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苏联演变的实质、原因和教训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政局发生急剧的变化,无产阶级的政权遭到颠覆,社会制度由社会主义演变成为资本主义。在十月革命的故乡、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发生这样的悲剧,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遭到的最大的挫折。苏联演变使得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跌入低潮,这种困难局面,至今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对于苏联演变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无论是其性质的判断、原因的分析、教训的总结,学术界都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在我国,对苏联演变问题的种种看法,就基本问题而言,背后都隐藏着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道路的判断,换句话说,这绝不仅仅是苏联问题,而是间接地对中国问题的表态。因此,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二十年时间了,仍有必要认真地科学地探讨苏联演变的问题。

一、苏联演变是一场激烈的阶级斗争

苏联演变绝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也绝不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必然结果,而是一场激烈的阶级斗争。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来探讨苏联演变问题。

份琳联演变的实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的演变,是一件有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复杂的历史过程,其间,政治事件一个接着一个,犹如万花筒一样令人眼花缭乱。如何透过纷繁复杂而又不断变化的现象抓住事情的本质呢?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这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正如列宁所说的:必须牢牢把握住社会阶级划分的事实,阶级统治形式改变的事实,把它作为基本的指导线索,并用这个观点去分析一切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主义同一切敌对势力进行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

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来观察苏联演变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苏联演变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场异常激烈的两个阶级、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苏联演变的实质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反社会主义势力(即打着各种旗号的所谓民主派班西方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操纵下,在党内新的修正主义分子(即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分子)的纵容和配合下,三股势力相互勾结,坑靡一气,共同向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发起猖狂进攻,夺取政权。正是由于盘踞党内领导地位的修正主义分子的叛卖行为,在这场严重的阶级斗争中,阶级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无产阶级的逆转。这些新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方面,瓦解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队伍,使得他们思想混乱、组织涣散,在敌对势力的进攻面前毫无抵抗力,陷于无可奈何的境地,束手待毙;另一方面,支持和助长国内外敌对势力,帮助他们肆无忌惮地进行反共反社会主义活动,最终使他们能够在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毫无障碍地夺取了政权,恢复了资本主义制度。连敌对势力都惊讶夺权进行得那么顺利,出乎意料。这就是党内修正主义分子的功绩。只有如实地把苏联演变的过程看作是一场阶级斗争,才能认清苏联演变的实质,真正找到苏联演变的原因,并从中吸取教训。

泣琳联演变过程的一些规律性现象

透过苏联演变过程中的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在苏联,敌对势力夺取政权、向资本主义演变,大体上经过了这样的三部曲: 第一步,敌对势力从意识形态领域入手,制造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舆论。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凡是要夺取一个政权,总是要先制造舆论,做意识形态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阶级也是这样。意识形态领域是敌对势力夺取政权的突破口。

在苏联演变过程中,敌对势力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是:全盘否定甚至攻击污蔑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实践。他们说,共产党不仅犯了错误,而且是犯了罪的组织,同法西斯组织一样现实社会主义是极权社会主义、军营社会主义、官僚专制的社会主义,非但毫无成就,而且只是给人们带来灾难;攻击俄国十月革命使苏联背离了人类文明的正道,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迷误是一部不光彩的历史必须与之一刀两断、彻底决裂。一时间,告别过去、炸毁过去的一切等等口号充斥舆论,成为宣传的主流。这种舆论一旦形成,就可以为敌对势力夺取政权创造条件。一方面,他们利用歪曲党的历史的舆论,公开提出推翻共产党的领导,要求把共产党排挤出政治舞台甚至要求审判共产党、取缔共产党;利用对社会主义的污蔑,要求抛弃社会主义制度,恢复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利用这种舆论,瓦解同敌对势力作斗争的力量。由于把共产党员说成是犯罪组织的成员,使得党员抬不起头来;由于把社会主义搞臭了,社会主义变成了一个贬义词,人民就失去了社会主义的信念。这样,敌对势力对党和社会主义发起进攻,反而变成了一件伸张正义、理所当然的事了,而正直的人们难以挺身而出,来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在反共反社会主义舆论铺天盖地而来,并且占据了舆论的主流地位的情况下,我们就不难理解下述现象:苏联在剧变过程中,几乎没有出现党组织和工人阶级对敌对势力的夺权行为进行有组织的反抗。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反共反社会主义言论,尽管是违反历史事实的谬论,为什么却能在苏联社会上逐渐成为舆论的主流呢?这就不能不谈到窃据党内领导职务的修正主义分子的作用了。戈尔巴乔夫上台伊始,就提出民主化、公开性的方针,反对阶级分析、反对无产阶级专政,鼓吹历史不留空白点,放手让反共势力大肆渲染、夸大、捏造苏联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错误和消极现象。所有这些民主化、公开性、多元论都是单行道:只准发表反共反社会主义言论,不准有人针锋相对地进行批判;只准反共势力毫无阻碍地组织游行、示威、集会、罢工罢课,不准党组织进行反击。在这个方针指引下,敌对势力可以肆无忌惮地攻击党和社会主义,而共产党的手脚却被捆住了,只能听之任之。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敌对势力制造反革命舆论,是从全盘否定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入手的。苏联的政治动乱,开始提出的口号是粉碎斯大林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有关的一切东西、彻底抛弃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主义以及新斯大林主义的一切形式划清界限,通过批判斯大林来否定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实践。这一时期的反斯大林浪潮达到了十分离奇的地步,连无中生有、造谣惑众的手段都使出来了。他们进而引伸出去,攻击和诽谤列宁,再进而否定马克思、恩格斯,把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和整个马克思列宁主义都否定了,都说成是历史性错误。这样,按照这些革命领袖的思想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他们领导下开展活动的共产党,当然也就站不住脚了。

第二步,在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舆论占据主流地位、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基础上,敌对势力制造政治动乱,乘乱一步一步夺取政权。从苏联政治动乱的实践来看,敌对势力夺权的政治斗争大体上经历了这样几个步骤。首先是敌对势力成立各种非正式组织。在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公开性、多元论的鼓舞下,80年代下半期苏联社会上各种非正式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1987年达3万多个,至1990年8月陡增至9万多个。这些非正式组织绝大多数是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它们的成立意味着敌对势力的活动从地下转为公开,可以公开地进行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活动了。一时间,在非正式组织的鼓动和组织下,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举行的游行、示威、集会、罢工以至民族冲突接连不断。仅1989年一年,全国就举行了5300次群众性集会和游行示威,参加者达1260万人次,严重破坏了社会的稳定。但敌对势力并不满足于非正式组织的建立和公开活动,他们为了在政治舞台上同共产党相抗衡,要求在非正式组织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政党,实行多党制。多党制的实质,就是不仅允许敌对势力的政治组织合法存在,而且允许它们通过合法的形式夺取政权。而苏联共产党在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同意实行多党制。一旦多党制成为事实,敌对势力就要求修改宪法,取消有关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款,因为多党制意味着各党一律平等、自由竞争,决不允许共产党有特权。而取消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就为敌对势力夺取政权打开了绿灯。在国内外敌对势力强大的政治压力下和党内修正主义分子的配合下,苏联通过自由选举,敌对势力顺利地取得了许多关键地区的政权。最后利用80 19事件,解散共产党,1991年12月又宣布解散苏联,造成了亡党亡国的悲剧。从此,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被颠覆,恢复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第三步,资产阶级政治势力利用所夺取的政权的力量,推行私有化,恢复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苏联在政局剧变以后,大力推行私有化,把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改变成为资产阶级私有制。俄罗斯私有化是这样两类形式:(1)小私有化,即将小企业通过招标拍卖的办法出卖给私人;汰私有化,即对个人无力购买的大中型企业,通过股份制办法把国有财产分成许多股,把股票出卖给私人,包括外国人。实现这两类私有化的办法分为两种:一种是无偿私有化,每个公民发给面值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用以购买国有资产,美其名曰把财产归还给人民二是有偿私有化,即任何人泡括外国人)凭借自己的资金购买国有企业的财产。通过这些办法苏联迅速实现了私有化。

推行私有化,并不是像官方许诺的那样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也不是像某些学者宣传的那样使人人占有生产资料、实现社会公平,正相反,私有化为国家的大量财富向私人转移创造了历史性机遇,迅速导致了两极分化,出现了一小撮垄断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金融工业集团,而广大劳动人民陷入被雇佣、被剥削的悲惨境地。俄罗斯迫不及待地进行私有化的真实目的,并不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私有化也做不到这一点久而是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奠定自己的经济基础,使改革进程具有不可逆转性即使资本主义化的改革成为不可逆转的。

从苏联政局剧变的过程中应该得出一个教训,即必须正确估计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斗争的形势。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应该缩小,也不应该夸大。实践证明,无论缩小或者夸大,两者都要犯严重的错误。历史上苏联东欧国家曾经犯过夸大阶级斗争的错误,提出过社会主义建设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化的错误观点,酿成肃反扩大化的重大失误。后来赫鲁晓夫又走向反面,完全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阶级斗争,否定无产阶级专政,提出什么全民党、全民国家的理论。这种思想在党内占了统治地位,因此,共产党在帝国主义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面前,在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猖狂进攻面前,甚至在政治动乱、反革命暴乱中,看不清问题的实质,不敢开展坚决的斗争,只能听之任之,不断妥协退让,有的人甚至还自觉不自觉地站到了支持动乱的一边,助封为虐。

苏联政局的剧变用铁的事实说明:社会主义国家里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会激化,忘记了这一点,是会导致亡党亡国的。正如江泽民指出的:我们纠正过去一度发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不等于阶级斗争已不存在了,只要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我们就不能丢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与方法。

二、苏联演变的原因

份研究苏联演变的原因必须有正确的立场和方法 苏联政局剧变和向资本主义演变,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最重大的历史性事件。正确分析苏联演变的原因,并从中吸取教训,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对于像苏联演变这样的事关人类社会发展前途和命运的重大事件,不同阶级、不同政治派别有着不同的看法,这是很自然的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某一种人,一定只有这一种人的思想和眼光,不能越出他本阶级之外。说起来,好像又在提倡什么犯讳的阶级了,然而事实是如此的。全世界的资产阶级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分子,出于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对苏联发生的剧变欢欣鼓舞、弹冠相庆,他们认为,苏联向资本主义演变是历史的进步、是摆脱了历史迷误的一种解脱。我们应该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科学地分析导致这一历史性事件的原因,认真总结其教训,以便推进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从这个立场出发来观察苏联演变问题,才能得出科学的正确的结论。

苏联演变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事件,它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因此,探讨苏联演变的原因时,除了必须有坚定的工人阶级的阶级立场外,还应该有正确的研究方法。首先,应该坚持唯物主义原则,一切从实际材料出发。列宁曾经指出: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的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唯物主义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原则不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而是对实际材料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正如毛泽东对实事求是所作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三、苏联演变的历史教训

苏联政局剧变、社会制度演变,已经过去近二十年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急剧震荡激起的尘埃早已落定,演变的后果已经明显地显示出来了。现在,人们已经有可能冷静地对苏联演变进行反思了。这种反思是完全必要的,正如我国一位诗人仿《可房宫赋》所说的:苏共之亡,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我们的任务是在哀苏联共产党之亡的同时,认真总结教训,以苏联演变为借鉴,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并进一步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防止出现我们的后人复哀之的局面。 苏联演变的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是对其中一些主要问题谈一点看法。

份泌须及时通过改革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而不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是充满矛盾的。毛泽东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修补补的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原有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矛盾。这种情况阻碍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主义缺乏应有的活力。吸取这一教训,我们必须在理论上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在实践上坚持改革,不断解决矛盾,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谈到改革,必须区分两种改革观。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改革观,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经济体制,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另一种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改革观,即把改革的矛头指向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求抛弃社会主义制度,恢复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是资本主义化的改革。中国的改革属于前者,而苏联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指导下进行的改革就属于后者。

为什么会存在两种改革观呢?抛开阶级立场、政治目的这一根本原因不说,单从认识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改革观的分歧不在于要不要改革,而在于改什么,即什么是改革的对象。怎样才能正 总结苏东剧变的教训,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帝国主义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各个领域加强反和平演变的斗争。正如邓小平指出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

他们不喜欢中国搞社会主义。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关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在同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中,既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优秀的文明成果,又自觉抵制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腐朽思想的侵蚀,就能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历史学   苏联   斯大林   剧变   阶级斗争   敌对   政权   阶级   共产党   势力   实质   教训   原因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