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荒原》隐喻研究

摘 要:艾略特是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先驱人物,他创作的诗歌往往包含大量的典故,看起来零碎而难懂,尤其《荒原》,更是达到了极致。而这些典故无论从表层还是深层来看,都是通过隐喻作用支撑的。隐喻不仅给诗歌以很好的暗示效果,更将整首诗作衔接了起来。本文拟从《荒原》的隐喻入手,分析各个典故及其衔接,进而更好地领略整首诗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艾略特 《荒原》 典故 隐喻

隐喻是从对一事物所熟悉的感知、情感中抽离出来,转而投射到与之有本质区别的另一物之上的临时性行为。艾略特的诗学理论――“非个性化诗学”和“客观对应物”理论就是一种隐喻手段。在他看来,艺术的感情是非个人的,诗人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因此必须消灭个性,在诗歌创作中找到“客观对应物”,来表现主观情感。寻找“客观对应物”的“非个性化”过程就是艾略特创作诗歌的隐喻过程。这种隐喻在艾略特的《荒原》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荒原》发表于1922年,当时,一战结束,西方社会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传统的价值观逐渐衰败,新的价值观还未建立,人们对社会充满了绝望,就在这时,《荒原》出现了。《荒原》共五个章节:《死者的葬礼》《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诗人运用大量典故,既有传说、神话,又有但丁、莎士比亚等古典文学,还有佛教、《圣经》等宗教元素,甚至还包含语言学、人类学、哲学等相关信息。这些典故不仅是诗人情感的“客观对应物”,还通过各种隐喻承担着全诗结构。

一、《荒原》的隐喻研究

《荒原》第一节《死者的葬礼》开头指出:“四月残忍,却长出了丁香;冬天大地虽然被雪覆盖着,死气沉沉,却给了球根以少许生命。”这开头几句便暗示了全诗的整体基调:死亡与重生。后面开始揭露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夏天来得出人意外,在下阵雨的时候来到了斯丹卜基西……大半个晚上我看书,冬天我到南方。”诗中提到的都是欧洲贵族经常游玩的地方,这里的叙述者是“玛丽”,通过她支离破碎的回忆暗示出她内心的混乱。尤其那句很突兀的话:“我不是俄国人,我是立陶宛来的,是地道的德国人。”暗示出叙述者当时在现实与回忆中错乱的心境,潜意识中在寻求一种归属感,隐含着虽然战争未给上层社会的生活带来冲击,但对他们的精神、心理却造成了难以抚平的伤痕。

“什么树根在抓紧,什么树枝在从这堆乱石块里长出?人子啊,你说不出,也猜不到,因为你只知道一堆破碎的偶像,承受着太阳的鞭打……我要给你看恐惧在一把尘土里。”揭露出现代人在失去信仰之后的悲观情绪:一切都是没有生机的。枯死的树,加上只有蟋蟀声音的死寂的夜,没有流水,只有恐惧。“风吹着很轻快,吹送我回家走……你!虚伪的读者!――我的同类――我的兄弟!”先是从轻快的风送我回家到荒凉空虚的大海,一次从平静祥和到凄惨荒原的转折。再是患感冒的女相士,预测“淹死”。水是情欲的象征,暗含着现代社会沉溺于肉体享乐的现状。后来又有“那被绞死的人,怕水里的死亡”,绞死的人是耶稣,《金枝》里耶稣是主繁殖的神,被人迫害。失去了神的庇佑,黄雾下的伦敦城,笼罩在死亡之中。人们鼠目寸光,“眼睛都盯住自己的脚前”,自私自利,在情欲的驱使下,什么都能做出来。

第二节《对弈》,先是对上层社会奢侈生活的描写:“发亮的宝座”“珠宝”等,物质虽然丰富却在“合成香料”的淹没下,仍然让人感觉“局促不安,迷惘”,说明资本主义社会虽然表面繁荣,实则让人窒息。随后笔锋一转,香气上升,被新鲜空气吹旺了的烛焰,将烟掷上房顶。表明新生力量在积蓄,在等待着爆发的时刻。后面有一段对话:

“今晚上我精神很坏,是的,坏。陪着我。”

“跟我说话。为什么总不说话。说啊。”

“你在想什么?想什么?什么?”

“我从来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想”

……

“你是活的还是死的?你的脑子里竟没有什么?”

对话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问话和回答互不相干,问话的人似乎并不在乎回答者回答的内容,回答者也似乎仅仅在回答自己心中的疑问。艾略特通过短短的几句对话,便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描绘得淋漓尽致。

伦敦小酒馆里两个下层妇女的对话,“镶牙”和“打胎”,暗示了西方社会人们性与爱的缺失。说明战争给普通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灾难,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人们开始堕落,对话看似荒诞,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后半部分多次出现的“请快些,时间到了”,“明儿见”,是诗人对新社会的呼唤,暗示这些黑暗颓废的现象即将破灭,新力量、新事物应该马上到来了。

第三节《火诫》,先是写在泰晤士河两岸寻欢作乐后散去的人们,泰晤士河带来了肮脏的垃圾,带走了仙女和她的朋友们,一切归于沉寂,突然冷风里传来“白骨碰白骨的声音,慝笑从耳旁传开去”。暗示人欲横流的生活不会长久,背后必然昭示着死亡。紧接着就是“国王我那兄弟的沉舟”“我父亲的死亡”,这里的死亡与“火诫”相呼应。佛教中,火诫是重生之火,火能燃烧掉生命,却能净化精神,消除欲望。随后的尢吉尼地先生、打字员、小公司职员等,他们的精神早已麻木不仁,追求的仅仅是瞬间的享乐,有欲无爱。最后:

啊呀看哪

于是我到迦太基来了

烧啊烧啊烧啊烧啊

主啊 你把我救拔出来

主啊 你救拔

烧啊

诗人祈求佛教圣火将人间的一切罪恶都焚尽,尽扫欲望。暗示死亡后的重生是一片光明,是真正的解脱。

第四节《水里的死亡》是一种警告。诗中详细描写了贪得无厌的腓尼基人弗莱巴斯死后的情景:“海下一潮流/在悄声剔净他的尸骨……”警告现代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贪得无厌的下场必然同腓尼基商人一样,自取灭亡。随后的“在他浮上又沉下时/他经历了他老年和青年的阶段/进入漩涡”,“回顾一下弗莱巴斯,他曾经是和你一样漂亮、高大的”有两重意思:其一,规劝人们生命短暂,莫要追求那些身外之物而浪费人生;其二,“淹死”也是一种重生的手段,水里的死亡同佛教的火诫一样,可以洗尽铅华,使精神重生。 第五节《雷霆的话》,“沉寂”“悲痛”“叫喊”“呼号”是进入荒原的感受;而教堂已化作“无实体”的城,暗示基督教也无法提供救赎。战后的欧洲只有岩石,没有水,甚至“汗是干的脚埋在沙土里”,“死了的山满口都是龋齿吐不出一滴水”,连雷都是枯干的。暗示欧洲社会被埋在无尽的沙漠里,没有生命的希望。而后“刷地来了一炷闪电。然后是一阵湿风,带来了雨”,在“喜马望山上”乌云笼罩,预示着将给荒原带来救命的水源和生命的希望。随后雷霆说话了,“Da,Datta(舍己为人)”“Dayadhvam(同情)”“Damyata(克制)”,这是基督教的精神,只有遵循这些精神法则才能摆脱荒原,获得重生。最后一小节:

我坐在岸上

垂钓,背后是那片干旱的平原

我是否至少把我的田地收拾好?

……

这些片段我用来支撑我的残垣断壁

那么我就照办吧。希罗尼母又发疯了。

舍己为人。同情。克制。

平安。平安

平安。

收拾好田地,等待着新生活的到来。信念重新建立,精神力量无法摧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重生。这也是诗人的信念,重建宗教信仰才是拯救欧洲的唯一出路。

二、隐喻对《荒原》结构的衔接作用

在艾略特笔下,失去了宗教信仰的欧洲社会变成了荒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而对立,无节制的情欲让火来燃烧,贪得无厌的社会渴望水的洗涤,雷霆化身上帝说出人类应遵循的法则。但整首诗的结构仍是松散的,需通过各种隐喻之间的转换才能构成完整的整体。

诗中无所不在的宗教与文化,是使整首诗完整的重要因素。各因素围绕死亡与重生的主题展开,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艾略特引进圣杯传说和渔王的故事原型为全诗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构架。首先,荒原这个意象就充满了宗教和文化内涵。荒原是因为渔王失去生育能力才变得荒芜、凋败,只有找回圣杯才能恢复生机。其次,火、水等意象与佛教、基督教都有深切的联系。火象征着燃烧,却也暗示着重生;水象征着情欲,却也孕育着生命。还有诗中的典故、对话等无不围绕主题展开。死亡无处不在,荒原无处不在,但都透露着点点生机。

因此虽然从表层上看,《荒原》只是一堆典故、神话、传说的堆砌,似乎是诗人在卖弄自己的博学,看似每句话都毫不相关,情节零碎,无法组织。但是通过隐喻分析,从深层次上看,《荒原》全诗主题明确,贯穿始终,结构框架完整。通过隐喻,诗人穿越古今,跨越国界,在传统与现实之间随意转换,并且可以始终保持基调的一致,从而对主题的阐释更加全面细致。

注:文中《荒原》译文,皆选自赵萝蕤译的1995年版《中国翻译名家自选集・赵萝蕤卷 荒原》一书。

参考文献:

[1] [美]T・S艾略特等著,赵萝蕤译.中国翻译名家自选集・赵萝蕤卷 荒原[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

[2] 张沛.隐喻的生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陈庆勋.艾略特诗歌隐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向愚等译.文学理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论文   文学论文   现当代文学   艾略特   荒原   基督教   佛教   欧洲   典故   暗示   诗人   精神   生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