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用历史的、哲学的、全球的眼光看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运动

1516年秋,托马斯莫尔撰写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发表。该书后来以《乌托邦》闻名于世。从那时到现在,对资本主义进行解构和批判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制度走过了整整500年的历程。在21世纪的今天,用历史的、哲学的、全球的眼光观照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运动, 旨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坐标, 使我们在新的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获得走向未来的新的、更高的起点,取得新的、更大的自由和主动。

一、用历史的眼光看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运动,旨在弄清其来龙去脉

所谓历史的眼光,既是一种向后看的眼光,更是一种向前看的眼光。向后看是为了总结经验,向前看是为了把握方向。用历史的眼光看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运动, 就是要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从历史中引出对现实的分析,在现实中展开对未来的设想。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马克思也曾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资本主义时代是从十六世纪才开始的。社会主义则是资本主义的后继社会形态,且始终存在着对资本主义的扬弃。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共同点是,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所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上。但是,这些模范社会将如何取代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而作为现代社会主义之父,马克思几乎在每个方面都根本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者。1894年1月3日,意大利社会主义者朱泽培卡内帕曾写信给恩格斯,谈到他将于同年3月在瑞士日内瓦出版一份以宣传社会主义为宗旨的《新纪元》周刊,希望恩格斯找一段简明扼要的题词说明未来社会主义新纪元的本质。卡内帕在信中提到,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曾经用一些人统治,一些人受难来概括旧社会,对于未来的社会主义新社会,则找不到精辟的概括。经过认真思考,恩格斯在6天后给卡内帕写了回信。他指出,马克思是当代唯一能够和伟大的佛罗伦萨人相提并论的社会主义者,但是,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下面这句话,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还指出:要用不多几个字来表述未来新时代的思想, 同时既不堕入空想社会主义又不流于空泛辞藻,这个任务几乎是难以完成的。《共产党宣言》是所有马克思主义者公认的经典著作。时隔46年,恩格斯重申这一论断,应该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1919年9月,《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李大钊撰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基于《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李大钊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是完全自成一个有机的有系统的组织。马氏社会主义的理论,可大别为三部:一为关于过去的理论,就是他的历史论,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二为关于现在的理论,就是他的经济论,也称资本主义的经济论;三为关于将来的理论,就是他的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这三部理论, 都有不可分的关系, 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论断的核心要义。人的自由发展,是从人类社会出现剥削和压迫以来的几千年中,一切社会、一切先进阶级的仁人志士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目标追求。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马克思主义,同样继承并接受了这一目标追求。就此而论,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 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运动就有其存在的理由。只要人的解放即人的自由发展还没有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运动就有其存在的价值。关于理论的根由,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关于理论的作用,斯大林曾指出:不知道为什么建设,就不能真正建设。不知道前进的方向,就一步也不能前进。这些论述,迄今依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用历史的眼光来看,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份历史遗产的继承者,更不仅仅是一种失败教训的继承者。这是因为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运动同样是在探索中前行的,且交织着曲折与辉煌。

用历史的眼光看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运动,旨在更好地认知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坐标。习近平曾先后从两个维度提出两个重要论断。其一,从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与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相结合的维度,习近平分析了社会主义演进的历史过程,即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做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演进的维度,习近平分析了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历史时期,即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这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习近平指出,这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深刻的历史观以及辩证的发展观。

知所从来,明其所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用历史的眼光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此而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链条上最新、最重要、最坚固的一环。同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为此而进行的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则意味着前所未有,多则意味着繁重艰巨,斗争则意味着尖锐严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敏锐捕捉和准确把握新的历史特点,才能更加自觉坚定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新的伟大斗争,不断取得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胜利。

二、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运动,旨在把握规律性

所谓哲学的眼光,既是一种立场,又是一种观点,也是一种思维方法。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运动,就是要坚持人民立场,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等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历史经验,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运动,应着重思考和把握如下问题。

1. 坚持人民立场以及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它反映的是人们同生产资料的关系;同时,阶级还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进入到私有制社会的产物,并伴随私有制的消亡而消亡。马克思指出: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到目前为止,生产力就是由于这种阶级对抗的规律而发展起来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又指出,自原始社会瓦解以后,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列宁也指出,阶级社会现象纷繁复杂,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列宁还指出:必须牢牢把握住社会划分为阶级的事实,阶级统治形式改变的事实,把它作为基本的指导线索,并用这个观点去分析一切社会问题,即经济、政治、精神和宗教等等问题。与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相协适,把人民群众看作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的主体,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一基本观点同样被波澜壮阔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行程所体现、所证实。譬如,1871年的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这种现象在至今所有的国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公社采取了两个可靠的办法。第一,它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第二,它对所有公务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公社所曾付过的最高薪金是6000法郎。这样,即使公社没有另外给代表机构的代表签发限权委托书,也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了。运动是如此,理论也是如此。恩格斯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列宁也指出:唯物主义者贯彻自己的客观主义,比客观主义者更彻底、更深刻、更全面。它不仅指出过程的必然性,并且阐明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形态提供这一过程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样的阶级决定这种必然性。当今世界仍然是由西方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主导的阶级社会,国际范围内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和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是就总体而言的。因此,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当今时代的各种复杂现象时,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仍然是适用的。当然,阶级分析并不是简单地贴加标签,而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认识问题,明辨是非。

中国共产党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要求明确写入了党章。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彰显了人民主体、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取向。

2. 贯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用过实事求是这个语汇, 但他们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特质就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以事实,而不是以可能性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者只能以经过严格证明和确凿证明的事实作为自己的政策的前提。这是因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是发展的实践,理论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是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研究,不断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的典范,例如,从强调两个必然到两个决不会,从强调暴力革命到提出夺取政权的两种方式,从对未来新社会的原则性构想到形成未来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理论,从论述资本主义的私人资本到论述资本主义的社会资本,从断言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到明确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从强调经济的最终决定作用到全面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交互作用,等等。恩格斯指出: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恩格斯还指出:在我看来,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列宁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正是这样一种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做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战略与策略,才能使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推进与发展。

3. 正确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本质深藏于事物内部。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善于透过现象认识并抓住事物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都没有社会主义的亲身实践和感性经历,因此,他们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原则设想和科学预测, 并大致可归纳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生产的计划调节+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个公式主要是从特征的角度、以英法德等西方国家为蓝本和参照对未来社会做出描述的,而且是以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 即生产力高度发展为条件的。恩格斯曾指出: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从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实际出发,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殊条件和特殊规律,是列宁在十月革命之后全部理论与实践活动的中心,甚至可以说是列宁新思考的归宿。其精神实质在于:(1)只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才能直接走向社会主义,东方落后国家必须走曲折迂回的道路;(2)这种曲折迂回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总体构想,大体上是按照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顺序展开的,其中文化建设构想的中心点是文化革命, 经济建设构想的中心点是发展商品生产,政治建设构想的中心点是民主政治,而贯彻这三个层面辩证统一的主线则是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列宁还先后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公式:一个是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和=社会主义一个是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遗憾的是,1924年列宁逝世之后,苏联对非西方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可贵探索在很多方面都中断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更加落后的东方大国,探索适合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面临的一项崭新课题。1956年4月,毛泽东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经历了一个深思熟虑的长过程之后,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凸显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包含着效率和公平两个方面:其一,它强调社会主义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二,它同时强调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价值目标即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契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从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4. 理性对待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要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进而解放全人类,这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任何现成的方案和经验可资借鉴。列宁把建设社会主义比作攀登一座崎岖险阻、未经勘察、人迹罕至的高山。波兰革命家卢森堡则把社会主义视为一块有待人们奋力开拓和辛勤耕耘的处女地。建设社会主义既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就会从正反两方面留下深刻的经验教训。

实际上,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时,就把整个世界体系纳入其分析问题的视野,并作为其研究的坚实基础。他们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与世界历史进程是有机统一的。尽管社会主义的历史行程,既有凯歌高奏的顺利发展阶段,也有艰难低落的曲折迂回时期,但是,从世界历史的总的方向来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仍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势,这是因为这一事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毛泽东曾为这一人民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生事物的发展规律提出过两个著名的公式:其一是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其二是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最后的胜利属于人民。这两个公式充分揭示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前进性与曲折性的有机统一的规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这一规律对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所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总之,在研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运动时,从哲学的视角和维度,持守立场,牢记观点,运用方法,把握规律性,总是极其重要的。否则,就会因各种现象甚至乱象而迷思甚至迷失,迷失自我,迷失方向。

三、用全球的眼光看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运动,旨在在比较互鉴中创新发展

如果说, 用历史的眼光看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运动凸显的是时间域,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运动凸显的是方法域,那么用全球的眼光看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运动凸显的则是空间域场域,旨在比较中互鉴,在互鉴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恩格斯曾经用社会合力的思想来描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运动也是全球大系统、人类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深层运行机制同样存在于这种大系统及其内在的合理运动之中。

1.世界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运动以及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提出了变革要求, 并且形成了实现变革的主体力量的条件下兴起的。就世界范围而言,随着这一矛盾运动的变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也不断呈现出各种新的特点,20世纪不同于19世纪,21世纪初不同于20世纪。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20世纪初,在十月革命的炮声中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

20世纪上半叶,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大体上没有超出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和列宁对世界历史时代的估计。资本主义就是罪恶的结论一再被资本主义的现实所验证。1940年,毛泽东曾指出: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已有一部分进了博物馆(在苏联);其余部分,也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快进博物馆了。惟独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但是,二战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全面反思和政策调整, 并借鉴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借助国家的行政权力,加强了国家干预,从而使当代资本主义具有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基本特征,使其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仍能获得较快发展。同时,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和国际秩序给资本主义带来了巨大的红利,它逐渐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和成熟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缓解了社会矛盾, 使资本主义获得了相对稳定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 并从20世纪50年代起进入了长达20多年之久的所谓黄金时代。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变化产生影响。实践表明,资本主义并不是人间天堂,但它不可能迅速崩溃;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但它不可能速胜。一球两制将是长期的历史现象。毋庸讳言,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和分析,更多的是从政治关系上,而不是从经济发展上去把握, 这就使得我们无论对社会主义还是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都越来越远离现实。

关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美国俄勒冈大学耐特社会科学讲座教授、批判性理论和跨国研究中心主任阿里夫德里克认为:社会主义要在中国的环境中具有合理性,就必须带有中国色彩,符合中国社会的需要,但要做到始终是社会主义,又必须在一个并非纯属中国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站稳脚跟。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问题,并不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就能得到解决的。中国寻求加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秩序以实现自己的民族目标,资本主义世界则要求以自己的形象改造中国社会作为代价。中国将资本主义引进社会主义社会,但这是有条件的,必须有利于维护中国的民族独立和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而树立起来的国家形象,资本主义不能搞颠覆。德里克的评判远非精准,但还是有一定见地的。我们今天正在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必须理性认知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关系、妥善解决与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

2.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国际政治关系的互动

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兴起的最初的现实起因,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利益冲突,它与国际政治事务并没有太多的、直接的联系。就其力量和规模而言,它也不足以对国际政治发生根本性的影响。但是,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国与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联系的日益频繁,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规模的日益扩大,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政治的互动越来越紧密,诸如东西方关系问题、世界战略格局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问题、能源与环境问题、气候问题,等等,这些因素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和力量制约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由于它们都不是常数,而是一种变量,因此与它们成函数关系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也就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3. 社会主义自身状况的发展以及模式创新,多态纷呈的基本走势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从科学的理论变为现实的社会制度,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又一次巨大飞跃。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认为,消灭剥削阶级,由公有制代替私有制,这是社会主义者高举的旗帜和共产党人确定无疑的纲领。但是,毛泽东指出: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邓小平也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问题在于,从根本上来说,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一个中心、一条道路、一种模式最终是行不通的,未来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的方式将是多样的、各具特色的和丰富多彩的。列宁指出:只有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 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 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并提出符合实际的任务。邓小平也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革命,任何一个国家的问题的解决, 都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一个国家的革命要取得胜利,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各国共产党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找出自己的革命道路。革命是如此,建设也是如此。他还指出: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这是因为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我们要根据社会主义国家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也就是说,无论是社会主义建设还是社会主义改革,各个国家只能走自己的路。因此,模式创新,多态纷呈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和基本的走势。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运动中,模式问题曾是长期困扰各国党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和互相交往的突出问题。正是由于认识上的僵化和照抄照搬被奉为圭臬的斯大林模式,酿成了一幕幕曲折的悲喜剧。承认世界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传统观念的根本性变化。

用全球的眼光看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运动,其要义在于,社会主义的运动有模式,但没有固定的模式;模式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但更是一种动态的实践;模式可以学习、借鉴,但决不能照抄、照搬。1960年,毛泽东曾总结说:一九五〇年到一九五七年,基本上可以说是抄的,就是抄苏联。这个抄是必要的,你不懂嘛。等于写字一样,历来写字讲究临帖,你不临帖怎么行呢? 所以,不能讲一九五〇年到一九五七年那个临帖是错了。临帖之后,你就要脱离那个帖,自己独立写字嘛。而且,写草字的人先要写正楷,然后才能写草书,不可以一下子就写草书。看来,要有个时期学习外国。现在还要学习外国,不能说现在连一点书都不抄了。人家书上是正确的东西,而我们没有书,这一部分还得抄。取经是一万年都要取的,你取我的经,我取你的经。不能搞绝对化。全部抄和完全不抄都是形而上学。 1070这样一种写字论的提法,实际上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则强调: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这样一种鞋子论的提法,用来说明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的政治悟性、政治定力和政治自信(包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用全球的眼光看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运动,我们还应明确,社会主义有许多流派,其中既包括科学社会主义,也包括非科学的社会主义,尽管它们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但是它们的问题域和思想主题又具有很大程度的共通性,即都是要解决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全球性问题,汲取现代性的人类文明成果,同时规避、超越或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端、代价和痛苦。总之,用历史的眼光、哲学的眼光、全球的眼光梳理、透视、通览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运动,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而构成一个多维的、有机联系的整体。这是研究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运动所应持守的基本的政治立场、世界观和方法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历史学   恩格斯   马克思   眼光   历史   世界   探析   列宁   资本主义   阶级   哲学   理论   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