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十月革命的历史贡献——兼谈实事求是地评价十月革命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过后,国内外学术界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质疑、非议和争议开始多起来。因此,纪念十月革命一百周年,需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十月革命,充分肯定它的历史地位,牢记它的历史贡献。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从理论到制度的伟大飞跃,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十月革命道路,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大发展。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十月革命的历史局限性,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利于世界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往开来、开拓前进。实事求是地评价十月革命,就要进一步扩大视野,从俄国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发展、世界社会主义和世界历史进程四个视角分析问题。

一、十月革命实现了俄国社会大变革

沙皇俄国是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沙皇政权对内进行残酷剥削压迫,使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对外不断侵略扩张,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致使国际争端频起、危机四伏。沙皇俄国经济落后、实力衰退,对外战争的接连失败使其耗尽国力、激化矛盾,加剧危机。日俄战争惨败,直接引发了俄国1905 年革命。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再次使俄国跌入战争深渊。俄国人民反对战争,要求和平、面包和土地,成为当时社会矛盾的焦点。铲除造成社会矛盾的旧制度,就成为俄国革命的首要任务。1917 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是二月革命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解决俄国面临的危机和现实问题。十月革命不仅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使俄国摆脱了战争和危机,而且进一步推动了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强调,我们比谁都更彻底地进行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我们完全是自觉地、坚定地和勇往直前地向着社会主义迈进,我们知道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十月革命实现了俄国社会的真正变革。

第一,十月革命推翻了地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苏维埃政权。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代之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沙皇统治的根基和体系并没有被摧毁,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也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十月革命不仅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而且从根本上铲除了沙皇、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了新的苏维埃政权。1917 年11月7 日,在武装起义进行的同时,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第二天清晨,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大会随即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这样,苏维埃就从领导起义的机关转变为国家政权机关。大会选举产生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作为全俄苏维埃领导机构,批准了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的组成,列宁被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随着革命的胜利推进,各地的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起来。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作为苏俄第一部宪法性文献,为新政权提供了法律支撑。列宁指出:苏维埃制度就是由一种革命发展为另一种革命的明证或表现之一。苏维埃制度是供工人和农民享受的最高限度的民主制,同时它又意味着与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决裂,意味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型民主制即无产阶级民主制或无产阶级专政的产生。苏俄取缔了地方自治局、市杜马等旧的国家机关,各级人民委员会全面执行政府的职责。苏俄政府废除了旧军队,组建红军;废除了旧警察、法院,组建人民法院和工人民警;建立了契卡,以肃清反革命活动。苏俄政府还颁布一系列法令铲除封建残余,如废除封建等级制,实行政教分离、学校与教会分离,宣布男女平等、各民族平等,等等。在对外方面,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谴责帝国主义战争罪行,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开始和谈,签订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此后,苏维埃俄国结束了帝国主义战争,为新政权的巩固、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第二,十月革命废除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新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经济管理体制。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土地法令满足了农民平分土地的要求,规定:立即无偿没收地主土地,永远废除土地私有权,一切土地都是全民财产,按劳动定额或消费定额分给劳动者使用。在苏俄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农民根据土地法令没收了地主、皇室的全部土地并重新进行分配,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苏维埃政府将银行、铁路、矿山和大工厂收归国有,废除外债,实行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制。人民委员会下设了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调节和管理国民经济。苏俄专门颁布《工人监督条例》,努力加强工人对企业的监督。

第三,十月革命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为了克服经济困难,反击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疯狂进攻,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即实行余粮和其他农产品征集制,保障人民生活需要和前线供给;全面实行工商业的国有化,把中小企业和私人商业收归国有;取消市场、货币和私人贸易,用实物交换代替货币结算,以实物分配代替工资;对工业实现集中制管理,为此成立多达数十个纵向管理的总管理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克服当时的困难起了一定作用,苏俄领导者一度认为依靠这一套做法就可以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当后来的事实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很大弊端、想依靠它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脱离实际时,列宁果断停止战时共产主义举措,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及其他农产品征集制,允许农民在市场上出售农产品,实行中小企业非国有化,实行租让制、租赁制、合作社和个人代购代销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发展经济。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工人和广大民众的生产、经营积极性,解放了劳动生产力。新经济政策的施行成为对社会主义的一种有益探索,它告诉人们:社会主义社会不能取消商品、货币、市场、贸易,不能完全由政府集中统一控制和管理国民经济,应当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生产资料所有制不能过分单一,不能一味追求单纯的公有制,其具体形式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告诉了我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一个长期奋斗过程,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苏俄国家政权是在革命的进程中、在比较特殊的环境下建立起来的,难免存在不足之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到底应当如何构建、运行,如何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的需要,还需要进行探索。列宁领导苏俄建设时期,有些思想和做法逐渐明确,这就是:国家政权、执政党的权力都不能过分集中,要实行集体领导,合理划分党政职权,防止个人大权独揽、独断专行;应当不断加强对执政党和国家政权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建立健全党内和国家机关内的监督制度,成立检察委员会和工农检查院;要加强执政党建设、干部队伍建设;要精简机构、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反对官僚主义。这些是列宁领导下的苏俄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提供的宝贵经验。

二、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向共产主义的过渡。然而,这是一个充满艰难曲折的复杂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同各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为革命实践提供科学指导。邓小平说:十月革命的胜利也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十月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革命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俄国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实现理论创新,形成列宁主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革命政党、指导革命实践。列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一,列宁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19 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帝国主义国家的内外矛盾空前尖锐,争夺殖民地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战争接连不断,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新现象和帝国主义的本质,如何看待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及其后果和影响,成为社会主义运动关注的焦点。时代在呼唤理论,俄国革命进程急需革命理论指导。面对这种情况,列宁集中研究了帝国主义问题,并完成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等一系列论著。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直接推动和指导了十月革命。帝国主义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垂死的资本主义,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帝国主义的实质。列宁认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垄断造成的生产资料高度集中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空前尖锐,加剧周期性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加速无产阶级革命的来临,决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也就是说,从发展趋势来看,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帝国主义是腐朽垂死的资本主义。但列宁是把帝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发展阶段来分析的,认为在整个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都处于腐朽垂死状态,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马上灭亡。列宁对帝国主义本质的分析,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为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正确认识时代和国际形势、推进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根源。帝国主义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帝国主义国家不断加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侵略扩张,从领土上将世界瓜分完毕。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缓冲地带逐渐消失,由争夺殖民地、势力范围引起的直接冲突乃至战争越来越频繁。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战争。

列宁说: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从1917 年起,这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证实。 列宁的结论,是基于对帝国主义本质和帝国主义战争的科学分析提出来的。帝国主义本质决定它必然进行侵略扩张,而侵略扩张必然导致战争,战争激化矛盾、加剧危机,加速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痛苦和灾难。尽快结束战争是各国人民的迫切愿望,也应当是各国社会主义政党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但是,第二国际多数党,采取了错误的方针,纷纷站在本国政府一边支持战争并号召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这直接造成第二国际的分裂瓦解,也使党和社会主义运动迷失了方向。列宁不仅旗帜鲜明地反对战争,而且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的战略,号召通过国内革命战争推翻资产阶级政府,从根本上消灭战争。列宁的帝国主义战争理论,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俄国革命指明正确方向。第二,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列宁发现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越来越突出,各国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差距也越来越大。列宁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取得胜利。列宁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这一理论的提出,大大鼓舞了俄国革命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斗志,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列宁提出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作出了创建性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指导下,欧美各国社会主义政党蓬勃发展,不断壮大。但俄国是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经济落后,政治专制。俄国无产阶级政党不存在西欧国家那样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不能照搬西欧社会主义政党的现成经验。因此,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俄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提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列宁确立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马克思恩格斯把民主制作为党的组织原则和基本活动准则。但他们并非主张无原则、无限制的民主,也强调党内讨论要集中正确的意见、表决要少数服从多数,反对自由主义、无组织无纪律。列宁明确提出,在党组织中真正实现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需要强调的是,列宁主张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而不是脱离民主的集中,更不是独断专行。他指出,现在整个党组织是按民主原则建立的 党的所有负责人、领导人、领导机构,都由全体党员选举产生;党内一切事务,都由全体党员或通过其代表处理;党内决策,都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列宁强调,贯彻民主集中制,必须强化党的组织纪律。他主张党章第一条必须明确规定凡承认党纲、在物质上支持党并亲自参加党的一个组织的人,可以作为党员。其关键是,每个党员必须参加一个基层组织并在其中活动,否则党就是一盘散沙,无法组织起来、不能形成战斗力。

列宁强调加强党的领导核心的作用。列宁根据俄国的具体国情,强调建立职业革命家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他强调,俄国革命政党首要的最迫切的实际任务,是要建立一个能使政治斗争具有力量、具有稳定性和继承性的职业革命家组织。职业革命家是指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把革命工作当作职业的革命者。这些职业革命家,应当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坚强的革命意志、较高的理论素养、很强的组织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应对复杂恶劣的斗争环境、善于从事地下工作和领导武装活动。他们能够担负起组织和领导责任,团结带领全党,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沙皇、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新的革命政权。由职业革命家组成的党的领导核心,也是组织领导革命武装起义的政治指挥中心。

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执行严格的纪律、建立健全坚强领导核心,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理论的核心。在列宁建党理论的指导下,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能够实行统一领导和活动的坚强队伍。正是在这样一个革命政党的领导下,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第四,列宁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和策略。1848 年欧洲革命后,除了巴黎公社革命,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整个欧洲都处于和平发展时期,基本没有武装起义、暴力革命及其他激烈的革命斗争。和平合法斗争成为社会主义运动、工人运动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革命战略和策略的制定,也紧紧围绕着和平合法斗争。当帝国主义矛盾空前尖锐并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革命形势形成时,欧洲社会主义政党却无法适应,迷失斗争方向,放弃社会主义革命。列宁不仅抓住机遇及时推进十月革命,而且提出推动革命斗争发展、夺取革命胜利的战略和策略。在战略方面,列宁主张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发动武装起义,夺取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在革命主力军方面,列宁摆脱只依靠工人阶级的传统做法,根据俄国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情,主张在工人阶级领导下依靠工农联盟推进革命、夺取胜利。在党的领导下,革命士兵同工人赤卫队并肩作战,赢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士兵苏维埃同工人苏维埃、农民苏维埃一起,成为红色政权的支柱。

三、十月革命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发展

十月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转折点,它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由理论变为制度,极大地鼓舞了世界无产阶级和各国人民群众,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一,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十月革命推翻了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是指导无产阶级夺取革命胜利的科学指南。十月革命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取得胜利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伴随着十月革命影响的不断扩大而得到广泛传播。正是十月革命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真正跨出欧美,在全世界得到飞跃式大发展。没有十月革命就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广泛、迅速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各国革命指引了正确方向,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大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理论基础。正如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中国革命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引下,走上正确的道路。可以说,没有十月革命就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也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世界社会主义的大发展。

第二,十月革命促进了各国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第二国际时期,欧洲社会主义政党长期开展和平合法斗争。它的理念、组织和活动方式,很难适用于经济落后、政治专制的国家,特别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十月革命是在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取得胜利的。各国革命者充分认识到,只有建立和发展布尔什维克式革命政党才能取得十月革命那样的胜利。因此,各国纷纷效法俄国建立新型革命政党。十月革命后,在苏俄的基础上成立了苏联,布尔什维克党改称共产党。苏共积极援助世界各国革命,支持成立共产国际这一新的无产阶级国际组织。苏共和共产国际的一大历史贡献,是帮助各国建立共产党组织,使共产党迅速发展为几十个,遍及世界五大洲。世界各国共产党,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苏联共产党为榜样,实行民主集中制,坚持领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

第三,十月革命推动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列宁指出,在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地被帝国主义国家瓜分完毕,世界被划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共产党特别是压迫民族的共产党,应当积极支持和援助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十月革命对全世界都有巨大的影响,但是受影响最大、最深、最直接的,还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这些国家同旧俄国的国情有相似之处:经济上相对落后,政治上都是专制独裁统治,不存在和平合法斗争条件,只能选择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正因为如此,十月革命的胜利对它们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尽管各国的具体国情不一样,但都坚持学习借鉴十月革命的经验,走十月革命道路。由此,殖民地半殖民地掀起空前的革命高潮,极大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和各国反动政权。十月革命前,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遭受失败,军阀混战导致国家四分五裂,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极大地鼓舞了中国革命者,而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方向。在苏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运动如火如荼,中国革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四、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十月革命是深刻的社会主义革命,也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国际政治格局和以后世界历史的变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十月革命使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政治制度国家的长期并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取代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但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就成为一个新的问题。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无论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都极端敌视苏俄。它们公开支持苏俄国内反动势力推翻苏维埃政权。国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发动了一次又一次武装进攻,但均以失败而告终。苏俄竟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尽管帝国主义国家从未放弃过对苏俄的军事包围、经济封锁和政治扼杀,但是它们也不得不容忍了苏俄的存在。这样,十月革命不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且使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政治制度国家长期并存的局面。

面对两种政治制度国家并存局面,列宁提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 一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两个重要战略思想。列宁认为,既然帝国主义国家消灭不了社会主义的苏联,而苏联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消灭帝国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那么二者的并存就是不可避免的。并存包括和平状态和战争状态。苏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争取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平共处,为本国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此,苏俄做出极大牺牲和让步,签订了布列斯特条约,结束了与德国的战争状态。同时,它废除了同一些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努力改善同周边国家的关系。苏俄实行对外开放,力求加强同各国的经济合作和友好往来。和平共处的战略方针,为本国争取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按照原来的设想,作为落后国家的俄国,在爆发革命后,要支持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其成功后再援助俄国,俄国革命才能取得最终胜利,苏维埃政权才能得到巩固和生存。事实上,十月革命后欧洲一些国家也曾爆发革命,形成革命高潮。但是,这些国家的革命很快失败,在短期内难以形成新的革命高潮。在这种情况下,苏联能否依靠自身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增强国家实力,就成为关系到国家兴亡的根本问题。列宁和斯大林先后提出并坚持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战略,领导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使苏联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

第二,十月革命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十月革命后,苏俄国力虚弱,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辱。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苏联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逐步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苏联先后同世界多数国家建立或恢复了外交关系。苏联在欧洲、亚洲和其他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十月革命造就了一个强大的苏联,而苏联又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十月革命从根源上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总体上处于多极化格局,是美、英、法、德、意、日等列强并立,那么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苏联都是多极世界中的一极。随着德、意、日法西斯的扩张和战争危机的加剧,世界逐步向着两极格局演变,苏联的战略地位更加突显。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仅保卫了国家,而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的贡献。苏联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超级大国。在苏联的援助下,欧亚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并很快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就苏联的发展壮大来说,它在短短的30 年中,就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为世界第二的超级大国,其中原因很多,但是十月革命毕竟发挥了根本性、基础性的作用。这一点无论如何不能忘记。

第三,十月革命增强了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法西斯主义的力量。不可否认,苏联在处理国家间关系和国际事务中,确实存在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大国主义、民族利己主义,乃至冷战时期发展为霸权主义。但也不容否认,苏联始终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法西斯主义,坚决支持各国革命运动。冷战时期,它也坚决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坚决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和世界革命。苏联的存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美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及其侵略扩张行为。我们不能因为苏联外交和对外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而否定苏联的这种国际地位和作用。

五、实事求是地评价十月革命

纪念十月革命一百周年,牢记十月革命的历史贡献,需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十月革命。既不要脱离实际地拔高它的历史地位、夸大它的历史作用、神化它的历史经验;也不要人为地贬低它的历史地位、否定它的历史作用、丑化它的历史经验。我们既要坚决继承和发展经过十月革命检验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十月革命的理想信念和英勇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又要注意防止僵化马克思列宁主义、简单照搬十月革命的一些具体做法。这些做法有的是在俄国具体国情、特殊历史条件下采取的,并不完全适用其他国度和其他历史条件。有的做法在当时的俄国就没有取得成功、甚至就没有继续贯彻执行,后来其他国家简单照搬,必然遭到失败。而以这种简单照搬做法及其失败后果为依据,反过来贬低、否定十月革命,也是没有道理的。现在,我们应该摒弃那些关于十月革命搞早了的陈腐的教条和新神话,深刻理解以下两点。首先,列宁的社会主义方案不是取悦俄罗斯人的计划,而是摆脱地主资产阶级制度的危机、摆脱战争和经济破坏、摆脱1917 年国家所处的困境的行动纲领,也可以说是对俄国社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和需要作出的具体回答。其次,十月革命是我们俄国不同于西欧的走向现代工业文明的方案。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原因错综复杂,既有现实的又有历史的,既有客观的又有主观的,既有经济的又有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既有国内的又有国际的。其中有些因素与十月革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但无论如何不能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十月革命。斯大林模式特别是高度集权体制和个人独断专行,无疑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体制上的主要原因。但是历史的责任应当由斯大林承担,不能简单把责任推给列宁和十月革命。斯大林模式和斯大林个人的一些做法,本身就背离十月革命精神和列宁关于党内民主、人民民主、民主监督、民主集中制和干部管理体制的理论。面对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的弊端和问题,应当及时积极进行改革。改革是历史发展之必然。坚持改革是对十月革命的继承和发展。拒绝改革、因循守旧,才是对十月革命的背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历史学   苏俄   苏维埃   俄国   苏联   马克思列宁主义   帝国主义   列宁   政党   实事求是   贡献   战争   评价   国家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