因,在俄罗斯工人群众之间,酝酿了一种信念,认为摧毁苏维埃制度并放弃与苏共的团结一致将对人们有利。人们为什么会这么想?这是一个千古之谜。目前没有谁给这个谜作出明确的解释。①戈尔巴乔夫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否定了马列主义的思想指导,抛弃了马列主义群众观。改革措施的不现实性和改革成效甚微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进而导致群众的极大不满。同时,群众对苏共的执政能力产生怀疑、执政方式失去信心,党群关系失去了基本的信任,走向了疏离。

(三)党群关系的组织基础脆弱:陷入混乱、松散

在苏共的各级组织实践中,党的组织生活陷入混乱。戈尔巴乔夫的干部改革导致党组织的各级干部大范围地调动,党的各项政策不断更改,组织人员及政策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导致整个执政局面混乱。苏共既不能在路线方针上代表人民利益,又不能在实践中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迫切要求。与此同时,各级领导干部的贪污腐化进一步使党在生活方式上、政治环境上以及感情上彻底背离了人民群众。他们为了私己利益深陷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当中,致使民怨载道,使人民群众对党的作风和执政能力彻底失去了信任和支持。

(四)党群关系的队伍基础:党员集体感、归属感丧失

由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极大破坏,党员的基本民主权利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不仅使得普通党员对党的政治理念失去了认同感,而且他们作为沟通人民大众的桥梁作用也难以有效发挥;由于监督机制缺位和惩治制度的不完善,加剧了苏共内部高级领导层贪污腐化、中饱私囊的现象,这不仅使得苏共的形象大大受损,也使得普通党员的意义和价值无法体现,进而失去了应有的集体感和归属感;由于政治分歧和对党的信心的丧失,1988年下半年苏共退党现象愈演愈烈,1990年全国共有180万党员退出共产党1991年,仅前七个月,退党者猛增为240万人,余下的1500多万党员相当多的人陷人了政治疲劳,②苏共党员对政治问题和政治斗争厌倦冷漠,使得苏共的组织濒临瓦解。

(五)党群关系的异物:特权阶层、特权现象蔓延

苏联的特权阶层按照官职级别的高低,享有苏联普通百姓无法享受到的各种特权。苏联的这种特权等级制模式大大加深了党群之间的隔阂。从20世纪30年代起,当人民群众还并不富裕时,苏共党内就开始出现了特权现象,干部享有高工资、特供商品、专门医院、别墅、专门学校、豪华轿车及其他特殊服务。干部享受特权的制度,随着苏共执政的时间日久,更是名目日益繁多和制度化。与此同时,各种腐败现象开始滋生,并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久而久之,在苏共党内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苏联的剧变,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既得利益集团的自我政变。俄罗斯后来的事实证明,很大一部分原苏联党政官员,成为剧变的最大受益群体。如美国一专门研究俄罗斯问题的工作小组负责人费兰克.希福德说:(苏联)共产党是惟一一个在他们自己的葬礼上致富的政党。

三、结语

理论上,苏共要在保持先锋队角色的基础上,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并带领人民群众走向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这也就要求党要寓于群众之中,并保持良好的党群关系。然而,在苏联的政治生活中,苏共演化为一个具有高度官僚化、行政化色彩的政党,并逐渐脱离了人民群众,不再能够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时,人民群众也就抛弃了它。所以,在苏联解体、苏共垮台时,苏联民众表现出来的出奇的平静与冷漠也就可以理解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历史学   党群关系   布尔什维克   戈尔巴乔夫   苏维埃   苏联   政党   特权   党员   群众   干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