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盐场音乐历史文化价值及保护路径探析

摘要:川南自贡两千年的盐业史也是两千年的音乐文化史。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盐业人群来源的广泛性和工种的多样性,造就了该地域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彩。盐工号子、自贡川剧高腔等典型的音乐形式独存于川南盐场,地域特色鲜明,并具唯一性。分析川南盐场音乐的历史文化价值,探索“盐场音乐”保护、传承、发展的新路径是本文的要旨。

关键词:川南盐场音乐;盐工号子;自贡川剧高腔

一、川南盐场音乐保护、传承和

发展的历史文化价值

“盐文化”作为自贡具有悠久历史底蕴和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名片,彰显着这座历史名城的最大文化特色和价值。诚如盐文化研究专家程龙刚所说:“丰富而独具特色的盐文化遗产是自贡城市文化的核心载体和重要内容”,“加强自贡盐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有效利用,对促进自贡地方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盐场音乐文化遗产是盐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盐场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传播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于它的地域性、不可再生性和独特性。

在我国,“盐文化作为一门学科和系统的文化范畴提出与界定的时间不长,只有十多年的时间,然而它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文化现象却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盐文化理论自身的学术价值提升空间非常大”。盐文化研究的学者们充分肯定了盐业文学、艺术开发的学术价值,认为“对盐文化资源的文学艺术价值及美学价值进行挖掘堪称一项开拓性的工作”。作为有着特定地域特色和鲜明文化内涵的“盐文化”,被学者们依据不同的标准从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等角度作出阐释,其包含人类造物的广义文化外延与人类历史一起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将盐文化的研究放置到以盐为介质的人类生活的整个空间――“盐文化是指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与盐有关联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包括“盐工号子”“自贡川剧高腔”在内的多种口传艺术形式作为川南历史上盐业劳动人民创造的珍贵精神文化遗产,构成“盐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意义。

盐场音乐的产生是在不可逆转的社会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充满着特定历史和地域文化上的民族性。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有共同地域、有共同经济文化,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的共同体”,川南盐场音乐就是建立在民族地域“盐文化”共性基础上的艺术形态,有着民族地域文化最稳定的共性要素:语言、习俗、文化心理结构等,最具川南盐场民族地域文化特征的标识性。川南盐场音乐有着“与(该地域)民族性相关的音乐作品的样式”和“地域审美偏向”,“在社会历史范畴内具有相对稳定的民族特色,体现了(这一地域)艺术的发展和变迁”。在我国西南内陆地区的农业社会中,“盐业资本主义”形成的初期,盐业工人从事的艰苦体力劳动是人类历史上所罕见的。这种农业大背景下产生的“资本主义”制度,有着独特的社会历史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出了它特有的稳定的民族地域性特质。

其一,漫长的古代社会,川南盐业生产工具都是农业社会的“机械设备”,以人力、畜力的使用为生产动力;近现代机械设备和生产技术的使用是近百年来的事;川南盐场传统井盐开采工艺之高超在此一度达到世界井盐开采技术史的顶峰。

其二,漫长的盐业生产劳动历程主要靠农业社会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人力劳动不仅是最主要的生产力手段,还一度达到了极端“异化”的程度,自贡成为人类盐业劳动史上“力与声”创造的城市。

其三,川南盐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分工达到了农业社会劳动分工中极其细致的程度,这在中国井盐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其四,川南盐场作为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有着一整套市场、管理、文化、行业制度等盐业运营体系,保留了中国特色手工工场的西南民族地域文化特点。

“工业文明和移民文化的影响,又使盐文化具备了更多的与其他地域文化不同的特质,站在了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形成了盐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多元包容的特点。”是的,文化的民族性体现了文化的世界性,传承和保护川南独具特色的盐场地域音乐文化是历史对我们发出的呼吁声。

川南盐场地域音乐既处在历史传统规范下的文化河流之中,同时也处在与当下时代共生的文化生态环境之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文化碰撞与对接中,历时性的文化传统与共时陛的文化环境交织互补、相互融合,不断生成新的文化因素,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文化特点和文化观念,在共时性的文化生态环境和“文化生命场”中不断对历史文化进行荡涤、筛选和沉积,进而形成适应当代社会需要和发展的“现代文明”。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是固守历史而不变的,文化上的固守不变就会造成社会发展的固步自封;但也没有一种文化――不论它是一种民族文化还是一种地域文化――不是在其历史传统文化中延续和发展,失去了传统就失去了这种文化之所以成为这种文化的历史基因,就失去了这种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系统,也就失去了审美判断、审美认可及文化功能受用和认可的社会群体;最终这种文化就会被淘汰。因而,调节好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历史与现实的矛盾是我们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

“自贡盐文化遗产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这决定了其不可再生产、创作和建设。”珍视民间地域音乐、做好对川南极具地方性音乐特点的“盐工号子”“自贡川剧高腔”等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工作,是历史赋予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是时代的要求,是传承发展地域文化遗产的自觉表现,更是对本民族音乐历史文化的由衷尊重。地方文化大发展的今天,珍惜、保护和传承盐场音乐也是充实川南地方文化“智库”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盐场音乐保护、发展面临的问题

盐场音乐是川南自贡土生土长的民间音乐形式,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旧时期人力劳动的生产方式,当旧的劳动方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逐渐销声匿迹时,它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也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诚可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怎样传承和保护这些特殊历史时期和特定劳动条件下产生的“口传音乐文化”,成为我们亟待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社会环境的改变使盐场音乐逐渐失去它的生存土壤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生产飞速发展,劳动生产力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机械化作业逐渐代替了人力劳动的原始生产方式,后工业社会的机械化生产成为劳动生产力的社会主流。现代生产方式改变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劳动,生产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这一转变使“盐工号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旧时期以人的体力为主的劳动方式,“纯体力”已经不再是工业生产的主要劳动方式,这是盐工号子失去“用武之地”,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本原因。

从社会环境上看,西南地区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川南盐场工人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层出不穷,盐工号子随之失去了赖以存在和传播的旧式劳动场所,盐工们生活起居的低矮的茅庐瓦舍、草房场棚等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以高楼大厦和现代化厂房。旧式的说书唱戏、听剧帮腔也已被现代传媒手段和娱乐形式所替代。新中国成立后,广大苦难的雇佣盐工变成人格独立、具有尊严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历代盐工曾经在林立的天车下传唱的盐工号子在现代都市生活环境中被逐渐淡忘,盐场音乐失去了滋养孕育它的肥沃土壤,现代化生产环境需要的“纯体力”劳动不大,劳动密集型的集体作业置换成少数人操纵机械就可以完成,“吆号子”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在现代生产设备面前即便是原来会“唱哨子”的老盐工也不能在没人“帮腔”和不需要喊号子的环境中从事这一文化活动,这就使盐工号子艺术形式在盐场一系列生产领域的传承和发展产生断裂,失去了原始内在生命力。

(二)老盐工的不断辞世使盐工号子面临失去传人的危机

时至今日,20世纪上半叶出生的会唱盐工号子的“老号手”绝大多数已经辞世。尚健在的老盐工多不是“号手”,而是当年的“应号”,主唱“帮腔”;而且大多数人年事已高,记不清唱词甚至音调,原汁原味的“哨子”已经很难寻到;就连盐工后人们传唱的“哨子”也已不容易找到。我们采访过的盐工后人传唱的“号子”,在没有具体生产环境的情况下,哨子声多了一些现代味道,少了一些原有的“霸气”。自贡大安盐厂年轻的工人虽然很多都是老盐工的后代,他们只是听过老一代人唱“哨子”,而本人几乎都没有经历过传统产盐、运输和营销的过程,所以几乎不会唱“哨子”;而现代盐场使用的都是现代机械设备和工具,几乎不需要集体“用力”时所“使用”的“哨子”,所以现代盐场已经是一个“哨子声息”的盐厂了,少数工种偶尔演唱的号子也是出于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年轻一代受现代流行音乐、摇滚音乐、通俗歌曲等现代音乐形式的影响,对于本民族的歌曲以及民族戏曲音乐都不喜爱,更谈不上为之倾注热情和珍视。除了少数搞研究的人之外,真正喜欢盐工号子的年轻人、真正想学唱“盐工歌曲”的青年人更是凤毛麟角;至于传承,除少数学者按谱学唱之外,很少有传人能够教授这类歌曲了。千年盐都的“号子”音乐将去向何方?

(三)现代传媒技术的负面影响及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冲击

现代传媒魔幻般陆离变幻的声色电光技术、流行时尚音乐以及西方文化的传播强烈地冲击着年轻一代对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审美认可和文化认知。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提高和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多样化、多渠道、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实现,现代人被奇色异彩、光影变幻的魔幻游戏、流行歌曲等所吸引,并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不可否认,西方文化的传播冲击着国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认同和价值评判。千百年来我们从中获得艺术审美享受及精神归宿的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戏曲艺术受到强烈洗涤和激荡,甚至一度受到歪曲与否定。在20世纪后半叶多元文化观念的引领下,民族地域音乐文化受到专家学者的应有重视,并以此教育引导新一代,以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为己任,以正确面对世界各民族文化,扫除文化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四川大学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博士卢丁认为:没有传人或找不到传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盐工号子”这样的作为这一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期的音乐文化,在人们没有认识到它的其他价值时,其“口传”研究成果单就作为文化史料记录及民族音乐创作资料的意义就非常重大。“盐场音乐”作为自贡地道的土生土长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独一无二、不可替代,且最具鲜明地域音乐文化意义。地域文化观念的淡薄使“盐场音乐”鲜有在现代传媒和大型文艺晚会上传播和展现的机会,缺少了必要的向子孙后代展示“盐工艺术”的机会,也就堵住了扩大盐场音乐影响的主要渠道,结果必然阻碍了它的传播和传承。

(四)学校教育对本地音乐文化传承传播的作用有待加强

川南各级学校对本地域传统音乐的传承传播教育意识淡薄。这一现象的存在既有国家音乐教育的历史根源,也有本土音乐文化认识上的不足。建国后,我国主要借鉴和采取了前苏联教育模式。西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占据了整个的教育阵线,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受到了极大影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被边缘化,在教育体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被遗忘,因而也没能很好地形成自己教育教学体系,在普通高校甚至还没能够形成良好的教材建设。在民族主义音乐教育家的呼吁、倡导和努力下,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状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和提高,但相对统治我国音乐教育体系大半个世纪的西方音乐体系,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教学成果还很少,教学体系建设还很不完善。

以自贡为中心的川南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音乐教育模式、教材使用、人才培养、教师的聘用等还基本上按照几十年来的习惯进行,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知识在当地普通高校教育中没有涉及,甚至很少被提起,也缺乏相关的专门性讲座、参观交流等学习型活动。自贡最著名的地方戏曲“川剧”,除了少数专门的研究者和“自贡市川剧团”等演出团体存在教学和演出活动外,其他教育教学单位基本上没有涉及到相关知识。针对“对川剧的认识”这一问题,笔者在本地高校教学实践中对10届千余名音乐类大学生及千余名普通类学生进行的调查和访谈,发现只有少数学生通过电视媒体了解“川剧变脸”艺术,了解自贡川剧主要声腔是“高腔”和川剧“帮腔”形式的不足百分之一;曾经学过、并且会唱一些川剧的学生,10届中只有一名,其中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示喜欢听“川剧”。对于自贡音乐的另一招牌――“盐工号子”,由于理论与实践的缺失、环境的改变和历史的远去,同学们的了解就更少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   盐场   自贡   川剧   号子   哨子   探析   盐业   音乐   历史文化   地域   路径   价值   文化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