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失败的帝国: 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

世界各国学者对冷战时期的苏联做过大量的探讨和研究工作。受俄罗斯联邦文件档案解密的制约,学者一直关注对冷战时期苏联国家政策、国家利益和领导人动机的深入研究。2007年,美籍俄裔历史学博士弗拉季斯拉夫祖博夫在美国《冷战新史》系列丛书项目中,出版了英文版的《失败的帝国: 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2011 年,这部书俄语版以《失败的帝国: 冷战中的苏联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为名问世。值得注意的是,俄语版的书名中增加了冷战中的苏联,作者重点强调和全方位思考冷战中的苏联,即把世界范围的冷战、苏联国家和苏联国家领导人放在一起,在冷战大背景下探讨苏联的国家历史和国家历史的发展进程。2014年,《失败的帝国: 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自英语翻译为汉语的中文版出版。此外,还有西班牙语、波兰语和爱沙尼亚语等多种语言的翻译版本。

美籍俄裔历史学博士弗拉季斯拉夫祖博夫关于冷战中苏联的研究成果引人注目。祖博夫早年就读莫斯科国立大学历史学专业,曾在苏联科学院研究所、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大学长期工作。20 世纪80 年代末,弗拉季斯拉夫祖博夫致力于东欧社会主义制度解体文件的出版工作,20 世纪90 年代初,从事口述史研究和研读俄罗斯联邦的解密档案,参与多项国际冷战史课题的研究。此后,祖博夫与学者合著出版了《克里姆林宫的冷战: 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 1996 年)《俄罗斯的反美主义》( 2007 年) 和研究苏联知识分子历史的专著《日瓦戈教授的孩子们》( 2009年) 。

《失败的帝国: 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汉语版本由英语版本翻译而成,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2014 年8 月第1 版) ,共625 页。这部著作汇聚了弗拉季斯拉夫祖博夫多年心血,在两版英文版序言前特别为中国读者书写了中文版序。全书共分10 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至第三章斯大林时期,苏维埃帝国的组建,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的影响以及斯大林的苏维埃帝国地缘政治的设计、实施和发展; 第四至第六章赫鲁晓夫时期,推动苏维埃帝国的发展,分析了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赫鲁晓夫利用核武器制衡的国家安全思维,以及去斯大林化对苏联思想意识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七至第九章勃列日涅夫时期,苏维埃帝国由盛至衰,揭示了苏联外交缓和、出兵阿富汗和最高权力过渡的过程; 第十章戈尔巴乔夫时期苏维埃帝国的崩裂,作者提出了对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的独特解读。书后参列了缩略语、注释、参考文献和索引等以便读者了解史实的出处和进一步探讨研究文中涉及的相关问题。

一、斯大林时期的苏维埃帝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大林的危机意识很强,斯大林一直认为,与美国一战不可避免,而且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矛盾重重。于是,斯大林殚精竭虑地谋划布控苏维埃帝国的地缘政治。斯大林控制东欧,在多国建立共产党政权。斯大林利用希腊地区作为弃子换取美英对中欧和东欧地缘渗透的默许,从而加强对其掌控; 斯大林争夺土耳其,分裂德国,制造柏林危机; 与亚洲地区的国民党谈判,换取亚洲势力的稳定; 帮助组建了多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和华沙条约组织。斯大林拒绝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和马歇尔计划,组织了莫洛托夫计划。与此同时,斯大林在国内继续采取排犹政策,加强个人崇拜,宣传仇美思想,塑造敌人形象,进行文化封锁和清洗运动。

斯大林是一个实用主义政治家,是一个冷酷无情,狡诈多端,心怀猜忌又聪慧过人的人。惯常手段是对西方国家和美国进行试探,通过试探底线的方法来获取最大化的地缘政治利益,从而以这种方式来对抗美国。斯大林坚信资本主义列强是有矛盾的,而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出于这个观点,采取扩张政策,迅速地取得了大量外交上的战术胜利,然而却因此把整个国家拖入了冷战。

斯大林擅长利用各方力量,即民族主义情绪、沙文主义、马列主义思想等建立和巩固苏联红色帝国。通过引导和控制人民的意识形态,塑造出美国这一敌人,这就是苏联得以团结进行冷战的思想基础。

二、赫鲁晓夫时期的苏维埃帝国

从赫鲁晓夫时期开始,苏联开始谋求缓和。赫鲁晓夫认为,军队的作用开始减弱,开始注重核威慑政策,并以此作为外交的核心。赫鲁晓夫发动文化解冻运动,这动摇了苏联赖以冷战的根基官方塑造的美国形象开始崩塌,苏联人民以及知识分子对美国的认识开始变得立体,官方意识形态遭到了动摇。同时,赫鲁晓夫时期也造就一批未来新的领导人,即苏联六十年代人,这批人希望苏联走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也是25 年后戈尔巴乔夫执政理念的思想回声。

赫鲁晓夫的核威慑政策,由于核武器本身巨大的威力,以及苏联军力上的劣势,注定是不成功的这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得到充分体现。苏联因此威望扫地。这种过于注重核力量的外交在这次危机中被证明是失败的。众所周知,在极其危险的箭在弦上的几次冷战危机中,赫鲁晓夫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并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与斯大林不同的是,赫鲁晓夫对革命的浪漫主义信仰十分深刻,这使得其对中国的援助变得不切实际,因此,错误地估计了中国形势,并在一系列外交失误中引发中苏交恶。书中的赫鲁晓夫,性格乐观然而缺乏教育,政策不连贯,行事不经头脑。赫鲁晓夫执政最大的影响就是文化解冻,以及展示世界核战的可怕后果。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维埃帝国

赫鲁晓夫下台后,勃列日涅夫执掌领导权。勃列日涅夫标榜爱好和平,且经验不足,不擅长外交。这让勃列日涅夫的政策具有向美国谋求缓和的特点。勃列日涅夫倡导以实力促和平的政策,不停地改善对外关系,尤其是改善与美国的关系。这使世界冷战格局有所缓和。然而,苏联在初期获得的这些成就是以美国身陷越战泥潭,以及基辛格和尼克松的个人原因所造成的。卡特继任之后,冷战的格局又开始加深。勃列日涅夫没有办法改变苏联的格局,苏联的经济陷入停滞,仅仅在军工和武装力量上仍然保持着长足的进步。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出兵干涉阿富汗。出于这一原因,勃列日涅夫的外交努力几乎前功尽弃,冷战程度再次加深。入侵阿富汗也让苏联国力大减,而苏联国力下降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勃列日涅夫及其领导精英们对国际形势没有精准的判断,没有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及时解决国家财政问题,其结果导致苏联在全球的影响力下降,这无疑是苏联最终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勃列日涅夫是一个缓和派,山顶宝训就是例证,后来趋向保守的正统思想。但与斯大林不同,勃列日涅夫认为与美国的合作缓和是可以达成的。其所依仗的战略核力量大量的发射井和洲际导弹成为谈判的资本。于是,勃列日涅夫充分吸取赫鲁晓夫的错误,规避赫鲁晓夫战略核威慑外交方针的错误。

安德罗波夫时期是一个过渡时期。安德罗波夫进行的反酗酒运动和整顿吏治为苏联带来短暂活力。过渡期的稳定和对美政策的延续让戈尔巴乔夫得以稳定上位。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维埃帝国

戈尔巴乔夫的上位归功于老近卫军的退场,由于老一辈苏联领导人的相继辞世,缺乏竞争对手而且富有活力的戈尔巴乔夫得以顺利上位。

戈尔巴乔夫最重要的行为就是新思维政策。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受到赫鲁晓夫时代文化解冻政策的影响。由于戈尔巴乔夫新思维下的很多行动都被认为是急需的务实政策和收缩政策,戈尔巴乔夫也很注意,不公开挑战苏联官方意识形态的基本原则,没有意识到戈尔巴乔夫意图的苏联政治家们对其政策表示支持。而此后思想领域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想要彻底变革苏联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开始实施对外开放,采取激进改良主义做法,并没有扭转苏联恶化的经济形势和财政危机,最终使苏联的崩溃一发不可收拾。

同勃列日涅夫一样,戈尔巴乔夫注重与西方的缓和。戈尔巴乔夫宣布单方面削减军备,注重西德关系等行为也证明其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能够达到比较好的沟通。但在苏联解体前夕,由于美国的施压,苏联反而团结一致应对外来危机,以及来自美国的挑战,客观上延长了苏联的寿命。

五、几点思考

1. 对苏联统一团结的思考

笔者认为,书中提出一个特殊观点即苏联的崩溃,不仅仅是由于斯大林体制的僵化,而是由于斯大林体制的崩溃,才导致苏联的解体。作者系统阐释了这种体制的具体内容,即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和马列主义思想这是苏联得以团结的精神支柱。苏联所有内政外交行动几乎都可以围绕这两点来进行分析。书中提出很多佐证这两点的例子苏联国内的排犹运动,长久以来的大国沙文主义,由于意识形态不同所产生的深厚的战争危机感,及其所带来的庞大的军工综合体,对第二世界国家的控制,对去殖民地化的支持等。

随着这两点的动摇和崩塌,苏联开始变得渐渐不稳定,直到最后解体。当然,苏联的瓦解经历了一个过程,从文化解冻运动开始,经历了中苏交恶、东欧动荡、入侵阿富汗等一系列重大失败。苏联国际威信的多次扫地,世界大战的不可能,西方文化的入侵,让苏联渐渐变得妥协与退让,不再团结一致,从对抗转为交流( 以戈尔巴乔夫为典型代表) ,作为主导思想的马列主义被取消,民族主义思想消退。前者导致苏联解体,后者导致东欧剧变。

2. 对常规力量与核力量的思考

书中对核力量的分析较为充足,但缺乏对另一支重要力量常规武装力量的分析。之所以将常规力量与核力量分开分析与比较,其原因有两点: 其一,在苏联核力量处于弱势时,苏联认为发展常规力量可以作为与美国平衡的筹码; 其二,常规力量的威慑可以带来核威慑所不能带来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北约在西欧布置战术核弹来应对可能出现的苏军入侵,以及勃列日涅夫大大加强苏军常规力量的建设,而不仅仅只增强核武器建设。作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威慑力量,苏联对常规武装力量的投入很大,尤其是陆军。例如,苏军曾经在1981 年进行了一场名为西方81的军事演习。这场演习对西欧各国,以及美国的震慑是非常大的。在军备竞赛中有两种平衡核平衡和常规力量平衡。正是因为赫鲁晓夫时代两者均处于劣势,才使得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军费开支倍增。因此,戈尔巴乔夫在得到庞大军队的同时,也继承了庞大军备更新以及维护费用。

3. 书中对苏联经济的分析稍有欠缺

苏联经济出现畸形发展,主要表现在重工业和军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缓慢,尤其军工综合体的发展可以获得大量财政预算的支持。作者明确提出这种畸形经济对苏联国家和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也注意到苏联愈发严重的物质生活匮乏,但作者并没有阐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着的苏联经济体制中的剪刀差,更没有从作者的视角对其产生的背景、原因以及后果进行阐述和分析。这一问题不像作者一笔带过的改革失败那么简单,这一结构是难以彻底更正的它牵扯着苏联利益集团的利益、正统思想和战略需求。

美国能够对苏联和东欧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苏联人民物质生活与美国人民的巨大差距,这无疑对苏联内部经济造成雪上加霜的效果。赫鲁晓夫的厨房辩论和造成生态灾害的种植玉米运动突显了这一点。1963年和1965 年粮食严重歉收时,甚至不得不使用珍贵的黄金储备购买粮食。

4. 对斯大林扩张主义是冷战主要成因的思考书中6970 页清楚写道: 莫洛托夫后来才可以声称发动冷战的不是斯大林,而是美国。辩证地讲,冷战成因要由美苏两方来承担。不能忽视苏联在战后的扩张,尤其是在东欧的迅速扩张。但更不能忽视的是,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种种敌对行为,即西方在战后也在忙于扩张,包括谋求西柏林地区,通过默许苏联在中东欧的扩张来换取苏联在希腊的让步,同时巩固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在土耳其和伊朗的强硬政策,在亚洲支持中国国民党以及控制日本,禁止苏军登陆等。这等同于将苏联包围起来。英国丘吉尔的铁幕演说,美国的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其敌对意图十分明显,西方企图以军事同盟和经济援助的方式,遏制苏联任何可能采取的行动。

这对苏联来讲是不能接受的。其一,二战后,苏联赢得了较高的国际声誉,必然会谋求在国际舞台上更大的影响。这与美国谋求全球霸权的企图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二,经历了二战后,苏联对自身的安全利益愈发重视,需要在东欧建立自己的缓冲带。这种行动的结果使西欧和美国不可避免地感受到苏联扩张带来的威胁,产生红色恐慌。反过来,在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本身就具有不安全感。双方这种对对方的恐惧,注定让合作无法持续下去。

5. 对俄罗斯新意识形态的思考

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无疑是苏联共产党被取消执政党地位,俄罗斯人民失去核心世界观和价值观,民众意识形态一盘散沙。俄罗斯是苏联的继承国,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一直努力肃清西方流氓、黄赌毒和暴力等糟粕文化的影响,沿用苏联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爱国主义宣传和教育,以期从俄罗斯民族传统和爱国的角度,在全国形成万众一心的团结和众志成城的精神聚合力量,重新恢复俄罗斯民众的信心,建立俄罗斯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家园,确立俄罗斯民族新世纪的民族精神。这是俄罗斯重新屹立在世界大国之列的精神基础。

最后,书中的史学理论和翻译知识非常扎实,译者是学习的榜样。但书中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例如,第113 页,朝鲜二号人物朴宪永的名字被翻译成了陌生的朴洪瑛 第155156 页,把旅顺军港译成了苏联在亚瑟港的基地。

总之,正如书中所说: 所有的历史都是人们及其动机、希望、罪责、幻想和错误的故事。《失败的帝国: 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借助丰富的史料,系统阐述了从苏联建立到苏联解体时期,各个领导人的性格、背景,以及其不同的外交政策带来的种种历史事件,形成的不同影响。为读者了解冷战时代红色帝国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提供了一个相当立体的展示视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历史学   戈尔巴乔夫   斯大林   帝国   赫鲁晓夫   苏维埃   东欧   苏联   美国   冷战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